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维生素B12注射液
Weishengsu B12 Zhusheye
Vitamin B12 Injection
本品为维生素B12的灭菌水溶液。含维生素B12(C63H88CoN14O14P)应为标示量的90.0%~110.0%。
本品为粉红色至红色的澄明液体。
抗贫血药。用于巨幼细胞贫血,也可用于神经炎的辅助治疗。
成人常用量 ①肌内注射 治疗维生素B缺乏症,起始一日25~100μg或隔日50~200μg,共2周;如伴有神经系统表现,每日用量可增加至500μg;以后每周肌内注射2次,每次50~100μg,直到血象恢复正常。维持量,每个月肌内注射100μg。②口服给药 一次0.5~1.5mg,一日3次。
【儿科用法与用量】肌内注射 维生素B缺乏症每次25~50μg,隔日1次,疗程共2周;以后每个月肌内注射1次。
【儿科注意事项】(1)恶性肿瘤、家族遗传性球后视神经炎(利伯病)及烟草性弱视症者禁用。(2)心脏病患者慎用。
(1)药效学 ①维生素B12为一种含钴的红色化合物,需转化为甲基钴胺和辅酶B12后才具有活性。叶酸在体内必须经还原作用转变为二氢叶酸,然后在二氢叶酸还原酶作用下,成为四氢叶酸。甲基钴胺能使四氢叶酸转化为N5,N10-甲烯基四氢叶酸,后者在尿嘧啶脱氧核苷酸转化过程中具有供给“一碳基团”的作用。N5,N10-甲烯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可催化N5,N10-甲烯基四氢叶酸,使之还原为N5-甲烯基四氢叶酸。在甲基钴胺参与下,N5-甲烯基四氢叶酸脱去甲烯基,再成为四氢叶酸,而甲烯基则转移给同型半胱氨酸以形成蛋氨酸。这样体内可以维持足够量四氢叶酸,以供尿嘧啶脱氧核苷酸转化为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促进DNA合成。因此缺乏维生素B12时,其对血液学影响与叶酸相似,即DNA合成受阻,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所以维生素B12间接参与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合成。②奇数碳脂肪酸和某些氨基酸氧化生成的甲基丙二酰辅酶A转变为琥珀酰辅酶 A 必须有甲基丙二酰辅酶 A 变位酶和辅酶B12参与。人体缺乏维生素B12时,可引起甲基丙二酸排泄增加和脂肪酸代谢异常。如甲基丙二酸沉着于神经组织中,可能使之变性。③S-腺苷蛋氨酸和蛋氨酸主要由同型半胱氨酸接受N5-甲酰基四氢叶酸的甲基而形成。甲基维生素B12是上述反应的辅酶。因此维生素B12的缺乏,可以导致S-腺苷蛋氨酸和蛋氨酸的合成障碍,很可能是神经系统病变的原因之一。
(2)药动学 口服维生素B12在胃中与胃黏膜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形成维生素B12-内因子复合物。当该复合物进入至回肠末端时与回肠黏膜细胞的微绒毛上的受体相结合,通过胞饮作用进入肠黏膜细胞,再吸收入血液。口服后8~12小时血药浓度达到高峰;肌内注射40分钟时,约50%吸收入血液。肌内注射1mg维生素B12后,血药浓度在1ng/ml以上的时间平均为2.1个月。维生素B12吸收入血液后即与转钴胺相结合,转入组织中。转钴胺有三种,其中转钴胺Ⅱ是维生素B12转运的主要形式,占血浆中维生素B12总含量的2/3。肝脏是维生素B12的主要贮存部位。人体内维生素B12贮存总量为3~5mg,其中1~3mg贮于肝脏。口服维生素B1224 小时后肝中维生素B12的浓度达到高峰。5~6日后,约60%~70%仍集中在肝脏。其排泄主要经肾脏,除机体需求量外,几乎皆以原形随尿液排出。肌内注射1mg 维生素B12,72小时后,总量的75%以原形从尿中排出。尿中排出量随注入量而增加,肌内注射5μg后,8小时排出3~4 μg;肌内注射1mg后,8小时排出量可达330~470μg。
(1)肌内注射偶可引起皮疹、瘙痒、腹泻以及过敏性哮喘,但发生率很低;过敏性休克罕见。
(2)可引起低钾血症及高尿酸血症。
(1)利伯病(Leber disease)即家族遗传性球后视神经炎及烟草性弱视症。血清中维生素B12 异常升高,如使用维生素B治疗可使视神经萎缩迅速加剧,但采用羟钴胺则有所裨益。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2)痛风患者如使用本品,由于核酸降解加速,血尿酸升高,可诱发痛风发作,应加以注意。
(3)神经系统损害者,在诊断未明确前不宜应用维生素B12,以免掩盖亚急性联合变性的临床表现。
(4)心脏病患者注射维生素B12有可能增加血容量导致肺水肿或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
(5)维生素B12缺乏可同时伴有叶酸缺乏,如以维生素B2治疗,血象虽能改善,但可掩盖叶酸缺乏的临床表现,对该类患者宜同时补充叶酸,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6)维生素B12治疗巨幼细胞贫血,在起始 48小时宜查血钾,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严重低钾血症。
(7)抗生素可影响血清和红细胞内维生素B12测定,特别是应用微生物学检查方法,可产生假性低值。在治疗前、后随访测定血清维生素B12时,应加以注意。
(8)部分患者治疗后期由于血红蛋白合成加速,常致体内铁消耗过多而引起缺铁。故在治疗巨幼细胞贫血过程中,如血红蛋白上升至一定水平后停滞,则应及时补充铁剂。
(1)应避免与氯霉素合用,否则可抵消维生素B12所产生的造血反应。
(2)维生素C在体外试管中可破坏维生素B12,曾有志愿者长期服用大量维生素C,每次2g,一日3次,共3年,发现血清维生素B12浓度降低。故维生素B12缺乏的患者不宜大量摄入维生素C。
(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氨基水杨酸类,抗惊厥药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扑米酮或秋水仙碱等,可以减少维生素B12从肠道吸收。
维生素B12注射液:(1)1ml:0.05mg;(2)1ml:0.1 mg; (3)1ml:0.25 mg; (4)1ml:0.5 mg; (5)1ml:1mg。
取含量测定项下的供试品溶液,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通则0401)测定,在361nm与550nm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361nm波长处的吸光度与550nm波长处的吸光度的比值应为3.15~3.45。
pH值 应为4.0~6.0(通则0631)。
其他 应符合注射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通则0102)。
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通则0401)测定。避光操作。
供试品溶液 精密量取本品适量,用水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维生素B1225μg的溶液。
测定法 取供试品溶液,在361nm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按C63H88CoN14O14P的吸收系数()为207计算。
维生素类药。
遮光,密闭保存。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 二部/国家药典委员会编.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5 ISBN 978-7-5214-1598-8
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5年版. 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国家药典委员会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9 ISBN 978-7-5067-9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