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陈复正
陈复正(1736-1795年),字飞霞,惠州府(今广东惠阳县)人。清代著名医家。
陈复正自幼聪敏过人,少时学易象、程朱之说,对《周易》卦象、《尚书·洪范》以及天文理数颇有心得。他学识渊博。曾在罗浮山当道士,“学仙好道,瓢笠洒然”,因自幼体弱多病,乃留心医术,在修道之余,潜心钻研医经典籍,对《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古典医籍,推崇备至;对《甲乙经》、扁鹊的《难经》、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王叔和的《脉经》、陶弘景的《补阈肘后百一方》,也大加赞赏。且非常认可李时珍、张景岳、清代医学家喻嘉言的著作和主张,他认为,他们阐明了《金匮》的奥义,发挥了《内经》的要义。他以道士之身份到处云游行医四十多年,他医术精湛,救活无数,且对贫者不计报酬,甚至赠以贵重补药,对以势相挟之富贵之人,拒不出诊。经过长期的实践和不断学习,他掌握了丰富的医药学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在儿科方面更是获得了不小的收获。他高尚的医德也很值得后世的同道学习。
陈复正著有《幼幼集成》6卷(刊于1750年)是他以前人理论为基础,搜集当世民间验方,结合个人经验,著作而成的。这本著作归纳了对儿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及调养护理,很多见解都精僻入理,很有借鉴意义。
概括小儿指纹辨诊法。他提出利用指纹辨病,是因为:“小儿每怯生人,初见不无啼哭,呼吸先乱,神志仓忙,而迟数大小,已失本来之象矣,诊之何益?不若以指纹之可见者,与面色病候相印证,此亦医中望切两兼之意。”在他之前也有医家论述指纹辨小儿病,对于前人的“指上辨青纹,认是四足惊,虎口脉青色,是猪犬马惊,黑色因水扑赤,赤色火入惊……”讹传,他给予纠正,他用四句诗概括望指纹辨别疾病轻重的方法,即,“初起风关证未央,气关纹现急须防。乍临命位诚危急,射甲通关病势彰”。他还用三句话来说明观察指纹形色而辨别主病的方法,就是,“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这种方法直到今天仍有参考价值。
重新论治惊风症。惊风在汉晋以前的医籍中,还无记载。直到北宋儿科专家钱乙才首创“惊风”之名。后世医家遇到小儿发
热症状,无论外感内伤,统称为“惊风”,妄投药物,且这种情景愈演愈烈。还有种种不能说通的名目,如“天吊惊”、“看地惊"、“潮热惊”和“膨胀惊”等,贻害无穷。诚如喻嘉言云:“小儿受其害者,不知千百亿兆。”“不特举世儿科,满口惊风,而举世病家,亦满口惊风,……习俗相沿,竟成一惊风世界!”他针对诸家惊风之逐一节录,精心注解,以解其不明,为排除医者对惊风之误,他主张不用“惊风”之名,依其病因症状,“新立误搐、类搐、非搐分门别证”一篇,指出"以搐字概之,日误搐日类搐、日非搐,条分缕析,证治判然,名目既正,庶治疗不惑”。他所说的误搐,就是伤寒病痉;类搐就是杂病致搐;非搐就是竭绝脱证。这就打乱了世传的“惊风”一说的体系,纠正了当时儿科对惊风辨证的混乱现象,有利于医者辨证下药。他对小儿痉挛症状的研究,是他在儿科取得的最重大的成就和最大贡献。他从辨证到治疗都有确切有效的方法。他将小儿痉挛的病因归纳为外感、杂病和脾虚三种,并施以解表、清热温中三大方法分别治之。
对儿科疾病的治法陈复正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他对儿科各病都给出了正方和验方,并且自创集成方。而且他对小儿的治疗推崇外治法,因他认为,“小儿脏未充,则不能受”,他所采用的所采用按摩、热敷、贴药、针刺、艾火、灸法、刮痧、磁砭、吹药等,不仅丰富了儿科疾病的治法,同时,这些方法,也的确避免了伤及小脏腑的内服药的弊端。
陈复正重视小儿调养护理,他认为“小儿初生,饮食未开,胃气未动,廓然清虚之府,宜乘此时加意调燮。”并且指出误信“小儿为纯阳之体”之说,滥用寒凉,会损伤小儿脾胃,强调护卫小儿脾胃之气。且他还指出婴儿有病,应注意调整饮食,不要轻易服药,更不以能一日数易其药或数易其医,这样都会导致孩子脾胃受伤,身体自然不会健康。
总之,陈复正是一位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对儿科诊治有独到经验的儿科名家。
名方名医/黄胜主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4.9 ISBN 978-7-5372-57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