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凌康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古代医家 >  华佗

华佗

  • 基本信息
    华佗(141~208),东汉人,一名募,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三国时著名医学家,与董奉、张仲景(张机)并称为“建安三神医”。早年游学于徐州一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因为他兼通数经,通晓养生术,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沛国相陈珪和太尉黄琬先后荐举或征召他出来做官,都被他拒绝了。
    人物名
    华佗
    出生日期
    大约公元141年
    别名
    华旉
    擅长
    主要成就
    外科鼻祖,发明麻沸散、五禽戏
    其他作品
    《青囊书》(已佚)
  • 人物生平

    华佗一生主要在今安徽、江苏、山东、河南一带行医,深得群众的信仰和爱戴。华佗由于治学得法,医术迅速提高,名震远近。

      

      他的同乡曹操,常患头风病,请了很多医生治疗,都不见效。听说华佗医术高明,就请他医治。华佗只给他扎了一针,头痛立止。曹操怕自己的病再发,就强要华佗留在许昌做自己的侍医,供他个人使唤。

      

      原来,曹操早年得了一种头风病,中年以后,日益严重。每发,心乱目眩,头痛难忍。诸医施治,疗效甚微。华佗应召前来诊视后,在曹操胸椎部的鬲俞穴进针,片刻便脑清目明,疼痛立止。曹操十分高兴。但华佗却如实相告“您的病,乃脑部痼疾,近期难于根除,需长期攻治,逐步缓解,以求延长寿命。”曹操听后,以为华佗故弄玄虚,因而心中不悦,只是未形于色。

      

      华佗禀性清高,不慕功利,不愿做这种形同仆役的侍医。加上他“去家思归”,就推说回家乡找药方,一去不返。曹操几次写信要他回来,又派地方官吏去催。华佗又推说妻子病得厉害,不肯回来。曹操为此大发雷霆,专门派人到华佗家乡去调查。他对派去的人说“如果华佗的妻子果然有病,就送给他们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要是‘虚诈’,就逮捕治罪。”

      

      不久,华佗被抓到许昌,严刑拷问。面对曹操的淫威,华佗坚贞不屈,矢志不渝。

      

      曹操仍旧让他治病。华佗诊断之后,说“丞相的病已经很严重,不是针灸可以奏效的了。我想还是给你服麻沸散,然后剖开头颅,施行手术,这才能除法病根。”曹操一听,勃然大怒,指着华佗厉声斥道“头剖开了,人还能活吗?”他以为华佗要谋害他,就把华佗关到牢里去准备杀掉。

      

      在华佗下狱后,曹操手下的头号谋臣荀彧为华佗求情,说“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意思是说,华佗医术高超,世间少有,天下人命所系重,望能予以宽容。而曹操不从,并说“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到了这个时候,曹操对华佗的鄙薄之意已然溢于言表。竟然下令把这位在医学上有重大贡献的医生在狱中处决了。

      

      临死前,华佗把在狱中整理好的医著《青囊经》交给牢头说“此可以活人。”没想到,这个牢头害怕,不敢接受。华佗只好忍痛,“索火烧之”。

      

      可叹华佗一代神医,枉然有一流医术,却死于玩弄权术的曹操之手!

      

      华佗生平著作多种,均已亡佚,今传《中藏经》《华佗神医秘传》等,皆为后世托名之作。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

  • 主要成就

    华佗一生不求名利,不慕富贵,因此得以集中精力在医药的研究上。《后汉书·华佗传》载华佗“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华佗创制了“麻沸散”,施行剖腹刳背手术,这在世界医学史上遥遥领先,为我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还是医疗体育的倡导者,仿照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创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五禽之戏”来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为我国的养生学开辟了新的方向。

  • 后世影响

    近现代医学界对华佗的评价极高,尊称其为“外科始祖”“神医”。《历代名医图赞》中以诗概括“魏有华佗,设立疮科,剔骨疗疾,神效良多。”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签》中引用此诗,对华佗医德医术予以推崇。至今,“华佗再世”“元化重生”乃是对医者医术精湛的高度评价、肯定之词。

      

      华佗的医学成就不仅是中国历史的骄傲,更在世界范围内闪耀。近代西方学者皆认为华佗是古代东方医学杰出代表者,能与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相媲美。欧美全身麻醉外科手术的记录始于18世纪初,比华佗晚1600多年。美国《世界药学史》中便指出阿拉伯人使用麻药是由中国传出去的,并称“中国名医华佗最精此术”。


  • 故事征引

    【拜师学艺】

      

      华佗小的时候,父亲教书,母亲在家养蚕织布,那时是东汉末年,宦官豪强当道,鱼肉乡里,民不聊生。加上苛捐杂税,徭役频繁,兵荒马乱,瘟疫流行,家家顾命不得,谁还有心让孩子上学这样一来,华佗父亲的书也就教不成了。

      

      一天,华佗的父亲带华佗到城里“斗武营”(指当时富豪家练武或斗拳比武的地方)看比武。回家后忽然得了肚子疼的急病,医治不及,不久就死了!

      

      华佗娘俩悲痛欲绝,设法把父亲安葬后,家中贫困得更是无法生活下去。那时华佗才7岁,娘把他叫到跟前说∶“儿呀!你父已死,我织布也没有本钱,今后咱娘俩怎么生活呀?”

      

      华佗想了一想说“娘,不怕,城内药铺里的蔡医生是我爸爸的好朋友,我去求求他收我做个徒弟,学医,既能给人治病,又能养活娘,不行吗”娘听了满心欢喜,就给华佗洗洗脸,换了件干净的衣服,让他去了。

      

      华佗拜了师傅,就跟蔡医生学徒,不管是干杂活,采草药,都很勤快卖力,很得师傅赏识。

      

      一天,师傅把华佗叫到跟前说“你已学了一年,认识了不少药草,也懂得了些药性,以后就跟你师兄学抓药吧!”华佗当然很乐意,就开始学抓药。谁知师兄们欺负华佗年幼,铺子里一杆戥秤,你用过我用,从不让他沾手。华佗想,若把这事告诉师傅,责怪起师兄,必然会闹得师兄弟之间不和,但不说又怎么学抓药呢俗语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华佗看着师傅开单的数量,将师兄称好的药逐样都用手掂了掂,心里默默记着分量,等闲下时再偷偷将自己掂量过的药草用戥秤称一称,对证一下,这样日久天长,手练熟了。

      

      有一回,师傅来看华佗抓药。见华佗竟不用戥秤,抓了就包,心里很气愤,顿时怒形于色,严厉地责备华佗说“你知道吗抓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你这个小捣蛋,我诚心教你,你却不长进,你这样随手就抓,你知道药分量吗?这岂不是拿人的性命开玩笑,拿错了会药死人的。”

      

      华佗笑笑说“师傅,错不了,不信你称称看。”

      

      蔡医生半信半疑地拿过华佗包的药,逐一称了分量,跟自己开的分量分毫不差。他又开了个新药方,让华佗再抓几付,结果还是准确无误。师傅十分惊奇,反复询问华佗的好手艺是怎样练出来的。华佗见隐瞒不住,只好如实讲了。师傅听了,激动地说“能继承我医道的,必定是华佗啊”从此以后,便专心教华佗学医看病。

      

      一次,丁家坑有个李寡妇的儿子在涡河里被淹了,李氏急得哭天嚎地的来找蔡医生,蔡医生见孩子双眼紧闭,肚子胀得像鼓,便叹气说“孩子难救了。”李氏听了哭得死去活来,华佗过去摸了摸脉,低声对师傅说“孩子还有救!”

      

      蔡医生不信,华佗叫人牵头水牛来,把孩子先伏在牛身上控出水,然后用双腿压住孩子的腹部,提起孩子的双手,慢慢一起一落活动着,约莫一刻钟的工夫,孩子渐渐喘气,睁开眼了。华佗又给开了汤药,给孩子治好了。

      

      于是,华佗起死回生的消息像风一样的传开了。蔡医生羞愧地对华佗说“你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没本事教你了,你出师开业吧!”华佗出了师,也不开业,却游学徐土一带,寻访高明的医生请教,记录民间治病的单方,探学医理,给病人治病。

      

      据说华佗死后,毫县盖的华祖庵,就是李氏为纪念华佗救活自己的孩子捐钱修建的。

      

      【青苔炼膏】

      

      华佗出名了,求医人更多了。那真是有病的想请华佗一把抓好,无病的想看看华佗怎样断病如神。

      

      华佗也是不怕辛苦,只要你来瞧病,他就是不吃饭也得给你瞧。这一天,华佗正给一个咯血的人配药,只听门外“哎哟,哎哟”传来一阵女人的呻吟,抬头一看,只见一个年轻女子用白绢捂住左眼,两个女子架着她走进来,嘴里还不住声地喊“华佗”。

      

      华佗急忙放下药碾子,迎上前去,问道“这位大姐,得了什么病了”旁边一个女人说“她拿竹竿去够桑叶,被马蜂蜇了眼,疼得撑不住,快请华先生给治治吧。”华佗拿开病人脸上白绢一看,那只眼肿得像个桃儿。

      

      这下,华佗作难啦,他啥病都见过,就是没治过马蜂蜇。沉吟了一会儿,又不能不懂装懂,不会装会的,华佗只好说∶“这位大姐,你先回家去,我还没有啥好法子能立时止疼,真是对不起。”

      

      病人走了,华佗心里很不是滋味,暗自嘟囔道“华佗呀华佗,马蜂蜇你都治不了,还是名医呢。”越想越不安。正在这时,耳边听得“嗡”的一声,抬头一看,是只马蜂向墙边飞去。

      

      顺势一看,墙角旮旯里,正好有张蜘蛛网,一只大蜘蛛网在网边探头探脑地张望。那只马蜂飞得疾速,一头撞进了蜘蛛网里,一对翅膀结结实实地粘在了网上,越“扑棱”粘得越紧。

      

      华佗正看得有趣,那只大蜘蛛飞快地爬到网子中间,上去就对马蜂咬一口。马蜂用身子和蜘蛛拼斗,片刻功夫,马蜂一钩子刺中了蜘蛛肚子,蜘蛛一个斤斗从网上掉了下来,躺在地上挣扎。华佗叹了口气,心中说“完了,一个人都被蜇肿一大块,一个小蜘蛛能有多大能耐。”

      

      正在叹息,只见蜘蛛慢慢爬到水缸旁的一块石头上。石头上长满了青苔,蜘蛛把肚子在青苔上摩擦起来。过了一小会儿,蜘蛛来了精神,没事一般又顺着丝儿爬上了网。华佗暗暗惊奇。

      

      这一回,马蜂肚子里毒水放尽了,再蜇蜘蛛也不怕了。蜘蛛扑上去趴在马蜂身上,大吃大嚼了一顿。

      

      华佗心里一动,用药刀铲了一块青苔,用手一摸,凉丝丝的。光是凉也不行啊,它到底能不能治蜂毒呢非得试试不行啊。华佗一狠心,一咬牙,取出了棉袄顶着头,往后花园走去。

      

      后花园棘针上有一窝马蜂,华佗一竹竿捣掉了马蜂窝,蜂子“嗡”一声炸了营,华佗用棉袄蒙了头,伸出一只手掌。一只马蜂在华佗大拇指头上蜇了一下,华佗疼得钻心。他赶紧取过那块青苔,把大拇指放在青苔上摩起来。刚摩了几下,就觉得火辣辣疼的手指头上透进一丝凉气儿又摩了几下,觉得生出一股热气,再摩几下,你说稀奇不稀奇?不疼啦。

      

      这回总算找到治蜂蜇的方法了! 华佗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原来青苔能解蜂毒!又一想,要是平时出门看病,总不能带着青苔呀?用青苔熬成膏行不行呢华佗想试试,赶快架起砂锅,铲一块青苔,又增添了白芍等几味中草药熬起来。不大功夫,熬好了青苔膏,急忙给上午来看蜂蜇的妇女送去。一试果然效果很好。

      

      从那以后,华佗的“青苔炼膏”就流传民间了,一传直到现在。

      

      【乌鸡白凤丸】

      

      有一年,华佗正在徐土(徐州西部一带)游学行医,母亲叫他堂兄用小车推着来找他。华佗见母亲动则气喘,面黄肌瘦,知是得了重病,心中万分惊恐。华佗叙述了自己游学的经过,母亲听了高兴,说“儿呀,只要你能学到本事,能除去百姓的痛苦,当娘的九泉之下也瞑目了。这些天,我感到实在不行了,临死前想再见你一面,咱们娘儿俩说几句话。”

      

      华佗听母亲这样一说,含着热泪把母亲的病细察一遍,脉跳沉滞无力,知道已成不治之症。当即用人参汤喂了母亲几口,对母亲说“母亲,孩儿长期在外,未能尽孝,良心上实在过不去,我们回家吧。先叫哥哥推你头里走,我把几家病人安排好,随后追赶。”母亲点点头说“好,我要死在家里。你到家把我埋了以后,要赶快回来给人家治病。

      

      华佗流着泪答应了,把堂兄叫到一旁说“哥,我娘的病十分危险,六脉欲绝,估计不出三日就要……请你路上多加小心。我给你拿着人参汤,路上歇息时,你给她喝。”兄长答应着走了。

      

      华佗自母亲走后,心中十分焦急,等把所有病人安排停当,动身回家已是第三天。他估计母亲已经去世,便忍住悲痛,走了一天一夜,来到家中。一看母亲不但没死,还坐起来和人们说话呢,华佗又惊又喜。喜的是母亲未死,惊的是母亲的精神已不像病态,心中不由猜疑起来“难道是我辨症有错,医术不到家吗?”

      

      他问堂兄“你在路上都给我母亲吃了什么饭喝了什么汤吃过什么药?”

      

      堂兄想了一会儿说“我推着婶子,回来的当天晚上,住在一个小庄上,这个庄只有9户人家。婶子说‘孩子,我是快死的人了,光想喝点鸡汤。”我想,老年人病重,能吃一口东西也是好的呀,就在庄上问有没有鸡,想给老人家买一只。问来问去,全庄9户人家都有鸡,但都是母鸡,舍不得卖。9家只有一只公鸡,商量半天,才把这一只鸡卖给了我。我借个锅,把你拿的人参加在鸡汤里熬一熬,给她老人家盛一碗喝了,她感到很舒服。半夜里又喝一碗,剩一点天明喝完了。来到家,她老人家说‘孩子,我的病好多了。’说罢竟然坐起来了。”

      

      华佗又问“你买的是什么样的鸡呀”

      

      “白鸡黑肉皮,头上羽毛如凤。’

      

      华佗听罢,心想白鸡黑肉皮,头上羽毛如凤。是它起的作用吗?又过了几天,母亲能站起来走了。华佗非常高兴,到街上买了一只白毛黑肉皮的凤头鸡,按原法煎煮,给母亲喝了,母亲的病彻底痊愈了。后来华佗按此法治好许多人,就把汤命名《九户鸡鸣汤》,记在《青囊经》里。

      

      华佗的医书失传了,后人根据这一传说,又经过多次的试验和加工,制成了今天的“乌鸡白凤丸”。


  • 内容来源

    中国历代名医传/宋月航著.——北京:华文出版社,2017.1

  • 基本信息

  • 人物生平

  • 主要成就

  • 后世影响

  • 故事征引

  • 内容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