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泄泻
泄泻是指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多由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为多见。西医学中因消化器官功能和器质性病变而发生的腹泻如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肠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腹泻、急性肠炎、炎症性肠病、吸收不良综合征,内分泌及代谢障碍疾病如甲亢、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尿毒症、肿瘤及药物相关性肠炎等可参考本章辨证治疗。
(一)临床表现 泄泻以大便粪质清稀为主要临床特征,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甚则如水样;或便次不多,粪质清稀;或泻下完谷不化。常先有腹胀腹痛,旋即泄泻。急性泄泻,起病急,泻下急迫而量多,多由外感寒热、暑湿或饮食不当所致;久泻起病缓,泻下势缓而量少,且有反复发作病史,多由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诱发或加重。
辅助检查的主要目的是明确诊断与鉴别诊断。常用的辅助检查有便常规、便潜血、粪便细菌培养等实验室检查,钡剂灌肠X线检查、电子结肠镜等检查。
(二)病证诊断 泄泻的病位在肠,病变主脏在脾,《医宗必读》有“无湿不成泻”之说。脾病湿盛是导致泄泻发生的关键所在。急性以湿盛为主,多因湿盛伤脾,或食滞生湿,病属实证;慢性以脾虚为主,多由脾虚湿蕴而致;其他如肝气乘脾、肾阳虚衰所致泄泻,也多在脾虚的基础上产生,病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三)类证鉴别
1.痢疾 痢疾以下痢赤白黏液或脓血、腹痛、里急后重为主症,而泄泻以便次增多,粪质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
2.霍乱 霍乱以剧烈频繁的呕吐、腹泻并见为特征,发病特点是起病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凶险。若吐泻剧烈,则见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或发生转筋、腹中挛痛等危重症,预后不良。
1.起居有常。注意调畅情志,保持乐观心态,慎防风寒湿邪侵袭;调摄寒暖,注意气候变化添减衣服,避免过热或受凉。
2.饮食有节。饮食宜清淡、富营养、易消化食物为主,可食用一些对消化吸收有帮助的食物,如山楂、山药、莲子、扁豆、交实等:忌食油腻滑肠及各种不易消化的食物,原生冷辛辣食想祖糖多纤维饮食,避免食用浓策、咖啡、烟酒和辛辣等透发因素;慎用水杨酸、肾上服皮质激素等西药。
泄泻的治疗原则为运脾化湿。急性泄泻着重化湿,参以淡渗利湿,根据寒湿、湿热与暑湿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寒湿、清化湿热和清暑祛湿之法,结合健运脾胃;慢性泄泻当以健运脾气为要,佐以化湿利湿。若夹有肝郁者,宜配合抑肝扶脾;肾阳虚衰者,宜补火暖土。
(一)辨证论治
1.寒湿困脾证
[辨证要点]大便清稀或如水样,腹痛肠鸣,食欲不振,脘腹闷胀,胃寒,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方药]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藿香、苍木、茯苓、半夏、陈皮、厚朴、大腹皮、紫苏、白芷、桔梗、木香。
[加减]若恶寒重者,可加荆芥、防风;发热、头痛者,可加金银花、连翘、薄荷。
[常用中成药]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者,可选用藿香正气口服液(软胶囊、丸、水);中焦虚寒、寒湿内盛及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属此证者,可选用胃肠灵胶囊。
2.肠道湿热证
[辨证要点]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色黄褐秽臭,肛门灼热,腹痛,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燥湿,分利止泻。
[方药]葛根芩连汤(《伤寒论》)加减。
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加减]若肛门灼热重者,可加金银花、地榆、槐花;嗳腐吞酸、大便酸臭者,可加神曲、山楂、麦芽。
[常用中成药]急性胃肠炎属伤食泄泻及湿热泄泻者,可选用枫蓼肠胃康颗粒;泄泻、痢疾,可选用克痢痧胶囊(中病即止,避免长久使用);脾虚湿热所致的急、慢性泄泻者,可选用肠舒止泻胶囊;湿热蕴结所致的泄泻及兼有风热表证者,可选用葛根芩连丸(微丸)。
3.食滞肠胃证
[辨证要点]泻下大便臭如败卵,或伴不消化食物,腹胀疼痛、泻后痛减,脘腹痞满,嗳腐吞酸,纳呆,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中止泻。
[方药]保和丸(《丹溪心法》)加减。
神曲、山楂、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
[加减]若脘腹胀满重者,可加大黄、枳实;兼呕吐者,可加砂仁、紫苏叶。
[常用中成药]保和丸。
4.脾气亏虚证
[辨证要点]大便时溏时泻,稍进油腻则便次增多,食后腹胀,纳呆,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砂仁、陈皮、桔梗、扁豆、山药、莲子肉、薏苡仁。
[加减]若泻势严重者,可加赤石脂、诃子、陈皮炭、石榴皮炭;肛门下坠者,可加黄芪、党参;畏寒重者,可加炮姜。
[常用中成药]参苓白术颗粒(丸)。若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者,可选用补中益气颗粒(丸);脾虚气滞所致者,可选用补脾益肠丸;脾胃虚弱所致的饮食不化、不思饮食、腹痛便溏、恶心呕吐者,可选用人参健脾丸。
5.肾阳亏虚证
[辨证要点]晨起泄泻,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脐腹冷痛,喜暖喜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胖,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方药]四神丸(《证治准绳》)加减。
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大枣、生姜。
[加减]若中气下陷、久泻不止者,可加黄芪、党参、诃子、赤石脂;小腹冷痛者,可加制附子、肉桂;面色黧黑、舌质瘀斑者,可加蒲黄、五灵脂。
[常用中成药]脾肾阳虚所致的慢性腹泻及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属此证者,可选用参倍固肠胶囊;脾肾阳虚者,可选用固本益肠片;肾阳不足者,可选用四神丸。
6.肝气乘脾证
[辨证要点]泻伴肠鸣、腹痛,泻后痛缓,每因情志不畅而发,胸胁胀闷,食欲不振,神玻乏力,苔薄白,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
[方药]痛泻要方(《丹溪心法》)加减。
白芍、白术、陈皮、防风
[加减]若情志抑郁者,可加合欢花、郁金、玫瑰花;性情急躁者,可加丹皮、炒栀子、黄芩伴失眠者,可加酸枣仁、远志、煅龙骨、珍珠母
[常用中成药]痛泻宁颗粒。
(二)其他治疗 可根据患者情况,酌情选择针灸、外治法等治疗。
1.针刺 多选手足阳明、足太阴经经穴,配以足太阳经经穴。主穴用天枢、大肠俞、足三里气海、关元、中脘;配穴:寒湿困脾加神阙、三阴交、阴陵泉;肠道湿热加合谷、下巨虚;食滞胃肠加中建里;肝郁者加期门、太冲;脾气亏虚加脾俞;肾阳亏虚加命门、关元。
2.灸法 艾灸多选腹部的任脉俞穴,最常用分别是神阙、气海、关元、天枢;辨证施灸,如脐中疼痛不舒者灸神阙;脾虚乏力,声低懒言者灸气海;五更泄灸关元;寒湿泄泻灸水分。且灵活运用隔物灸,如泄泻腹胀隔葱灸,寒湿困脾泻下冷冻如痰隔附子灸等。
3.穴位贴敷
(1)取穴:天枢、大肠俞、上巨虚、三阴交、关元、中脘、足三里。
(2)中药膏的制作:取白芥子、肉桂、玄胡、制附子各1份,甘遂、细辛各0.5份,共研细末用鲜姜汁调成稠音状,做成1cmx1cm的小丸,放在直径约5cm的胶布上,固定于上述穴位。每隔10日贴敷一次,每次敷贴4~6小时,连续贴敷3次,此疗法用于脾胃虚弱型泄泻的治疗。
4.脐疗 脐疗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是以脐(神阙穴)处为用药或刺激部位,将中药的不同剂型(如丸、散、膏等)通过贴脐、敷脐、涂脐、蒸脐等方法,激发元气,开通经络,促进气血流通,调节人体阴阳与脏腑功能,从而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常用药物为丁香、艾叶、木鳖子、肉桂、麝香、大蒜、吴茱萸、胡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