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胃脘痛
胃脘痛是指胃气郁滞、胃失和降或脾胃虚弱、胃失濡养引起的以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痉挛、胃黏膜脱垂等疾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时,均可参考本章辨证治疗。
(一)临床表现 以上腹近心窝处疼痛为主;性质可为胀痛、刺痛、隐痛、烧灼痛等;起病或急或缓,多有反复发作的病史。胃脘痛发作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饮酒或服用损伤脾胃的药物等;常兼见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嗳气、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症状。
辅助检查的主要目的是明确胃脘痛发生的具体病因,并排除恶性肿瘤等疾病。常用的辅助检查有电子胃肠镜、腹部超声及其他影像学检查等。
(二)病证诊断 首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实证多痛剧、拒按;虚证多隐痛、喜按。寒证遇寒痛甚,得温痛减;热证多为灼痛,痛势急迫,遇热痛甚,得寒痛减。一般初病在气,其中气者见胀痛,多涉及两胁,兼见暖气;气虚者多见饮食减少、食后腹胀、大便稀溏、面色无华。在者以血瘀多见,可见疼痛固定不移、痛如针刺,可兼见呕血、便血。各证间多兼杂,如寒热错杂、中夹实、气血同病等。
(三)类证鉴别
1.真心痛典型真心痛为当胸而痛,其多刺痛、剧痛,且痛引肩背,动辄加重,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等,病情危急。
2.胁痛以胁肋疼痛为主,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叹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及嗳气吐腐。
3.腹痛腹痛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可兼见腹泻、便秘等。
1.饮食清淡,忌食辛辣肥腻。
2.调摄精神,避免生气焦虑。
3.避风防寒,免受寒邪侵袭。
4.劳逸结合,适度锻炼活动。
本病的主要病机为“不通则痛”。治疗以“通”为治疗原则,以和胃止痛为基本治法,脾胃纳运升降复常,气血调畅,其痛自止。如寒凝者当散寒行气,食积者当消积导滞,气滞者当疏肝理气,血瘀者当活血化瘀,久病入络者当辛润通络。
(一)辨证论治
1.寒邪客胃证
[辨证要点]胃痛暴作,遇冷痛重,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良方集腋》)合香苏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高良姜、香附、紫苏、陈皮、炙甘草。
[加减]若恶寒、头痛者,可酌加苏叶、藿香、丁香、川芎;胃纳呆滞者,可酌加神曲、鸡内金。
[常用中成药]胃阳不足、湿阻气滞者,可选用香砂养胃丸;中焦虚寒所致的胃痛,可选用温胃舒胶囊;慢性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属中焦虚寒者,可选用香砂理中丸。
2.饮食伤胃证
[辨证要点]胃胀痛拒按,嗳腐酸臭,恶心欲吐,不思饮食,恶闻食嗅,大便或矢气酸臭,舌苔厚腻,脉弦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丹溪心法》)或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莱菔子、麦芽、枳实、大黄、黄芩、黄连白术、泽。[加减]若脘腹胀甚者,可酌加砂仁、槟榔;便闭者,可酌加芒硝;胸满痞闷者,可酌加紫苏叶、荆芥穗。
[常用中成药]食积停滞为主者,可选用保和九;饮食积滞、湿热内阻者,可选用枳实导滞九;脾胃虚弱及消化不良属此证者,可选用健胃消食口服液。
3.肝胃不和证
[辨证要点]胃脘胀满或疼痛,两胁胀满,每因情志不杨而发作或加重,心烦,吸气极作,善叹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理气解郁,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医学统旨》)加减。
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
[加减]若胃痛较甚者,可酌加川楝子、延胡索;嗳气频作者,可酌加沉香、旋覆花;反酸者可酌加海螵蛸、煅瓦楞子;脘胁胀满、便溏者,可酌加党参、炒白术。
[常用中成药]肝胃郁热及动力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属此证者,可选用达力通颗粒;肝郁气滞为主者,可选用气滞胃痛颗粒;气滞型胃脘痛及慢性胃炎属此证者,可选用胃苏颗粒慢性萎缩性胃炎者,可选用摩罗丹;肝胃气滞,湿热瘀阻所致的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可选用金胃泰胶囊。
4.脾胃湿热证
[辨证要点]脘腹痞满或疼痛,口干或口苦,不欲饮,纳呆,恶心或呕吐,小便短黄,舌红苔黄厚腻,脉滑。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胃。
[方药]连朴饮(《霍乱论》)加减。
制厚朴、黄连、石菖蒲、制半夏、淡豆豉、焦栀子、芦根。
「加减]若恶心呕吐者,可酌加竹茹、陈皮;纳呆食少者,可酌加神曲、谷芽、麦芽;肢体困倦、舌苔白腻者,可酌加薏苡仁、佩兰。
[常用中成药]湿热内蕴、气滞血瘀及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属此证者,可选用三九胃泰颗粒;脾胃湿热重者,可选用枫蓼肠胃康颗粒。
5.寒热错杂证
[辨证要点]胃脘胀满疼痛,遇冷加重,口干或口苦,纳呆,嘈杂,恶心或呕吐,肠鸣,便溏,舌淡,苔黄,脉弦细滑。
[治法]辛开苦降,和胃开痞。
[方药]半夏泻心汤(《伤寒论》)加减。
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
[加减]若湿重、口黏较甚者,可酌加薏苡仁、佩兰;脘胁胀满者,可酌加佛手、香橼。[常用中成药]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之慢性萎缩性胃炎者,可选用延参健胃胶囊;十二指肠溃疡属寒热错杂,气滞血瘀所致者,可选用荆花胃康胶丸。
6.瘀血阻胃证
[辨证要点]胃脘刺痛,痛处不移,胃痛入夜加重,面色黧黑,舌质紫暗,舌体瘀斑,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和胃。
[方药]丹参饮(《时方歌括》)合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丹参、蒲黄、五灵脂、檀香、三七、砂仁。
[加减]若胃脘痛甚者,可酌加延胡索、郁金;四肢不温、舌淡脉弱者,可酌加黄芪、桂枝;口干咽燥、舌光无苔者,可酌加生地黄、麦冬。
[常用中成药]气滞血瘀及慢性胃炎属此证者,可选用荜铃胃痛颗粒;胃酸过多、胃脘痛、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慢性胃炎者,可选用复方田七胃痛胶囊;偏于肝气不舒者,可选用红花逍遥片;兼见胃痛、胁痛、头痛及痛经,属气滞血瘀者,可选用元胡止痛片。
7.胃阴亏虚证
[辨证要点]胃脘痛隐隐,饥而不欲食,口干渴,消瘦,五心烦热,舌红少津,或舌裂纹无苔,脉细。
[治法]养阴生津,益胃止痛。
[方药]益胃汤(《温病条辨》)合芍药甘草汤(《伤寒论》)加减。
沙参、麦冬、生地黄、玉竹、白芍、甘草。
[加减]若嘈杂者,可酌加黄连、吴茱萸;胃脘胀痛较剧者,可酌加厚朴、玫瑰花;大便干燥难解者,可酌加火麻仁、瓜萎仁。
[常用中成药]慢性卷缩性胃炎、慢性胃炎偏于胃阴虚证者,可选用养胃舒胶囊;慢性素胃炎属郁热蕴胃、伤及气阴者,可选用养阴清胃颗粒。
8.脾胃虚寒证
[辨证要点]胃腔隐痛,喜温喜按,得食痛减,四肢倦怠,畏寒肢冷,口淡流涎,便溏,纳少舌淡,或舌边齿痕,舌苔薄白,脉虚弱或迟缓。
[治法]益气健脾,温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加减。
黄芪、桂枝、白芍、甘草、饴糖、大枣、生姜。
[加减]若泛吐痰涎者,可酌加白术、姜半夏;反酸者,可酌加海螵蛸、煅瓦楞子;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者,可酌加附子、蜀椒。
[常用中成药]脾胃虚寒及消化不良属此证者,可选用理中丸;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及胃癌手术后辅助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属脾胃虚弱证者,可选用香砂平胃颗粒;偏于脾胃虚弱者,可选用参苓白术颗粒(丸);偏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者,可选用补中益气颗粒(丸);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者属脾胃虚寒证者,可选用小建中胶囊(颗粒);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等属脾虚气滞证者,可选用甘海胃康胶囊;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溃疡愈合后的维持治疗及偏于虚寒、气滞证者,可选用安胃疡胶囊。
(二)其他治疗 可根据患者病情与意愿等,酌情选用针灸、推拿、中药外治等治疗。
1.针刺
(1)主穴:足三里、中脘、内关。
(2)配穴:寒邪客胃者,加胃俞、神阙;饮食伤胃者,加梁门、天枢;肝胃不和者,加期门、太冲;脾胃湿热者,加曲池、合谷;寒热错杂者,加公孙、天枢;瘀血阻胃者,加膻中、膈俞;胃阴亏虚者,加胃俞、三阴交;脾胃虚寒者,加神阙、胃俞、脾俞。
(3)操作:毫针刺,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2.灸法适用于寒邪客胃证及脾胃虚寒证。
(1)穴位:中脘、气海、神阙、足三里、脾俞、胃俞。
(2)操作:艾条灸;隔姜灸;温针灸。
3.推拿患者取仰卧位,术者以一指禅推法于上脘、中脘、气海穴施术2~3分钟;以拇指揉按法于足三里穴施术2~3分钟;以掌摩法于上腹部施术5~6分钟;寒邪客胃者,加拇指按揉脾俞、胃俞穴各1~2分钟;饮食伤胃者,加腹部掌振法3~5分钟;肝胃不和者,加拇指按揉膻中、期门、章门穴各1分钟;脾胃虚寒者,加拇指按揉气海、关元穴各1分钟。
注意:急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出血期及胃肿瘤禁用推拿疗法。
4.中药外治
(1)肉桂、丁香各10g,二者研为细末,用纱布包扎,外敷中脘穴,每次10-20分钟。适用于脾胃虚寒型胃痛。
(2)吴案萸10g,研为细末,用白酒适量拌匀,用组布包成数包,蒸20分钟左右,趁热以药包贼脘腹、脐下、心,药包冷则更换,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或以疼痛缓解为度。适用于脾胃虚寒型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