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米非司酮
Mifeisitong
Mifepristone
本品为11β-[4-(N,N-二甲氨基)-1-苯基]-17β-羟基-17α-(1-丙炔基)-雌甾-4,9-二烯-3-酮。按干燥品计算,含C29H35NO2不得少于98.5%。
本品为淡黄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
本品在甲醇或二氯甲烷中易溶,在乙醇或乙酸乙酯中溶解,在水中几乎不溶。
熔点 本品的熔点(通则0612)为192~196℃。
比旋度 取本品,精密称定,加二氯甲烷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5mg的溶液,依法测定(通则0621),比旋度为+124°至+129°。
本品与前列腺素序贯联合使用,用于终止停经49天内的正常宫内妊娠。
停经≤49 天的健康早妊娠期妇女,于空腹或进食后 2 小时服用米非司酮,服用方案有两种∶①顿服 200mg。②每次 25~50 mg,每天2次,连续2~~3天,总量150mg。服药后禁食2小时。第3或第4天清晨于阴道后穹窿放置卡前列甲酯栓1mg(1枚),或使用其他同类前列腺素药物,卧床休息 1小时后再起床,以免药物流出。如使用米索前列醇口服片,则服用400~600μg(2~3片),在门诊观察6小时。注意用药后出血情况,有无胎囊排出。
(1)药效学 本品为孕激素受体水平的拮抗剂,具有终止早孕、抗着床、诱导月经和促进宫颈成熟的作用。抗早孕机制主要是通过与孕酮竞争受体,使孕酮维持蜕膜发育的作用受到抑制,胚囊从蜕膜剥离。米非司酮能明显增加妊娠子宫对前列腺素的敏感性。米非司酮和前列腺素类药物序贯用药,可提高完全流产率,与糖皮质激素受体亦有一定结合力。
(2)药动学 本品吸收迅速,半合成和全合成米非司酮血药浓度达峰值时间分别为15小时和50分钟,血药峰值分别为0.8μg/ml和2.34μg/ml,但有明显个体差异。本品体内消除缓慢,消除半衰期约20~34小时。非妊娠期妇女一般达峰时间较快,血药浓度较高,消除半衰期较长。在人的生物利用度为40%。人血清中a--酸性糖蛋白与米非司酮有高度亲和力,结合达到饱和状态后,其剩余部分和血清白蛋白结合,导致药物动力学发生相应变化。
(1)部分妊娠期妇女有恶心、呕吐、眩晕、乏力和下腹痛。
(2)个别妇女可出现一过性肝功能异常。
(3)偶可有皮疹。
(1)有心、肝、肾疾病及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者禁用。
(2)因本品必须与前列腺素序贯用药,故有前列腺素类药物禁忌证,如青光眼、哮喘、过敏体质时不宜使用。
(3)异位妊娠。
(1)早孕有严重反应。恶心、呕吐频繁者不宜用本品,以免加重反应。
(2)确诊为早孕者,停经时间不应超过49天。孕期越短,效果越好。
(3)用本品和前列腺素序贯用药抗早孕时,少数妇女发生不全流产,能引起大量出血,故必须在医生监护下使用,及时进行处理。
(4)服药后,一般会出现少量阴道流血。少数妇女在用前列腺素药物前发生流产;约 80%妊娠期妇女在使用前列腺素类药物后6小时内排出绒毛胎囊;约10%妊娠期妇女在服药后1周内排出胎囊。流产后一般出血时间较长,约2周左右。出血量多时,需及时就诊。
(5)服药后8~15天应就诊,确定流产效果,必要时可超声检查或测定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如确诊为流产失败或不全流产.应作负压吸宫术终止妊娠或清理宫腔。如患者出现发热、腹痛、血常规异常,则需除外感染。
米非司酮片∶(1)10 mg;(2)25mg。
米非司酮胶囊∶(1)5mg;(2)25 mg。
(1)取本品,加乙醇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10μg的溶液,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通则0401)测定,在304nm与260nm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2)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的图谱(光谱集1141图)一致。
有关物质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
供试品溶液 取本品适量,加甲醇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0.5mg的溶液。
对照溶液 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2ml,置100ml量瓶中,用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
色谱条件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三乙胺(75:25:0.0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04nm;进样体积10μl。
系统适用性要求 理论板数按米非司酮峰计算不低于2000。
测定法 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与对照溶液,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至主成分峰保留时间的2倍。
限度 供试品溶液的色谱图中如有杂质峰,单个杂质峰面积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的0.5倍(1.0%),各杂质峰面积的和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2.0%)。
干燥失重 取本品,在105℃干燥至恒重,减失重量不得过0.5%(通则0831)。
取本品约0.3g,精密称定,加冰醋酸20ml溶解后,加结晶紫指示液1滴,用高氯酸滴定液(0.1mol/L)滴定至溶液显蓝绿色,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1ml高氯酸滴定液(0.1mol/L)相当于42.96mg的C29H35NO2。
抗早孕药。
遮光,密封保存。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 二部/国家药典委员会编.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5 ISBN 978-7-5214-1598-8
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5年版. 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国家药典委员会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9 ISBN 978-7-5067-9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