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吴尚先
吴尚先(1806-1886年),名樽,字杖先,又名安业,字师机,别号潜玉居士,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为清代外治大师,后世称之为"外治之宗"。
吴尚先生于文学世家,自幼习儒,自幼接受家庭教育,通经史文学,道光十四年(1834年)中举人。官内阁中书。后来随父住在扬州,写诗著文,同时攻读医学,他在儒学和医学上都有很深的造诣。
吴尚先生活的时代社会很不安定,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起义,帝国主义入侵,导致战乱不断,他见所在地的居民缺医少药现象很严重,就试着用外治的方法治疗疾患,不但用外治法治疗外部疾病,对内科病、小儿疾病等很多内部疾病也应用外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在乡下居住了十八年,前往求医者络绎不绝,他每日应诊,“自辰至戌,来诊者不以时限,随到随诊,人咸乐其便”。“凡远近来者,日或一、二百人,或三、四百人,皆各以时聚。”他为了方便群众和扩大施药范围,还设立“存济药局”,施药给贫穷无钱买药的病人,不仅白送药物,还将方子传给百姓,为的就是“合药施送,以救目前穷人之疾苦;刊书传播,令天下皆观览。”可见他的医德非常高尚,很值得后世医家学习。
吴尚先的外治法深受百姓欢迎,但他的这种大胆创新在医学界的支持者很少。他不仅不肯放弃,坚持研究,并应用于实践,使他的外治法不断完善起来,对于外科之宗的称号当之无愧。
吴尚先著有《外治医说》,后改名为《理渝骈文》,是我国最早的外治专著。
《理渝骈文》是以内科理法方药的理论依据,以“膏为纲,药为目",他认为:“膏包百病,如大营主将,坐镇中军,统领万队虽有大敌,其气足以涵盖,任变幻百出,终不能越其范围。糁药乃其参谋,敷药乃其环卫……制胜者也。”同时还记载了敷、熨、器、涂、熏、浸、洗、擦、搭、抹、嚏、吹吸、捏、咂、坐、塞、踏、卧、刷、摊、点滴、烧、照、缚、扎、刮痧、火、罐、按摩推拿等数十种外治方法。所述方法,不仅用于外科病症,还广泛用于内、妇、儿、外、五官等各种疾患的治疗。
外治理论系统化。在《理渝骈文》问世前,也有专门介绍外治的书籍问世,民间也有不少外治的偏方验方流传,但是关于外治一直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吴氏治病很重视医理的探讨与研究,他认为:“理通则治自通,既然“病先从皮毛人,药即可由此进”,所以他最早提出“内外治殊途同归",且“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药“虽从窍人而以气相感”,“虽治在外,无殊治在内也”的理论观点,阐明了外治与内治的机理是统一的,同时他也强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明阴阳五行,识脏腑经络辨寒热虚实,分标本缓急等内外治法理论相同的原则,填补了历代文献外治理论的不足,为后世临床奠定了外治理论基础。
吴尚先主张以外治法通治内外疾。临证施治首推膏方,他说:“逮亲验数万人,始知膏药无殊汤药”,创制了膏药方剂百余张,并总结出膏药“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拔病外出之品为引”,常辅以热敷、熨法、熏法及洗法等以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吴氏认为内治,主要通过口服药物,达于脏腑肢体;外治,则主要是通过穴位经络,达于体内。经络与体内各脏腑器官悉皆相通。他特别注重背部穴道之用药。他说:“五脏之系咸在于背,脏腑十二俞皆在背,其穴并可人邪,故脏腑病皆可治背,前与后募俞亦和应,故心腹之病皆可兼治背。”
创立嚏、填、坐三法分治三焦病症。吴尚先在具体的辨证上,创立了三焦分治的方法,“上焦心肺居之”,“大凡上焦之病,以药研细末,口蓄鼻取嚏发散为第一捷法。”“中焦脾胃居之”,“中焦之病,以药切粗末炒香,布包缚脐上为第一捷法”。下焦肝肾、大小肠、膀胱居之”,“下焦之病,以药或研或炒,或随症而制,布包坐于身下为第一捷法。”
外治方法灵活多样。吴氏熟读中医经典,崇尚先贤,但是在临床实践中他绝不照搬古方,主张既遵古方,又应善于临证随机应变。吴尚先外治之法,有专治一脏腑的,也有通治三焦、通治五脏、通治六腑的。有点法搐法、熏法、熨法、烙法、掺法、敷法等,以音敷为主,有时也用水洗。他认为汤丸之剂都可以熬成膏药,对于某些急性病症也可以施用,因汤丸之剂不能一日数服,但膏与药则可以一日更换数次。他虽强调诸病均可以外治,但并未否定内服药的作用,如他所说:“意在补前贤内治之所不及,非以内治为不然也",并言明自己写《理渝骈文》的初衷也不过是因“为中材不能内治者传其法,非禁内治之能者也"。
总之,吴尚先建立了中药外治的理论体系,说明了“外治之理即内治机理”统一原则,创立许多行之有效的外治方法,为促进中医外治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名方名医/黄胜主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4.9 ISBN 978-7-5372-57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