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王士雄
王士雄(1808-1868年),字孟英,幼字筏龙,号梦隐(一作梦影),号潜斋、半痴山人、睡乡散人、随息居隐士、海昌野云氏(又作野云氏),祖籍浙江海宁,曾祖时迁居钱塘(今浙江杭州),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
王士雄出生于世医家庭,他的曾祖王学权著有《重庆堂随笔》,他的祖父王国祥、父亲王升亦业医。他十四岁丧父,其父临终前嘱咐他:“人生天地之间,必期有用于世,汝识斯言,吾无憾矣。”他立志继承家学,舅父为他请良医为师,名其书房曰“潜斋”。因家贫,二十余岁去婺州(今金华)盐行担任会计,晚上攻读医著。他学医三年之后,就开始为人治病。在婺州居住九年后,回到钱塘,靠行医为生。道光十七年(1837年),他31岁时,赶上江浙一带霍乱流行,他不避秽恶,尽力救治,并于1838年写就《霍乱论》书稿,此后医名大著。此后,国家外有敌人人侵,内有农民起义,战火连绵,他迁往座溪(今海宁县斜桥)居住,著书立说,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治病经验记载下来,七年后去上海定居。
王士雄是个医德高尚的人,他所治的病人很多是经过名医医治无效,甚至恶化的病例,他每次接治这样的病人,并不诟病前者的医术来抬高自己,对于自己有别于前者的治疗理念和方药,他采取循循诱导,耐心说理的办法,而紧要处又力肩其难,是一位很值得尊敬的医者。
王士雄著有《霍乱论》、《温热经纬》、《归砚录》4卷、《潜斋医话》、《随息居饮食谱》、《王氏医案》,此外,他还编有《潜斋简效方》、《四科简效方》、《鸡鸣录》,并对其曾祖的《重庆堂随笔》、俞世贵增补的《愿体医话良方》、沈尧封的《女科组要》、魏玉横的《续名医类案》、俞东扶的《古今医案按》、徐灵胎的《医贯砭》及吴数通的《温病条辨》进行诠释、串解,并多有阐发。王士雄的《温热经纬》最能体现他的学术思想,这本书是他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前人诊治温热病的经验和理论,阐发温病学说,采取“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使温病学理论系统化,因而被后世尊称为温病大家。
王士雄一生中多次经历温热、霍乱、疫疠等传染病的流行,对时疫温热病颇有研究。
对于霍乱,他认为“挥霍闷乱,成于顷刻,变动不安”之证,且有寒热证候和时疫性(传染性)与非时疫性(非传染性)之分,他认为时疫性霍乱多属热霍乱,非时疫性则属寒霍乱。并指明寒热症候的不同,寒霍乱“利者必是清谷而作臭秽,吐者亦必澄澈而非酸浊,”热霍乱则“溲赤且短,便热极臭,”并指出寒热霍乱脉象多现隐伏,但寒霍乱则脉兼迟,热霍乱则脉带数,是其不同之处。同时还认为霍乱脉象之隐伏,与阴阳虚竭之脉微欲绝,显有区别。病因则“有因饮食所伤者,有因湿邪内蕴者,有因气郁不舒者",有因感受"臭秽"邪气者。虽然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他无法认清热性霍乱的真正病因,但他能从错综复杂的病变中辨析它与寻常吐泻的不同,以“臭毒”来概括真性霍乱的病因,这是一个很高明的见解。在治疗上,王士雄认为霍乱的主要病变部位在于中焦脾胃,治疗以恢复脾升胃降之功能为主。他在治热霍乱时,多以蚕沙为主药,这是他用药的一大特色。
对于伏气温病,王士雄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阐发,他说:“起病之初往往舌润而无苔垢,但察其脉软而或弦,或微数,口未渴而心烦恶热,即宜投清解营阴之药;迨邪从气分而化,苔始渐布,然后再清其气分可也。伏邪重者,初起即舌绛咽干,甚有肢冷脉伏之假象,亟宜大清阴分伏邪,继必厚腻黄浊之苔渐生,此伏邪与新感先后同处。更有邪伏深沉,不能一齐外出者,虽治之得法,而苔退舌淡之后,逾一二日,舌复干绛,苔复黄燥,正如抽丝剥茧,层出不穷,不比外感温邪,由卫及气,自营而血也。”清晰地描绘出了伏气温病的复杂传变过程,并且订正了前人对于温病邪留气分证,以补益胃气的治疗理念,而明确指出应该“益胃者,疏渝其枢机灌溉汤水,俾邪气松达,与汗偕行。
王士雄对暑热有更明确的阐发,对于寒暑性质的区别和正确辨证很有意义,他将前人所立的阴暑、阳暑之名目加以纠正,他认为暑即热,属性都是阳,只不过在程度上有强弱之分,暑性为纯阳,不能在前面冠上阴字,前人所提的阴暑是指夏月因避暑引起的寒湿之邪入体,根本不属于暑病的范畴。
对临床辨证他强调不能靠空泛的医理要更重实践,否则有可能害人性命。他在《温热经纬》中说:"《续医说》云:王宇泰谓圣散子方,因东坡先生作序,由是天下神之。
宋辛未末年,水嘉瘟疫,服此方被害者,不可胜记。余阅石林《避暑录话》云:宣和间,此药盛行于京师,太学生信之尤笃,杀人无算医顿废之。昔坡翁谪居黄州时,其地濒江多卑湿,而黄之居人所感者,或因中湿而病,或因雨水浸淫而得,所以服之多效,以是通行于世,遗祸无穷也。弘治癸丑年,吴中疫疠大作,吴邑令孙磐,令医人修合圣散子,遍施街衢,并以其方刊行,病者服之,十无一生,率皆狂躁空瞀而死。噫!孙公之意,本以活人殊不知圣散子方中,有附子、良姜、吴萸、豆蔻、麻黄、藿香等药,皆性味温燥,反助热邪,不死何待?苟不辨证而一概施治,杀人利于刀剑,……夫以东坡之淹博,尚有误信圣散子之事,况下此者乎?今之缙绅先生,涉猎医书,未经临证,率尔著书立说,多见其不知量也。"他的这种不盲从,注重实践的医疗思想是很值得同道学习的。
王士雄重视环境卫生,他认为环境是导致疫疠流行的一个因素,他所生活的江浙一带,尤其是上海环境卫生都非常差,因而这里才会霍乱疫疠流行,他对于改善环境提出了很多合理的建议,如疏通河道,广凿井泉,毋使饮浊,用药物净化水质等方法,用大黄、茵陈等药净化室内的湿热之秽气等方法,他提出的以枇杷叶汤代茗,可杜一切外感时邪,方法简便易行,至今仍为民间所习用。他曾认为田螺能澄浊,宜蓄水缸,这实是用生物净化水质的良好方法。在强调注重环境卫生和饮用水卫生的同时,他还主张清淡饮食,忌食膏梁厚味不饮酒,以保护脾胃功能正常,他的这些提议,对于夏秋季的胃肠道传染病,是很有效的预防措施。
他深入系统地研究饮食疗法,著有《随息居饮食谱》一书,对330种食物的性味、功能及其医疗用途、食疗功效、饮食禁忌等均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在诸多本草书籍中颇有影响。
总之,王士雄在温病理论的系统化上所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他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也是值得称颂的。
名方名医/黄胜主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4.9 ISBN 978-7-5372-57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