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克拉屈滨
Cladribine
适用于经干扰素治疗失败后活动性的伴有临床意义的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以及疾病相关症状的毛细胞白血病(HCL)治疗。
静脉滴注治疗多毛细胞白血病时的建议剂量为克拉屈滨0.09mg/(kg·d),24小时连续滴注,连用7天。不推荐其他的用药方案。根据已有经验,如患者对初始疗程无效,增加疗程不会获得更大利益。临用前抽取克拉屈滨注射液,加入到500ml0.9%氯化钠注射液中,混匀后静脉滴注。全部程序须严格按无菌操作常规进行,每天配药一次,供当天静脉滴注使用。
(1)药效学 本品的抑瘤活性与脱氧胞苷激酶和脱氧核苷酸激酶活性有关。它主要以被动转运进入细胞,在细胞内被脱氧胞苷激酶磷酸化,转化为克拉屈滨三磷酸,掺和到DNA分子中,妨碍DNA断裂后的修复作用,造成NAD和ATP的耗竭,破坏细胞代谢,影响细胞的DNA合成。因此本品对分化或静止期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均有抑制DNA合成和修复的作用。
(2)药动学 尚缺乏克拉屈滨按目前临床推荐剂量用药时的中国人药代动力学资料。
一项研究中包括各种血液恶性病患者8名,克拉屈滨按0.12mg/kg的剂量作2小时的静滴。滴注完毕时的平均血浆浓度为(48±19)ng/ml。可用双相或三相消除模型解释克拉屈滨在其中5位患者体内的消除过程。肾功能正常患者的终末半衰期为5.4小时,清除率为(978±422)ml/(kg·h),稳态分布容积为(4.5±2.8)L/kg。本品可以透过血-脑屏障,脑脊液中的浓度约为血浆浓度的25%。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20%。
除已知的细胞毒作用机制外,目前尚不清楚本品在人体的代谢情况。实体瘤患者,按克拉屈滨每日3.5~8.1mg/m²的剂量连续静脉滴注5日,其尿排泄率平均为18%。目前尚未在肾功和肝功损伤患者体内进行克拉屈滨的消除研究。
尚缺乏在中国人使用的安全性数据。安全性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外196位毛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研究。开始治疗的第一个月,严重中性白细胞减少率为70%,发热率为69%,感染率为28%。其他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疲劳(45%)、恶心(28%)、皮疹(27%)、头痛(22%)和注射部位反应(19%)。大多数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为轻至中度。
(1)骨髓抑制70%的患者出现N度中性粒细胞减少,37%的患者出现严重贫血(血红蛋白<8.5g/100ml),12%的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血小板<20×109/L)。
(2)感染开始治疗的第一个月28%的患者出现感染,6%的患者出现严重感染(例如败血症、肺炎),余下的为轻或中度。治疗第二个月感染的发生率为6%,这些感染为轻至中度,未出现严重的系统感染。三个月后每月感染发生率均小于或等于治疗前的发生率。
(3)发热治疗第一个月11%的患者出现严重发热,不到1/3的发热患者出现感染。
对本品过敏的患者禁用。
(1)本品为有效抗肿瘤药,同时也具有严重的潜在毒副作用。应在有抗肿瘤治疗经验的临床医生指导下使用。
(2)在用本品治疗的患者(特别是高剂量时)通常可观察到严重骨髓抑制,包括中性白细胞减少、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本品从给药开始最初4至8周内,除了连续注意患者的体征变化外,须定期作血液学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患者是否出现贫血、中性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以及潜在继发的感染或出血。与使用其他有效化疗药一样,应监测患者(特别是肝、肾功能失调患者)的肝、肾功能。
(3)本品不得以含有葡萄糖的注射液作为稀释剂,因葡萄糖可以促进克拉屈滨的分解。本品的输液中不得随意加入其他药物。
(4)由于本品为潜在的细胞毒药物,因此处理、配置和使用本品时都应加以注意。
妊娠期妇女及哺乳期妇女用药:不得将本品用于妊娠期妇女。建议育龄妇女避免怀孕。哺乳期妇女知需使用本品、应停止哺乳。
老年患者对本品的骨髓抑制和肾脏毒性等比较敏感,应谨慎用药。
给予本品期间如同时使用对骨髓造血功能、免疫功能和肾功能有损害作用的药物,可能加重本品在这些方面的毒性。
尚不明确克拉屈滨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克拉屈滨注射液:10ml:10mg。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5年版. 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国家药典委员会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9 ISBN 978-7-5067-9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