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凌康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凌康医典 >  抑郁症

抑郁症

来源:全科临床诊疗常规/吴浩,吴永浩,屠志涛主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8
  • 基本信息
    ​抑郁障碍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是一类以情绪或心境低落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总称,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和行为改变,临床表现可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部分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等。部分患者存在自伤、自杀行为,甚至因此死亡。
    别名
    常见症状
    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认知功能损害、躯体症状等
    就诊科室
    内科
    多发群体
    主要病因
    遗传、HPA轴、细胞因子、性激素、神经营养因子等
  • 定义和分类

    抑郁障碍是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是一类以情绪或心境低落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总称,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和行为改变,临床表现可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部分患者会出现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等。部分患者存在自伤、自杀行为,甚至因此死亡。在整个临床相中,不应该出现符合躁狂、轻躁狂发作诊断标准的症状群,一旦出现,就应诊断为双相障碍。最新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中抑郁障碍包括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持续性抑郁障碍、经前期心绪不良障碍、物质/药物诱发的抑郁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的抑郁障碍等亚型。抑郁症是抑郁障碍的一种典型状况,符合抑郁发作标准至少2周,有显著情感、认知和自主神经功能改变等症状,抑郁症的病程变化很大。

  •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症状标准 出现5个或以上的下列症状,其中至少1项是心境抑郁,或丧失兴趣或愉悦感。

      

      (1)无愉快感。

      

      (2)精力减退或疲乏感。

      

      (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犹豫不决。

      

      (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自杀、自伤行为。

      

      (7)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减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9)性欲减退。

      

      2.严重度标准 社会功能受损,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3.病程标准

      

      (1)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2周,重度抑郁发作的症状极为严重或起病急骤时,抑郁不足2周也可作出合理的诊断。

      

      (2)可存在某些精神病性症状,但不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若同时符合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精神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抑郁发作标准至少2周。

      

      4.排除标准 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从无躁狂或轻躁狂发作。

      

      (二)辅助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生化、甲状腺功能等检查。

      

      2.心电图、X线、B超检查,酌情选择CT或MRI等检查排除躯体疾病所致的抑郁症状。

      

      3.临床评估量表,有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蒙哥马利抑郁量表、9条目简易患者健康问卷(PHQ-9)、Zung抑郁自评量表、Beck抑郁问卷、快速抑郁症症状自评问卷等。

      

      (三)鉴别诊断

      

      1.躯体疾病 不少躯体疾病可伴发或导致抑郁性障碍,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尿毒症和维生素B12缺乏等。进行完善的病史追问,详细的体格和神经系统检查,辅以常规血、尿化验等。如果心境低落不是某一特定躯体疾病直接的病理生理结果,则应诊断为抑郁症。

      

      2.神经系统疾病 最常导致抑郁的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帕金森病、痴呆、癫痫、脑血管病和肿瘤。神经系统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脑电图、CT或磁共振检查有利于鉴别。

      

      3.双相抑郁 双相抑郁可能的预测指标有:早年(25岁以前)发病;女性;抑郁频繁发作;双相障碍家族史;情感旺盛气质或循环气质;不典型发作、伴精神病性症状或季节性发作;共病物质滥用或边缘性人格。心境障碍问卷(MDQ)、轻躁狂症状清单(HCL-33)有助于双相抑郁的识别。



  • 治疗与用药

    (一)治疗策略

      

      抑郁症为高复发性疾病,目前倡导全病程治疗。抑郁症的全病程治疗分为:急性期治疗(8~12周)、巩固期治疗(4~9个月)和维持期治疗(一般倾向至少2~3年,多次复发3次或以上以及有明显残留症状者主张长期维持治疗)。

      

      (二)药物治疗

      

      1.药物治疗原则

      

      (1)基于量表的充分评估与监测。

      

      (2)确定药物治疗的时机。

      

      (3)个体化合理用药原则。

      

      (4)抗抑郁剂单一使用原则。

      

      (5)确定起始剂量及剂量调整原则。

      

      (6)换药原则,在足剂量足疗程仍无明显疗效时,可考虑换药。

      

      (7)联合治疗原则,在换药治疗无效时,可考虑2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抗抑郁药联合使用以增加疗效,也可考虑其他治疗方式,例如附加锂盐、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或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等。

      

      (8)加强宣传教育。

      

      (9)积极治疗共病。

      

      2.治疗药物

      

      (1)A级推荐药物,包括:①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如西酞普兰、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艾司西酞普兰;②选择性5-HT和NA再摄取抑制剂,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和米那普仑;③去甲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5-HT能抗抑郁剂,如米氮平;④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再摄取抑制剂,如安非他酮;⑤其他新型抗抑郁剂,如阿戈美拉汀、氢溴酸伏硫西汀。

      

      (2)B级推荐药物,如三环和四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多塞平、氯米帕明、马普替林等,以及曲唑酮、瑞波西汀等。

      

      (3)C级推荐药物:吗氯贝胺。

      

      (4)其他药物: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圣约翰草提取物片、舒肝解郁胶囊、巴戟天寡糖胶囊。

      

      (三)心理治疗

      

      常用的心理治疗有:支持性心理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心理治疗、婚姻和家庭治疗、正念治疗等。支持性心理治疗可适用于所有就诊对象,各类抑郁障碍患者均可采用或联用;精神动力学的短程心理治疗可用于治疗抑郁障碍的某些亚类,适应对象应有所选择;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可矫正患者的认知偏见,减轻情感症状、改善行为应对能力,并减少抑郁障碍患者的复发;人际心理治疗主要处理抑郁障碍患者的人际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婚姻和家庭治疗可改善康复期抑郁障碍患者的夫妻关系和家庭关系,减少不良家庭环境对疾病复发的影响。

      

      (四)其他治疗

      

      物理治疗(无抽电痉挛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光照治疗、运动治疗、针灸治疗、阅读治疗等。

      

      (五)社区康复

      

      建立全面的管理计划,例如在安全方面鼓励患者尽可能和家人或其他支持者在一起,鼓励患者参与治疗目标的确定。可以进行支持性教育、人际交往技能训练、药物治疗的自我管理、职业康复等。


  • 基本信息

  • 定义和分类

  • 临床表现与诊断

  • 治疗与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