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气血不足
好发人群
常见于久病、年老体弱之人。
总述
气血主要来源于先天储存和后天运化吸收。当这两个过程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时,都会出现气血不足的情况。若机体患一些消耗性疾病,自身气血不停损耗,也会出现气血不足。
基本病因
1、先天因素
先天体质虚弱,储备不足。
2、饮食不节
饮食不规律或饮食不健康,导致脾胃受损,运化功能下降,无法将饮食所含的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日久气血不足
3、情绪不调
忧愁思虑太多,影响食欲,久导致脾胃受损。
(1)喜伤心:暴喜过度则会导致气血涣散,心神失养,出现神志混乱或言语、举动失常。
(2)怒伤肝:如果怒发冲冠、大怒而不能自制,会伤及肝气,促使气血大乱,表现为面色赤红、吐血甚至昏厥。
(3)思伤脾:苦思苦虑最伤脾气,脾气一伤,运化气血的功能减弱,运化功能下降,无法将饮食所含的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
(4)忧、悲伤肺:忧、悲过度可导致肺气郁结,进而气伤阴损。
(5)恐、惊伤肾:肾是先天之本,伤及肾气,可引起机体各种异常。
4、劳累
过度劳累,导致身体透支,耗损自身。
5、疾病因素
长时间的患病,不断耗损自身正常的气血,日久导致气血不足,或曾因某些疾病失血,后期没有得到很好的恢复,导致气血不足。
6、年龄
老年人,气血运行缓慢,代谢能力下降,也容易形成气血不足。
一般预后
本病的转归与预后,与病因、病情的轻重,诊治是否及时、得当等因素有关。
危害性
1、儿童气血不足若未及时纠正,生长发育就会迟缓甚至停滞。
2、妇女气血不足会影响月经、白带、怀孕和生产等一系列生理功能,甚至导致早衰,更年期提前到来。
3、老年人容易形成气血不足,出现各种功能障碍,如肢体麻木、疼痛、活动不利等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偏瘫。
治愈性
一般来讲,轻症患者经过及时有效地治疗后可治愈。而重症患者病情较顽固,通常治愈困难。
治愈率
多数患者经过治疗调理,大部分症状可缓解,从而获得治愈。
根治性
难以根治。
复发性
治疗后,若患者仍长期存在过度劳累、饮食不节、情绪失调等情况,则可能再次出现气血不足。
治疗原则
气血不足的患者,应咨询专业的中医医师,进行辨证论治,根据具体的证型症状等用药。在中医临床上对于该病治疗原则一般是气血双补。
除了用药治疗,也可以通过按摩、食疗等方法进行自我调理。
药物治疗
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中成药:
1、八珍丸
具有补气益血功效,是补益气血的基础中成药。
2、十全大补丸
为八珍丸加炙黄芪、肉桂,具有温补气血功效,用于气血两虚同时具有面色苍白,四肢不温的虚寒的人。
3、归脾丸
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效,用于气血不足兼具心悸证仲,失眠健忘等心气血不足的人。
4、人参养荣丸
本药气血双补且偏温,适用于气血两虚且体质偏寒者。
5、乌鸡白凤丸
除补气血之外,还有补肾调月经的作用,所以用于气血两虚,并且月经量少,又有肾虚症状(腰酸腿软、腰腿酸痛)的人最为合适。
相关药品
八珍丸、十全大补丸、归脾丸、人参养荣丸、乌鸡白凤丸
其他治疗
针灸治疗须专业人员操作。一般选用百会、关元、神阙、足三里、三阴交、合谷、太冲等穴。兼他症者,辨证配穴。
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气血不足的治疗周期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诊断原则
医生一般根据头晕眼花、口唇、眼脸色淡、手足麻木、神疲乏力等症,以及舌脉所见,即可辨为本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