您好,欢迎来到凌康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术语
  • ​治法。源《集验背疽方·痈疽用药大纲》。又名疮疡补益法。属疮疡内治法。运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方法。适用于溃疡的后期,毒势已去,精神衰疲,元气虚损,... [ 详细 ]
  • ​治法。源《外科精义·托里法》。又名疮疡托里法、疮疡内托法。属疮疡内治法。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免毒邪内陷的方法。此法适用于疮疡中期,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 [ 详细 ]
  • ​疾病。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包括急性和慢性两大类,其致病因素分外感和内伤。从外感受者轻,因脏腑蕴毒而内发者重。在疮疡发病过程中,正... [ 详细 ]
  • ​疾病。出《素问·至真要大论》。①疮疡之简称。②皮肉外伤的统称。如金疮、刀疮。③痈疽、皮肤病的统称。④皮肤病类皮肤浅表起丘疹、疱疹,破后腐烂的疾病的统称。 [ 详细 ]
  • 疾病。源《刘涓子鬼遗方》卷五。俗称虫疥、癞疥、干疤疥等。由疥虫(疥螨)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由人型疥虫通过密切接触传染所致,亦与湿热蕴结,郁于肌肤有关。其特点是夜间剧痒,在皮损处有灰... [ 详细 ]
  • ​疾病。见《诸病源候论·瘤等病诸候》。又名千日疮、枯筋箭、瘀子。发于手背、手指、头皮等处的皮肤浅表良性赘生物。相当于西医的寻常疣。多由风热毒邪搏于肌肤而生;或怒动肝火肝旺血燥,筋气... [ 详细 ]
  • ​疾病。出《五十二病方·疣者》。发生在皮肤浅表的良性赘生物。多由风热毒邪搏于肌肤而生;或怒动肝火,肝旺血燥,筋气不荣、肌肤不润所致。跖疣多由局部气血凝滞而成,外伤、摩擦常为其诱因。... [ 详细 ]
  • ​针刺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进针时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的现象。常见原因有医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或针下碰到坚硬组织;或因患者体位不适,留针时改变了体位;或因... [ 详细 ]
  • ​疾病。亦称血源性骨髓炎。又称附骨疽。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骨髓腔、骨和骨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本病好发于四肢长骨的干骺端,下肢多见,尤以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最多。热毒是本病的致病因素,正... [ 详细 ]
  • 方剂。出《医学衷中参西录·治霍乱》。功用:辟秽解毒。主治:霍乱吐泻转筋,痧证暴病,头目眩晕,咽喉肿疼,赤痢腹痛,急性淋证。组成:朱砂,冰片,薄荷冰,粉甘草。 [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