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亚硝酸钠
Yaxiaosuanna
Sodium Nitrite
NaNO2 69.00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NaNO2不得少于99.0%。
本品为无色或白色至微黄色的结晶;无臭;有引湿性;水溶液显碱性反应。
本品在水中易溶,在乙醇中微溶。
治疗氰化物及硫化氢中毒。
3%溶液10~15ml,缓慢静脉注射,或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到100ml后静脉注射(5~20分钟),随后静脉注射25%硫代硫酸钠40ml(硫化氢中毒不需注射硫代硫酸钠)。必要时0.5~1小时后可重复给半量或全量。
【儿科用法与用量】按体重3%溶液0.15~0.30 ml/kg。最好按表20-2所示,根据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来调整亚硝酸钠的用量。
表 20-2 根据血红蛋白含量调整亚硝酸钠的儿童用量 | |
血红蛋白(g/L) | 3%亚硝酸钠用量(ml/kg) |
70 | 0.19 |
80 | 0. 22 |
90 | 0. 25 |
100 | 0.27 |
110 | 0. 30 |
120 | 0. 33 |
130 | 0. 36 |
140 | 0. 39 |
(1)药效学 亚硝酸钠为氧化剂,能使血红蛋白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分子中的Fe3+与氰离子的亲和力较强,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竞争与CN-结合为氰化高铁血红蛋白,使细胞色素氧化酶恢复活性,细胞功能得以恢复,故可用于氰化物及硫化氢中毒的救治。本品形成高铁血红蛋白的量可随剂量而增多,作用比较充分,注射400mg形成10.1%高铁血红蛋白,注射600mg可形成17.5%。短时间内可使血中高铁血红蛋白达到10%~20%,有效地解除CN-对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抑制作用。治疗硫化氢中毒的机制与氰化物中毒类似。本品能舒张血管平滑肌,注射速度过快可引起血压下降。
(2)药动学 制剂为水溶液,静脉注射后立即起作用,约维持1小时,60%在体内代谢,代谢产物部分为氨,大部以原形由尿中排出。
(1)本品有扩张血管作用,注射速度过快时,可致血压下降、心动过速、头痛、出冷汗,甚至晕厥、休克、抽搐。
(2)用量过大时,形成过多的高铁血红蛋白而出现严重紫绀、呼吸困难等症状。对儿童要特别注意本品的使用剂量,国外报道曾有儿童氰化物中毒不严重,却因本品用量过大,形成过多的高铁血红蛋白而致死者。必要时应同时抗休克治疗。
休克患者。
(1)患者出现休克时应当充分抗休克后再使用本品。
(2)注射中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立即停药。
(3)治疗氰化物中毒时,本品与硫代硫酸钠均可引起血压下降,应密切观察血压变化。
(4)如用量过大,导致过多的高铁血红蛋白形成,可静脉注射1%亚甲蓝5~10ml(0.1~0.2ml/kg)以促进高铁血红蛋白还原为血红蛋白。
(5)对有心血管病和动脉硬化的患者需要应用时,要适当减少剂量和减慢注射速度。
亚硝酸钠注射液:10ml:0.3g。
(1)取本品的水溶液(0.3→10)约1ml,加醋酸成酸性后,加新制的硫酸亚铁试液数滴,即显棕色。
(2)取上述溶液适量,加稀无机酸,加热,即发生红棕色的气体。
(3)本品显钠盐的鉴别反应(通则0301)。
溶液的颜色 取本品2.5g,加水50ml溶解,溶液颜色与黄色1号标准比色液(通则0901第一法)比较,不得更深。
氯化物 取本品0.30g,依法检查(通则0801),与标准氯化钠溶液6.0ml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浓(0.02%)。
硫酸盐 取本品1.0g,依法检查(通则0802),与标准硫酸钾溶液3.0ml制成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浓(0.03%)。
干燥失重 取本品,置硫酸干燥器中干燥至恒重,减失重量不得过1.0%(通则0831)。
重金属 取本品2.0g,加稀盐酸6ml溶解后,置水浴上蒸干并不断搅拌,使残渣成粗粉,再加水5ml,蒸干,加水23ml与醋酸盐缓冲液(pH 3.5)2ml溶解后,依法检查(通则0821第一法),含重金属不得过百万分之十。
砷盐 取本品1.0g,加硫酸0.4ml与水1ml,蒸干,加热至发生浓白烟,放冷,加盐酸5ml与水23ml溶解后,依法检查(通则0822第一法),应符合规定(0.0002%)。
取本品约1g,精密称定,置100ml量瓶中,加水适量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10ml,随摇动随缓缓加至酸性的高锰酸钾溶液[精密量取高锰酸钾滴定液(0.02mol/L)50ml,置具塞锥形瓶中,加水100ml与硫酸5ml混合制成]中,加入时,吸管的尖端须插入液面下,加完后密塞,放置10分钟,加碘化钾3g,密塞,轻轻振摇使溶解,放置10分钟,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滴定,至近终点时,加淀粉指示液2ml,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每1ml高锰酸钾滴定液(0.02mol/L)相当于3.45mg的NaNO2。
解毒药。
密封保存。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 二部/国家药典委员会编.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5 ISBN 978-7-5214-1598-8
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5年版. 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国家药典委员会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9 ISBN 978-7-5067-9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