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人凝血因子Ⅷ
HumanBloodCoagulationFactorⅧ
用于防治甲型血友病和获得性因子Ⅷ缺乏症伴发的出血,包括该类患者手术中及手术后的出血。其冷沉淀物亦可用于治疗血管性血友病(vonWillebranddisease)、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及因子Ⅷ缺乏症,并可作为纤维蛋白原的来源用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静脉注射,其用量视病情、患者体重、出血类型、需要提高的因子Ⅲ血浆浓度及体内是否存在抗体而定。以人血浆制品为例,提供下列公式供输注剂量参考。
需要提高的因子Ⅷ血浆浓度=保重(因子Ⅷ/体重(kg)×2
因子Ⅷ剂量(IU)=体重(kg)×需要提高的因子Ⅷ浓度×0.5
按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1IU因子约相当于1ml新鲜血浆中因子Ⅷ的活性,1IU/kg的因子Ⅷ可提高血浆因子Ⅷ浓度2%。
(1)预防自发性出血静脉注射25~40IU/kg,一周3次。
(2)治疗出血①轻度出血:静脉注射8~15IU/kg或将血浆因子Ⅷ浓度提高至正常之20%~40%的剂量。多数单次用药即可奏效。若出血仍不止,可每8~10小时重复上述剂量,根据需要维持1~3日。②中度出血:首次静脉注射15~20IU/kg或将血浆因子Ⅷ浓度提高至正常之30%~50%的剂量。之后根据需要每8~12小时注射10~15IU/kg,需维持3~7天。③严重出血或出血累及重要器官:首次静脉注射30~50IU/kg或血浆因子Ⅷ浓度提高至正常之60%~100%的剂量。之后每8~12小时注射20~25IU/kg,至少维持7天。
(3)控制围手术期的出血①拔牙:术前1小时注射使血浆因子Ⅷ浓度提高至正常之30%~50%的剂量。术后若发生出血,可再重复上述剂量。②小型手术:术前1小时注射相当于上述治疗中度出血的剂量。必要时8~12小时后再予10~15IU/kg。③大型手术:术前1小时注射相当于上述治疗严重出血的剂量。5小时再给半量。术后10~14天应将血浆因子Ⅷ浓度维持在正常的30%或以上。
(4)体内存在抗因子Ⅷ抗体时,为治疗出血药剂用5000~10000IU/kg,后维持量为300~1000IU/kg,使因子Ⅷ水平保持在30~50IU/ml。
(1)药效学 本品主要参与内源性凝血途径,与活化的因子Ⅸ(Ⅸa)、Ca²*结合形成复合物,促使因子Ⅹ转化为活化的因子Ⅹ(Ⅹa)。进而与因子Ⅴ、Ca2+结合形成内源性凝血酶原激活物。正常血浆因子Ⅷ的活动度定为100%,来自血浆产品其因子Ⅲ或vonWillebrand因子的含量为新鲜血浆的25~150倍。因子Ⅲ浓度在25%以上即不会出现凝血障碍。轻度血友病甲因子Ⅲ浓度5%~25%,严重创伤时才引起出血。中度血友病甲因子Ⅷ浓度介于2%~5%,一般创伤下即可出血。若其浓度低于2%,可发生自发性出血。补充本品用于替代缺乏的凝血因子,以预防或治疗由此而引起的出血。
(2)药动学 本品静脉注射后1~2小时作用可达高峰。消除半衰期8.4~19.3小时。若体内已存在相应抗体或正值活动性出血致凝血因子消耗时,其半衰期会明显缩短。
(1)过敏反应表现为寒战、发热、荨麻疹、恶心、面红、皮疹、眼睑水肿及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可有血压下降及休克。
(2)由纯化猪血浆制备的产品尚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及出血。
(3)注射局部可有烧灼感或炎症反应。
(4)偶有头晕、疲乏、口干、鼻出血、恶心及呕吐等。
(5)因制品中含有红细胞凝集素(抗A、抗B),A、B或AB型患者大量输注时偶见溶血或肺水肿。此外有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或血栓形成的报道。
(1)对蛋白过敏者,使用本品时可能发生过敏反应。
(2)用药过程中应定期作抗体测定。若出现抗体且其浓度低于10BU/ml,须加大因子Ⅲ用量方见效。若其浓度高于10BU/ml,即使加大因子Ⅲ用量亦不会见效。因此,必须更换其他方式治疗。
(3)当大量或多次使用因子Ⅷ时,应监测血细胞比容以及时发现贫血,并注意高容量性心衰的发生。
(4)用药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血浆因子Ⅷ浓度,以确保达到有效浓度并确定其维持量。
(5)用药前及给药中应监测脉搏。若明显加快,应减慢速度或暂停,直至脉搏恢复正常。
(6)使用猪血浆纯化的因子Ⅷ时,应监测血小板计数。
注射用人凝血因子Ⅷ:(1)50IU;(2)100IU;(3)200IU;(4)250IU;(5)300IU;(6)400IU;(7)500IU;(8)1000IU。
注射用人血浆因子Ⅷ浓缩剂:(1)200IU;(2)250IU;(3)500IU;(4)750IU;(5)1000IU;(6)1500IU。
重组人凝血因子Ⅷ:(1)250IU;(2)500IU;(3)1000IU。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5年版. 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国家药典委员会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9 ISBN 978-7-5067-9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