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凌康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凌康医典 >  吐酸

吐酸

来源:全科临床诊疗常规/吴浩,吴永浩,屠志涛主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8
  • 基本信息
    吐酸是指胃中酸水上泛,随即吐出的一类病证,历代有“噫醋”“醋心”之称。
    别名
    常见症状
    吐酸以酸水由胃中上泛,从口吐出为主症。常伴有胃痛,嗳气,腹胀,嘈杂易饥等上消化道症状
    就诊科室
    中医科
    多发群体
    主要病因
  • 定义和分类

    吐酸是指胃中酸水上泛,随即吐出的一类病证,历代有“噫醋”“醋心”之称。西医学中食管、胃、十二指肠以吐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病、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可参考本章辨证治疗。

  •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吐酸以酸水由胃中上泛,从口吐出为主症。常伴有胃痛,嗳气,腹胀,嘈杂易饥等上消化道症状。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作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外感风寒,饮食不当,情不畅等。

      

      辅助检查的主要目的是明确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常用的辅助检查有,电子胃镜、上消化道造影、食管24小时pH监测等;以及肝功能、淀粉酶、脂肪酶等实验室检查和腹部B超、C消化道等检查。

      

      (二)病证诊断    本病多由肝气郁结,胃气不和而发,其中有偏寒、偏热之差异。属于热者,多由肝郁化热而致;属于寒者,可由寒邪犯胃,或素体脾胃虚寒而成;饮食停滞之泛酸噫腐者,是由食伤脾胃之故。临床首当辨寒热,次辨病在肝、在胃,再辨是否兼夹食滞或痰湿等。

      

      (三)类证鉴别

      

      1.嘈杂吐酸是以胃中不适,口吐酸水为主要临床表现。嘈杂是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胸膈懊依,不可名状,或得食暂止,或食已复嘈为主要表现。

      

      2.呕吐呕吐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胃中之物从口吐出的病证,以有物有声为特征,病机为邪气干扰,胃虚失和所致。吐酸多由肝气郁结,胃气不和而发,其中有偏寒、偏热、食滞、痰阻等不同。吐酸以口吐酸水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属于呕吐的范畴,但因其有特殊的表现和病机,与呕吐有所区别。

  • 调摄

    1.吐酸患者多存在一定程度的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故保持心情舒畅尤为重要。宜疏导并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及时调节好心情,以利疾病早日康复。

      

      2.对于肥胖者要控制饮食,平衡营养,尽快减轻体重。


      3.减少高脂肪膳食的摄入,因高脂肪食物可促进小肠黏膜释放胆囊收缩素,从而降低食管下端括约肌张力,使胃内容物易反流。

      

      4.忌食咖啡、巧克力、薄荷等食物,禁烟、酒。

      

      5.避免进食过冷、过热、刺激性及促进胃液或胃酸分泌的食物,如辣椒、芥末、咖喱、胡椒粉、蒜等;少食甜食、红薯及不易消化的多纤维食物,如芹菜、韭菜、黄豆芽、海带等。

      

      6.避免短时间内快速食入大量液体食物。

      

      7.每餐后处于直立位或散步,以促进食物排空,避免剧烈运动。晚餐与入睡的间隔不得少于3小时。睡眠时可抬高床头(约15~20cm)。

  • 治疗

    针对本病肝胆失于疏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的主要病机,临证治疗以畅达气机为要。遵从疏肝理气,和胃降逆的基本原则。依病情分别施以疏肝泄热、和胃降逆、理气化痰、活血祛瘀、健脾化湿等治法。以调整肝、胆、脾、胃等脏腑功能为基础,调理脏腑升降,达到脾气当升,胃气当降;肝气调达,胆随胃降的正常状态。

      

      (一)辨证论治

      

      1.肝胃郁热证

      

      [辨证要点]烧心,反酸,伴胸骨后灼痛,胃脘灼痛或胀满,嗳气或反食,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

      

      [治法]疏肝泄热,和胃降逆。

      

      [方药]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合左金丸(《丹溪心法》)加减。


    柴胡、陈皮、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黄连、吴茱萸。

      

      [加减]若泛酸多者,加煅瓦楞、乌贼骨、浙贝母;烧心重者,加珍珠母、玉竹。

      

      [常用中成药]达立通颗粒;若肝火犯胃证,可选用左金丸;肝胃不和,胁胃胀满、吞酸便秘者,可选用舒肝和胃丸;肝胃不和,脘痛、嘈杂似饥者,可选用乌贝散;肝郁化火、肝胃不和证,可选用加味左金丸。

      

      2.胆热犯胃证

      

      [辨证要点]口苦咽干,烧心反酸,伴胁肋胀痛,胸背痛,吸气或反食,心烦失眠。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化胆热,降气和胃。

      

      [方药]小柴胡汤(《医方集解)合温胆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减。

      

      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竹茹、枳实、陈皮、茯苓。

      

      [加减]若口苦呕恶重者,可加焦栀子、香附、龙胆草;津伤口干甚者,可加沙参、石斛。

      

      [常用中成药]胆胃康胶囊。

      

      3.中虚气逆证


    [辨证要点]反酸,泛吐清水,嗳气,伴胃脘隐痛,胃痞胀满,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方药]旋覆代赭汤(《伤寒论》)合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加减。


    旋覆花、代赭石、人参、生姜、半夏、大枣、甘草、陈皮、白术、茯苓。


    [加减]若嗳气频者,可加砂仁、豆蔻;大便溏薄甚者,可加赤石脂、山药。


    [常用中成药]甘海胃康胶囊。

      

      4.脾虚湿热证

      

      [辨证要点]餐后反酸,饱胀,伴胃脘灼痛,胸闷不舒,不欲饮食,身倦乏力,大便溏滞。舌淡或红,苔薄黄腻;脉细滑数。

      

      [治法]清化湿热,健脾和胃。


    [方药]黄连汤(《伤寒论》)加减。


    黄连、甘草、干姜、桂枝、人参、半夏、大枣。

      

      [加减]若大便溏滞严重者,可加木香、黄芩、茯苓;胃脘灼痛甚者,可加吴茱萸、煅瓦楞、乌贼骨。

      

      5.食滞胃腑证

      

      [辨证要点]胃脘饱胀,嗳腐吞酸,甚至呕恶,宿食上泛,纳谷乏味或不思饮食。舌苔黄腻,脉沉而弦。

      

      [治法]宽中行滞,消食和胃。

      

      [方药]保和丸(《丹溪心法》)加减。

      

      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

      

      [加减]若胃脘灼热口干重者,可加栀子、黄连;痞满恶心者,可加厚朴、苍术、石菖蒲;腹胀便秘者,可加枳实、大黄。

      

      [常用中成药]越鞠胶囊(丸)。

      

      6.瘀血阻络证

      

      [辨证要点]反酸,嗳气或反食,胸骨后灼痛或刺痛或后背痛,伴烧心,呕血或黑便,胃脘刺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

      

      [加减]若胸痛明显者,可加制没药、三七粉、全瓜萎;瘀热互结甚者,可加丹皮、郁金。


    [常用中成药]胃康胶囊。


    (二)其他治疗    可根据患者情况,酌情选择单验方、针灸、推拿等方法治疗。

      

      1.单验方

      

      (1)煅牡蛎、煅鸡蛋壳,共研末。口服,每次4.5g,每日3次。适用于胃酸过多。

      

      (2)海螵蛸120g,砂仁30g,共研末。每次3g,每日2次,开水送服。适用于胃寒、吐酸。

      

      (3)吴茱萸9g(开水泡除苦味),生姜3g,水煎服。每日1次。适用于恶心吐酸。

      

      (4)煅石决明、煅牡蛎各等份,共研末。每次3~6g,每日3次,饭前服。适用于胃酸过多。

      

      2.针灸针刺中脘、内关、足三里、中脘、胃俞、脾俞、太冲、肝俞、胆俞、天枢和膻中等穴位。热证加刺阳陵泉,用泻法;寒证用补法,并加艾灸。

      

      3.推拿推拿按摩胃部、膀胱经、任脉、胃经各穴可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

  • 基本信息

  • 定义和分类

  • 诊断要点

  • 调摄

  •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