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凌康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凌康医典 >  呕吐

呕吐

来源:全科临床诊疗常规/吴浩,吴永浩,屠志涛主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8
  • 基本信息
    呕吐是指因各种诱因导致的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内容物从口而出的一种病证。
    别名
    常见症状
    胃脘疼痛、胀满不适,嗳腐食臭,泛酸嘈杂,恶心纳呆,腹泻
    就诊科室
    中医科
    多发群体
    主要病因
  • 定义和分类

    呕吐是指因各种诱因导致的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内容物从口而出的一种病证。因呕与吐常同时出现,难以截然分开,统称“呕吐”。本证发病无年龄及季节限制,凡感受外邪,内伤食滞,肝胆气逆犯胃,以及其他脏腑疾病影响到胃的功能而致胃气上逆时,均可发生呕吐。经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呕吐有时是人体主动排出胃内有害物质的保护性反应,有时单纯止呕是治疗的禁忌;但若呕吐严重或呕吐日久可致脾胃虚损、津液耗伤,也应积极治疗。西医学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幽门梗阻、十二指肠壅积症、饮食源性呕吐、神经性呕吐等;以及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颅脑疾病、消化系统肿瘤、某些急性传染病的早期、尿毒症、电解质紊乱、酸碱平和失调等以呕吐为临床表现时,可参照本章辨证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呕吐可以是多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在治疗时应注重查找病因,综合诊治,不能见吐止吐,贻误诊治。

  •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有感受外邪,饮食不洁,情志不畅等病史。以食物、痰涎、水液等胃内容物从胃中上涌,经口而出为主症,或仅有干呕而无物者。常伴有胃脘疼痛、胀满不适,嗳腐食臭,泛酸嘈杂,恶心纳呆,腹泻等症。重症者可有阴伤液竭之象,如饮食难进,形体消瘦,神萎烦渴,皮肤干瘪,目眶凹陷,小儿啼哭无泪,口唇干红,呼吸深长,甚至尿少或无尿,神昏抽搐,脉微细欲绝等症。

      

      辅助检查的主要主要目的是明确诊断。常用的辅助检查有,血常规、生化、血凝、呕吐物及肿瘤标记物等实验室检查,上消化道造影、电子胃镜、十二指肠镜、腹部B超、腹部CT、头颅CT及MRI等。

      

      (二)病证诊断    根据发病的病程长短、来势急缓、呕吐物多少,可以分为实性呕吐和虚性呕吐。实性呕吐病程短、发病急、呕吐物较多;伴有表证者属外邪犯胃,呕吐酸腐、气味难闻;有饮食不节病史者属宿食伤胃,呕吐清水痰涎、胃中如囊裹水者属痰饮内停,呕吐反酸、情志不遂者属肝气郁结,呕吐苦水者皆为胆热犯胃。虚性呕吐病程短、病势缓,呕吐物较少,常伴有倦怠乏力等虚证表现;若反复发作、食多即吐属于脾胃虚弱,若伴有干呕嘈杂、口干、似饥不欲饮食者属胃阴亏虚。呕吐日久,可以由实证转为虚证,也可以虚实夹杂,导致迁延不愈。久病、大病久吐不止,饮食不能入,面色㿠白,四肢不温、脉微欲绝者,为脾胃之气衰败,可以导致脱证、阴阳离决。

      

      (三)类证鉴别

      

      1.反胃    因脾胃虚弱,饮食不化,胃中无火,难以腐熟所致。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未消化之物尽吐而感觉舒畅为主症。

      

      2.噎膈    以进食哽噎或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甚至因噎废食为临床表现。病程长,预后差。

      

      3.关格    以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病机为脾肾两衰,湿浊毒邪内蕴三焦,病程长,病情重,预后极差。

  • 调摄

    1.避风寒、调情志、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病重者应有专人护理,以消除恐惧心理。

      

      2.呕吐较轻者,可进少量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食物;较重者应暂禁食,用少许生姜汁滴人口中,再用少量米汁内服,必要时补液治疗。服用中药时宜少量多次频服,以不引起呕吐为度。药液可浓缩,冷热适中。热性呕吐者药液宜冷服;寒性呕吐者药液宜热服,避免病邪与药物格拒加重呕吐。呕吐重者,可用中药灌肠。

      

      3.保持环境的安静、整洁。

      

      4.呕吐好转后,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起居有常,适当锻炼,增强体质,防止复发。

  • 治疗

    本病以和胃降逆止呕为治疗大法,根据虚证实证进行辨证论治。实证者,重在祛邪,根据病因,分别以解表、消食、化痰、理气之法和胃止呕。虚证者,重在扶正,健脾和胃,配合益气、养阴、温阳之法扶正安胃。若为虚实夹杂者,应当标本兼治。

      

      (一)辨证论治

      

      1.外邪犯胃证

      

      [辨证要点]卒然呕吐,频频泛恶,胃脘不适或疼痛,或胸脘痞闷,伴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淡红,苔白腻,脉濡。

      

      [治法]疏风散表,化湿和中,降逆止呕。

      

      [方药]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藿香、大腹皮、苏叶、厚朴、白芷、茯苓、白术、半夏、桔梗、甘草、生姜、大枣。

      

      [加减]若暑湿犯胃,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口渴面赤,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浮而数者,可加香薷、金银花、鲜扁豆花、厚朴、连翘;若秽浊犯胃,中暑时疫,脘腹满闷疼痛,兼有腹泻者,可加用玉枢丹吞服;若暑热犯胃,壮热口渴,口干舌燥,心烦不安,尿赤便秘者,可加黄连、黄芩、栀子;若寒邪犯胃,突发呕吐,伴胃痛难忍,疼痛较剧,畏寒喜温,舌淡苔白,脉紧者,可加高良姜、香附、丁香、肉豆蔻。

      

      [常用中成药]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或肠胃型感冒属此证者,可选用藿香正气口服液(软胶囊、丸、水);食滞所致胃痛、恶食欲吐、苔厚腻者,可选用枫蓼肠胃康颗粒;湿热内蕴、气滞血瘀所致,或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属此证者,可选用三九胃泰颗粒;寒凝气滞,脘痛吐酸者,可选用良附丸。

      

      2.饮食停滞证

      

      [辨证要点]呕吐酸腐,或未消化的食物,嗳气反胃,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得食更甚,吐后反快,大便秘结或溏稀,气味臭秽;舌苔厚腻,脉滑而有力。

      

      [治法]消食化积,和胃降逆。

      

      [方药]保和丸(《中国药典》)加减。

      

      神曲、山楂、陈皮、半夏、茯苓、连翘、莱菔子。

      

      若兼见胃热上冲,竹茹汤加减;若变生阳明腑实证,枳实导滞丸加减。

      

      [加减]若因肉食而吐者,可重用山楂,加鸡内金;因米食而吐者,可加谷芽、稻芽;因面食而吐者,可加麦芽,重用莱菔子、神曲;因酒食而吐者,可加葛花、豆蔻,重用神曲;因食鱼蟹而吐者,可加苏叶、生姜;因食豆制品而吐者,可加生萝卜汁;因食辛辣之物而吐者,可加用藕汁、梨汁、蜂蜜。

      

      [常用中成药]加味保和丸。若脾胃虚弱及消化不良属此证者,可选用健胃消食口服液(片);饮食积滞、湿热内阻所致者,可选用枳实导滞丸。

      

      3.痰饮内阻证

      

      [辨证要点]呕吐物多为清水痰涎,或胃部如囊裹水,目眩心悸,纳食不香,胸脘痞闷,或呕而肠鸣,或逐渐消瘦;舌苔白腻而滑,脉沉弦滑。


      [治法]温化痰饮,和胃止呕。

      

      [方药]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加减。

      

      半夏、生姜、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加减]若脘腹胀满、舌苔厚腻,可加苍术、厚朴;胃脘憋闷不欲饮食者,可加白豆蔻、木香砂仁;胸膈烦闷、失眠、口苦者,可去桂枝,加黄连、陈皮。


    [常用中成药]平胃丸。

      

      4.肝气犯胃证

      

      [辨证要点]呕吐吞酸,脘腹胀满,心烦胸闷,喜太息,嗳气频繁,常因情绪变化而发作或加重,舌红苔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降逆止呕。

      

      [方药]柴胡疏肝散(《医学统旨》)合旋覆代赭汤(《伤寒论》)加减。

      

      柴胡、枳壳、白芍、香附、川芎、半夏、陈皮、生姜、旋覆花、代赭石、苏叶。

      

      [加减]若胸胁胀满疼痛较重者,可加延胡索、川楝子、郁金、佛手、香橼;若呕吐酸水、心烦、口渴者,可加炒栀子、青皮、黄连、吴茱萸;若气郁化火,呕吐嘈杂、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芒硝;若郁火伤阴,口燥咽干、胃中灼热,舌红少苔者,可加沙参、麦冬;若气滞日久、瘀血内结,兼见胸胁刺痛、呕吐不止,舌有瘀斑者,可加桃仁、红花、五灵脂、九香虫。

      

      [常用中成药]气滞胃痛颗粒、胃苏颗粒、舒肝片、沉香舒气丸。慢性萎缩性胃炎可选用摩罗丹;久病入络,有血瘀者,可选用血府逐瘀口服液。

      

      5.脾胃虚寒证

      

      [辨证要点]起病缓慢,病程较长,饮食稍多方吐,时作时止,食少不化,吐物多为清稀痰水或乳食残渣,色淡少味。面色咣白,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四肢欠温,腹痛绵绵,得温较舒,大便稀溏,舌淡苔薄白,脉濡弱或沉。

      

      [治法]健脾温中,和胃止呕。

      

      [方药]理中丸(《伤寒论》)合丁香柿蒂散(《卫生宝鉴》)加减。

      

      人参、干姜、白术、丁香、柿蒂。

      

      [加减]若呕吐较甚者,可加砂仁、半夏、生姜;呕吐清水不止,可加生姜、大枣、吴茱萸;久呕不止、呕吐物完谷不化,汗出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胖,可加附子、肉桂、吴茱萸、甘草;气短懒言、体倦乏力、脉虚弱者,可加用补中益气汤。

      

      [常用中成药]附子理中丸。若偏于脾胃气虚者,可选用四君子丸;中焦虚寒及慢性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属此证者,可选用温胃舒胶囊;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属虚寒和气滞证者,可选用安胃疡胶囊。

      

      6.胃阴亏虚证

      

      [辨证要点]呕吐反复发作,胃中嘈杂,恶心干呕,似饥而不欲饮食,口渴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方药]麦门冬汤(《金匮要略》)加减。麦冬、人参、半夏、甘草、大枣、粳米。

      

      [加减]若呕吐较甚者,可加竹茹、炙枇杷叶;若口干、舌红热重者,可加黄连、连翘;若大便干结者,可加玄参、瓜婴、火麻仁、芒硝;若体倦乏力、纳差者,可加北沙参、黄精、山药、砂仁。

      

      [常用中成药]养胃舒胶囊。


    (二)其他治疗    可根据患者情况,酌情选择针灸、推拿等治疗。

      

      1.针灸

      

      (1)主穴:内关、足三里、中脘。

      

      (2)配穴:寒邪客胃加上脘、胃俞;热邪内蕴加合谷、金津、玉液;饮食停滞加梁门、天枢;痰饮内阻加膻中、丰隆;肝气犯胃加阳陵泉、太冲;脾胃虚弱加脾俞、胃俞;泛酸欲呕者加公孙;大便燥结或大便溏薄加天枢。

      

      (3)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法。金津、玉液点刺出血;寒气客胃或脾胃虚寒者,可加用艾灸。呕吐发作时可在内关穴行强刺激并持续运针1~3分钟。

      

      2.推拿    患者取仰卧位,术者以一指禅推法于中脘、天枢穴施术各2~3分钟,摩腹3~5分钟:以拇指按揉内关、足三里穴各1分钟。患者取俯卧位,术者以拇指按揉脾俞、胃俞穴各1分钟。肝气犯胃者,加拇指按揉期门、章门穴各1分钟;脾胃虚寒者,加拇指按揉关元、气海穴各1分钟,横擦腰骶部,以透热为度。

      

      3.外治法    选神阙、中脘、内关、足三里,将鲜生姜切片贴敷于穴位。

  • 基本信息

  • 定义和分类

  • 诊断要点

  • 调摄

  •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