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托伐普坦
Tolvaptan
适用于明显的高容量性或正常容量性低钠血症(血钠<125mmol/L,或低钠血症不明显但有临床症状并且限液治疗效果不佳),包括伴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腹水以及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IADH)的患者。
(1)口服成人通常起始剂量为一次15mg,一日1次,餐前或餐后均可;至少24小时以后可将服用剂量增加至一次30mg,一日1次;根据血清钠浓度,最大可增加至一次60mg,一日1次。
(2)本品需根据年龄、性别、种族、心功能及肝功能损伤情况调整用量。
(3)轻度至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肾小球滤过率10~79ml/min)需调整剂量,因为此类患者体内托伐普坦血药浓度不会升高。尚未对肾小球滤过率小于10ml/min或正在接受透析患者服用本品的情况进行评估。
(1)药效学托伐普坦是选择性血管加压素V₂受体拮抗药,与血管加压素V₂受体的亲和性是天然精氨酸血管加压素[AVP,又称抗利尿激素(ADH)]的1.8倍。口服给药时,15~60mg剂量的托伐普坦能够拮抗AVP的作用,提高自由水清除和尿液排泄,降低尿液渗透压,最终促使血清钠浓度提高,但通过尿液排泄钠和钾的量以及血浆钾浓度并没有显著改变。健康受试者单次口服托伐普坦60mg2~4小时后出现排水利尿作用和血清钠浓度升高;服药4~8小时后,血清钠浓度最高升幅达6mmol/L,尿液排泄速率高达9ml/min;服药后24小时,血清钠浓度约为峰值的60%,但尿液排泄速度未继续增加。服用托伐普坦60mg以上未见排水利尿作用增强和血清钠浓度的进一步升高。
(2)药动学口服给药的AUC与剂量呈正比,当剂量超过60mg时,血药浓度峰值的升高比例低于剂量增加比例。托伐普坦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尚不清楚,至少40%的服用量被吸收,服药后2~4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饮食并不影响托伐普坦的生物利用度。托伐普坦的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99%),表观分布容积约为3L/kg。主要通过CYP3A4代谢,体内以药物原形和代谢产物的形式存在,代谢产物对人体血管加压素V2受体的拮抗作用很微弱或几乎无作用,通过肾脏消除。口服后清除率约为4ml/(min·kg),且末期的消除半衰期约为12小时。托伐普坦每日1次服药的体内蓄积指数为1.3,且血药浓度谷值低于峰值的16%,其半衰期不足12小时。托伐普坦血药浓度峰值和平均血药浓度个体差异较大,变动系数为30%~60%。
(1)常见不良反应口渴或口干,尿频或多尿。
(2)其他反应无力、食欲缺乏、恶心、便秘、高血糖、发热、血钠升高、头晕等。
(3)严重反应(少见)心内附壁血栓、心室颤动,缺血性结肠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横纹肌溶解,脑血管意外,尿道出血,阴道出血,肺栓塞,呼吸衰竭,深静脉血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粒细胞缺乏症。
(1)需快速升高血清钠浓度。
(2)对口渴不敏感或口渴不能正常反应的患者。
(3)低容量性低钠血症。
(4)与强效CYP3A4抑制药合用。
(5)无尿患者。
(6)对本品过敏者。
(1)过快纠正血清钠浓度会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2)肝硬化患者的胃肠道出血。
(3)服用本品期间限制液体摄入会增加发生脱水和体液量减少的风险。
(4)不推荐与高渗盐水合并应用。
(5)部分排尿困难如前列腺肥大患者发生急性尿潴留的风险升高。
(6)糖尿病①血糖控制欠佳的患者可能出现假性低钠血症,在托伐普坦治疗之前和期间应排除这种情况;②托伐普坦可能引起高血糖,接受本品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应严格监测血糖。
(7)罕见的遗传性半乳糖不耐受、缺乏乳糖酶或者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患者不宜服用。
(1)合并用药对托伐普坦的影响:①CYP3A4抑制药:强效CYP3A4抑制药如酮康唑、克拉霉素、伊曲康唑、泰利霉素、沙奎那韦、尼非那韦、利托那韦、奈法唑酮等合并应用可致托伐普坦剂量增加约5倍;中效CYP3A4抑制药如红霉素、氟康唑、阿瑞匹坦、地尔硫草、维拉帕米等也会增加本品剂量,应避免合用。②西柚汁:同时饮用西柚汁,托伐普坦剂量升高1.8倍。③P-糖蛋白抑制药:合用环孢素等P-糖蛋白抑制药应根据疗效减少托伐普坦用量。④利福平及其他CYP3A4诱导药:利福平为CYP3A4和P-糖蛋白的诱导药,合用后托伐普坦剂量降低85%,因此与利福平或其他诱导药如利福布汀、利福喷汀、巴比妥类药物、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圣约翰草等合并使用时应增加托伐普坦剂量。
(2)托伐普坦对其他药物的影响:①地高辛:地高辛是P-糖蛋白底物,托伐普坦是P-糖蛋白抑制药,合用可导致地高辛剂量增高1.3倍。②洛伐他汀:托伐普坦可分别增加洛伐他汀和活性代谢产物洛伐他汀-β羟化物的剂量约1.4倍和1.3倍。
(3)药效学的相互作用:与呋塞米和氢氯噻嗪比较,服用托伐普坦24小时后排尿量增多、排尿速度加快。托伐普坦与呋塞米和氢氯噻嗪合并应用时,24小时排尿量、排尿速度与单独服用托伐普坦相同。
托伐普坦片:(1)15mg;(2)30mg。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5年版. 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国家药典委员会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9 ISBN 978-7-5067-9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