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胁痛
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胁,指侧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总称、西医学中的急、惕性肝硬化,胰腺资,胆石症,胆毒炎等疾病,以胁痛为主要表现时,可参考本章辨证治疗。
(一)临床表现 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即可以诊断为胁痛。其疼痛性质有胀痛、灼痛、隐痛,钝痛等不同特点。部分患者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跌仆闪挫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辅助检查的主要目的是明确胁痛发生的具体病因,并排除恶性肿瘤等疾病。常用的辅助检查有腹部B超、CT、MRI及血、尿淀粉酶,肝功能检查等。
(二)病证诊断 胁痛的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可分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两类。因肝郁气滞,瘀血停着,湿热蕴结所导致者多属实证,即“不通则痛”;因阴血不足,肝络失养所导致者则为虚证,属“不荣则痛”。外感胁痛由湿热外邪侵犯肝胆而致,多伴有表证;内伤胁痛由肝郁气滞,瘀血内阻,或肝阴不足引发。气滞以胀痛为主,痛无定处;血瘀以刺痛为主,且痛处固定不移;更有气血同病,气滞血瘀者,尤应注意鉴别。
(三)类证鉴别
1.悬饮 胁肋疼痛,饮留胁下,胸胁胀痛,持续不已,伴见咳嗽,咯痰,咳嗽,呼吸时疼痛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患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兼见发热。
2.腹痛 腹痛痛在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多伴有饮食及大便失常。胁痛则以胁肋部疼痛为主,伴胸闷,喜长叹息。
1.饮食清淡,切忌过度饮酒或嗜食辛辣肥甘,以防湿热内生。
2.平素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避免过怒,过悲、过劳及过度紧张。
胁痛的治疗着眼于肝胆,分虚实而治。实证宜理气、活血通络、清热祛湿;虚证宜滋阴养血柔肝。临床上还应据“不通则痛”理论,以及肝胆疏泄不利的基本病机,在各证中适当配伍疏肝理气,利胆通络之品。
(一)辨证论治
1.肝郁气滞证
[辨证要点]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项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减。
柴胡、香附、枳壳、陈皮、川芎、白芍、甘草。
[加减]若气滞及血,胁痛重者,可酌加郁金、川楝子、延胡索、青皮;兼见心烦急躁,口干苦,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数等气郁化火之象者,可酌加栀子、黄芩、胆草;伴有胁痛,肠鸣,腹泻者,可酌加白术、茯苓、泽泻、薏苡仁;伴有恶心呕吐,肝胃不和者,可酌加半夏、陈皮、香、生姜。
[常用中成药]舒肝片。若偏于肝郁脾虚者,可选用逍遥丸或红花逍遥片。
2.肝胆湿热证
[辨证要点]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加减。
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木通、泽泻、车前子、生地、当归、郁金、青皮、川楝子。[加减1若便秘,腹胀满,热重于湿者,可加大黄、芒硝;白睛发黄,尿黄,发热口渴者,可加茵陈、黄柏、金钱草;久延不愈者,可加三棱、莪术、丹参、当归尾。
[常用中成药]龙胆泻肝丸。若湿热郁蒸致黄疸及急、慢性肝炎属此证者,可选用当飞利肝宁胶囊(片);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湿热中阻证者,可选用化滞柔肝颗粒。
3.瘀血阻络证
[辨证要点]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有癥块。舌质紫暗,苔薄白,脉沉涩。
[治法]祛瘀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柴胡、桔梗、枳壳、牛膝。若瘀血严重,有明显外伤史者,可选用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加减。大黄、桃仁、红花、穿山甲、当归、柴胡、天花粉、甘草。[加减]若疼痛明显者,可加延胡索、白芍、郁金。[常用中成药]血府逐瘀口服液。
4.肝阴亏虚证
[辨证要点]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千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治法]养阴柔肝。
[方药]一贯煎(《柳州医话》)加减。
生地黄、枸杞、沙参、麦冬、当归、川楝子。
[加减]若两目干涩,视物昏花者,可加草决明、女贞子;头晕目眩甚者,可加钩藤、天麻、菊花;心中烦热,口苦甚者,可加栀子、丹参。
[常用中成药]杞菊地黄丸。
(二)其他治疗 针灸治疗胁痛是目前主要的外治法之一。
(1)主穴:期门、支沟,阳陵泉、足三里。
(2)配穴:肝郁气滞加行间、太冲;血瘀阻络加膈俞、血海;湿热蕴结者加中脘、三阴交;肝阴不足加肝俞。
(3)操作:实证针用泻法,虚证针用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