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呃逆
呃逆,又称“打嗝”,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西医学中的单纯性膈肌痉挛、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胃扩张等所引起的膈肌痉挛之呃逆,可参考本章辨证治疗。
(一)临床表现 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有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症。其呃声或高或低,或疏或密,间歇时间不定;常伴有胸膈痞闷,脘中不适,情绪不安等症状。多有受凉、饮食、情志等诱发因素,起病多较急。
(二)病证诊断 呃逆的辨证当分清虚、实、寒、热。如呃逆声高,气涌有力,连续发作,多属实证;呃逆时断时续,气怯声低乏力,多属虚证。呃声洪亮,冲过而出,多属热证;见声沉缓有力,得寒则甚,得热则减,多属寒证。
(三)类证鉴别
1.干呕同属胃气上逆的表现。干呕属于有声无物的呕吐,乃胃气上逆,冲咽而出,发出呕吐之声。呃逆则气从膈间上逆,气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
2.嗳气均为胃气上逆的表现,嗳气因胃气阻郁,气逆于上,冲咽而出,发出沉缓的嗳气声,常伴有酸腐气味,食后多发,张仲景称之为“饱食之息”,与喉间气逆而发出的呃呃之声不难区分。
1.保持精神舒畅,避免暴怒、过喜等不良情志刺激。
2.注意寒温适宜,避免外邪侵袭。
3.饮食宜清淡,忌生冷、辛辣、肥腻之品,避免饥饱无常。发作时应进食易消化食物。
4.打嗝是由于某种原因引起横膈痉挛,同时由于喉内的声门没有充分打开而发生杂音,常常在吃饭过快、食物过热时产生。一般情况下,数分钟即可平息。如果持续不停地连续几天打嗝,应警惕胃、膈、心脏、肝脏等器质性病变及肿瘤,及时去医院进行细致的诊治。
呃逆的治疗以理气和胃、降逆平呃为基本治法。平呃要分清寒、热、虚、实,分别施以祛寒清热、补虚、泻实之法,辅以降逆平呃之品,以利隔间之气。对于危重病证中出现的呃通,大补元气,急救胃气。
(一)辨证论治
1.胃中寒冷证
[辨证要点]呃声沉缓有力,得热则缓,遇寒更甚。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方药]丁香散(《伤寒论》)加减。
丁香、柿蒂、高良姜、干姜、荜菱、香附、陈皮。
[加减]若寒气较重,脘腹胀痛者,可加吴茱萸、肉桂、乌药;寒凝气滞,脘腹痞满者,可加枳壳、厚朴、陈皮、香附;寒凝食滞,脘闷嗳腐者,可加莱菔子、制半夏、槟榔;有表寒之邪者,可加紫苏、荆芥、防风、生姜;呃逆频作者,可加刀豆、旋覆花、代赭石。
[常用中成药]偏于中焦虚寒者,可选用温胃舒胶囊;脾虚胃弱者,可选用虚寒胃痛颗粒。
2.胃火上逆证
[辨证要点]呃声洪亮,口臭烦渴,喜冷饮。
[治法]清热生津,降逆止呃。
[方药]竹叶石膏汤(《伤寒论》)加减。
竹叶、生石膏、沙参、麦冬、半夏、粳米、炙甘草。
[加减]若腑气不通,痞满便秘者,可合用小承气汤。若胸膈烦热,大便秘结,可用凉膈散。
[常用中成药]牛黄清胃丸。
3.气机郁滞证
[辨证要点]呃逆连声,因情志改变诱发或加重。
[治法]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方药]五磨饮子(《医方考》)加减。
木香、乌药、枳实、沉香、槟榔、丁香、代赭石。
[加减]若肝郁明显者,可加川楝子、郁金;心烦口苦,气郁化热者,加栀子、丹皮;若气逆痰阻,昏眩恶心者,可用旋覆代赭汤加陈皮、茯苓;若气滞日久成瘀,瘀血内结,胸胁刺痛,久呃不止,可用血府逐瘀汤。
[常用中成药]胃苏颗粒、越鞠胶囊(丸)。
4.脾胃阳虚证
[辨证要点]呃声无力,喜温喜按,手足不温。
[治法]温补脾胃止呃。
[方药]理中丸(《伤寒论》)加减。
人参、白术、干姜、吴茱萸、丁香、柿蒂。
[加减]若呃声难续,气短乏力,中气大亏者,可加黄芪、党参;病久及肾,肾阳亏虚,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呃声难续者,可加肉桂、紫石英、补骨脂、山荣萸、刀豆。
[常用中成药]理中丸。
5.胃阴不足证
[辨证要点]口干舌燥,舌干红少苔之呃逆。
[治法]养胃生津,降逆止呃。
[方药]益荡(《温病条辨)合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加减。
沙参、玉竹、麦冬、生地黄、陈皮、竹茹、枇杷叶、柿蒂。
[加减]若咽喉不利,阴虚火旺,胃火上炎者,可加知母、芦根;神疲乏力,气阴两虚者,可加党参或西洋参、山药;大便干结者,可加当归、蜂蜜。
[常用中成药]养胃舒胶囊。
(二)其他治疗 可根据患者情况,酌情选择针灸、推拿等方法治疗。
1.针灸
(1)主穴:中脘、足三里、内关、膈俞、膻中。
(2)配穴:胃中寒冷,加梁门;胃火上逆加陷谷;肝气犯胃加期门、太冲;脾胃阳虚加气海、关元;胃阴不足加太溪。胃中寒冷、脾胃阳虚者可配艾灸。
(3)操作:毫针常规刺。
2.推拿 患者取仰卧位,术者于缺盆穴和内关穴分别施以拇指按揉法,以有酸胀感为度;以一指禅推法于膻中、上脘、中脘穴施术各1分钟;以顺时针掌摩法于上腹部施术3~5分钟。患者取俯卧位,术者以拇指按揉法于脾俞、胃俞、膈俞、肝俞、胆俞穴施术各0.5分钟。胃寒者,加擦中脘穴、神阙穴以透热为度;胃热者,加拇指按揉内庭穴1分钟;肝气犯胃者,加拇指按揉期门、章门穴各0.5分钟,并斜擦两肋10遍;阳虚者,加背部督脉、膀胱经及八穴擦法,以透热为度;阴虚者,加拇指按揉太溪、三阴交、血海穴各0.5分钟。
3.手部按摩疗法 按揉横膈膜反射区内关穴。用拇指指腹推按横膈膜反射区。推按时,掌根或拇指要紧贴皮肤,用力要稳,速度宜缓慢而均匀。
4.穴位贴敷
(1)麝香粉0.5g,放入神阙穴内,适用于实证呃逆,尤其以气机郁滞者取效更捷。
(2)吴茱萸10g,研细末,用醋调成膏状,敷于双侧涌泉穴。适用于各种呃逆,对冲气上逆引起者尤为适宜。
5.其他治疗
(1)深呼吸若进食时发生呃逆可以暂停进食,作几次深呼吸,往往在短时内能止住。
(2)屏气法:直接屏住呼吸30~45秒,或取一根干净的筷子放入口中,轻轻刺激上腭后1/3处,打嗝症状会立即停止。心肺功能不好者慎用。
(3)揉压双眼球法:患者闭目,医者将双手拇指置于其双侧眼眶上,按顺时针方向适度揉压眼球到呃逆停止。若患者心率突然降至60次/分以下应停止.青光眼及高度近视者忌用,心脏病者慎用。
(4)惊吓法:趁打嗝者不注意猛拍其后背一下,也能止嗝。因为惊吓作为一种强烈的情绪刺激,可通过皮层传至皮下中枢,抑止膈肌痉挛。但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应慎用。
(5)纸袋呼气法:取一个小塑料袋,罩住口鼻,深呼吸3~5次。
(6)小半夏汤加味熏吸法:半夏、生姜、砂仁、荔枝核,共为粗粉。入白酒中浸泡1小时,文火煎煮数沸,待酒气上升时,令患者张嘴频频吸纳。若熏吸三天如仍不缓解,应尽快到消化专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