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凌康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凌康医典 >  头痛

头痛

来源:全科临床诊疗常规/吴浩,吴永浩,屠志涛主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8
  • 基本信息
    头痛是指头部经脉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头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别名
    常见症状
    头痛以整个头部或头的前、后、偏侧、巅顶、枕部的疼痛为主
    就诊科室
    中医科
    多发群体
    主要病因
  • 定义和分类

    头痛是指头部经脉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头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种病证。西医学中的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从集性头痛等原发性头痛,以及感染发热性疾病、高血压性头痛、颈源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等均可参考本章治疗。

  •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头痛以整个头部或头的前、后、偏侧、巅顶、枕部的疼痛为主,程度为轻、中或重度;性质为搏动痛、刺痛、胀痛、烧灼痛、隐痛、触痛等;疼痛时间不等,可以持续数小时、数天或呈慢性疼痛。

      

      头痛发作前或发作时常会伴有畏光、流泪、畏声、耳鸣、恶心、呕吐、胸闷、心慌等症状。常兼见头晕、失眠、心烦、易怒、腹胀、纳差、便秘或便溏等。

      

      辅助检查的主要目的是排除归因于其他疾患的头痛,常用的辅助检查有:血液检查(血常规、血凝、血沉等)、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脑电图、腰椎穿刺、影像学检查等。

      

      (二)病证诊断    根据发病新久,以及是否兼有表证,可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其中,外感头痛多起病急,病程短,以风邪为主,可夹寒、夹热、夹湿;内伤头痛多起病缓,病程较长,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不同经络受邪,头痛部位不同,太阳头痛,多在头后部,下连于项;阳明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等处;少阳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于目系。


    (三)类证鉴别    真头痛:真头痛呈阵发性剧烈头痛,或呈进行性加剧头痛,常伴喷射性呕吐,或颈项强直,或偏盲、神昏、甚至肢厥、抽搐。

  • 调摄

    1.避风防寒,免受外邪侵扰。

      

      2.劳逸有度,注意调摄精神。

      

      3.饮食清淡,忌食肥甘厚腻。

      

      4.环境安静,光线不宜过强。

      

      5.适度运动,保持规律作息。

  • 治疗

    外感头痛以祛风散邪为主。内伤头痛治以祛邪扶正、补虚泻实,偏实证者,重点调肝气,配合平肝、清肝、化痰、清热和活血为法,偏虚证者重在调补肝肾,配合补气、养血和滋阴为法。根据头痛部位的不同,参照经络循行部位选用适当的引经药,一般太阳头痛选用羌活、蔓荆子、葛根;阳明头痛选用葛根、白芷;少阳头痛选用柴胡、川芎;厥阴头痛选用藁本、吴茱萸。临证当审证求因,审因论治。

      

      (一)辨证论治

      

      1.外感头痛

      

      [辨证要点]头痛随气候变化明显,病程短、痛热圆列基刚痛引项背。


    [治法]祛风通络止痛。

      

      [方药]选奇汤(《兰室秘藏》)加减。


    羌活、防风、酒黄芩、炙甘草。

      

      [加减]若恶寒发热,无汗,项背强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属风寒,可酌加麻黄、枝,葛根等;若头胀痛,面红赤,口渴喜饮,小便黄赤或大便秘结舌动小红,苔薄黄,脉浮数,属风热,可酌加石膏、桑叶、菊花;若头痛如事,肢体困重  胸闷纳呆  大便溏黏,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或滑,属风湿,可的加藿香,佩兰等。

      

      [常用中成药]风寒为主可选用川药茶调颗粒、都梁滴力(软胶囊)通天口服液;风热为主洗用桑菊感冒片(颗粒)、芎菊上清丸:风湿为主可选用九味美活丸(颗粒,口服液)、藿香正气(软胶囊)。

      

      2.内伤头痛实证

      

      [辨证要点]头痛病程长,多见胀痛、跳痛或刺痛,或伴有心烦易怒、口苦便干、头晕耳鸣或头昏蒙重坠,胸脘痞闷,纳呆呕恶,眩晕,倦怠无力;或痛处固定不移,夜间加重,面色晦暗唇舌紫暗,或有瘀斑。

      

      [治法]平肝活血止痛。

      

      [方药]大川芎丸(《宣明论方》)加减川芎、天麻。

      

      [加减]若见头晕目眩,耳鸣,面红目赤,心烦易怒,舌质红,苔薄黄,脉弦,属肝阳上亢可酌加钩藤、决明子、栀子、黄芩;若见头昏蒙重坠,胸脘痞闷,纳呆呕恶,眩晕,倦怠无力,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属痰浊内阻,可酌加半夏、茯苓、橘红;若舌质红,苔黄腻,脉滑,属痰热为主,可酌加胆南星、竹茹;若头痛日久,痛处固定不移,唇舌紫暗,或有瘀斑,脉多弦细涩,属瘀血为主,可酌加当归、赤芍、桃仁、红花。

      

      [常用中成药]肝阳上亢头痛,可选用天麻钩藤颗粒、清脑降压颗粒(胶囊、片)、松龄血脉康胶囊、全天麻胶囊、复方羊角胶囊(颗粒)、天舒胶囊等;痰浊头痛,可选用半夏天麻丸、眩晕宁颗粒(片)等;血瘀头痛,可选用正天丸、血府逐瘀胶囊、丹珍头痛胶囊、头痛宁胶囊等。

      

      3.内伤头痛虚证

      

      [辨证要点]头痛病程长,多见头痛隐隐,缠绵不休,时时昏晕,午后或遇劳加重,神疲乏力,面色少华或萎黄,食欲不振、眠浅多梦。

      

      [治法]益气养血、通络止痛。

      

      [方药]四物汤(《太平惠民合剂局方》)加减。

      

      生地、当归、白芍、川芎、黄芪、党参、蔓荆子。

      

      [加减]若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可酌加茯神、远志;若见腰膝酸软,眩晕耳鸣,遗精带下舌质红少苔,脉沉细无力,兼有肾虚,可酌加山药、山茱萸、枸杞子。

      

      [常用中成药]血虚明显者,可选用养血清脑颗粒;气虚明显者可选用补中益气丸(颗粒);兼肾虚者可选用大补阴丸。


    (二)其他治疗    可根据患者情况,酌情选择单验方、针灸、推拿等治疗。

      

      1.单验方

      

      (1)川穹、蔓荆子各10g,水煎服,适用于风邪上息之头痛。

      

      (2)夏枯草30g,水煎服。或用菊花6~10g,决明子10g,开水冲泡,每日代茶饮,适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

      

      (3)白附子3g,葱白15g。白附子研细末,与葱白捣成泥状,取黄豆大小一粒,堆在小圆形纸上,贴在痛侧太阳穴处,约一小时左右取下,适用于偏正头痛。

      

      2.针灸

      

      (1)外感头痛

      

      主穴:百会、太阳、风池、列缺

      

      配穴:风寒为主者,加风门、合谷;风热为主者,加大椎、曲池、鱼际;风湿为主者,加偏历、阴陵泉。阳明(前额)头痛者,加印堂、合谷、内庭;少阳(侧头)头痛者,加率谷、外关、足临泣;太阳(后头)头痛者,加天柱、后溪,申脉;厥阴(巅顶)头痛者,加四神聪、太冲、内关。操作:毫针泻法。大椎点刺出血;风门拔罐或艾灸。

      

      (2)内伤头痛

      

      ①实证

      

      主穴:百会、头维、风池、阿是穴。

      

      配穴:按头痛部位的配穴选用同外感头痛。肝阳头痛为主者,加太冲、太溪、侠溪;痰湿头痛为主者,加太阳、中脘、丰隆、阴陵泉;瘀血头痛为主者,加合谷、膈俞、血海、内关操作:毫针泻法。

      

      ②虚证

      

      主穴:百会、风池、足三里。

      

      配穴:按头痛部位的配穴选用同外感头痛。气血亏虚头痛为主者,加气海、血海、脾俞、三阴交;肝肾亏虚头痛者,加肝俞、肾俞、太溪、悬钟等。

      

      操作:风池用平补平泻法;余穴均用补法;气海、足三里可配合灸法。

      

      3.推拿    患者坐位,术者以拇指推法推印堂经前庭至百会5次;拇指分推法推印堂经鱼腰、太阳至耳前5次;拇指揉按法沿头部膀胱经、胆经经线5~10次;以拿法拿揉后项、肩部往返3-5次,点风池、肩井、合谷各1分钟,最后用指轻扣头部2分钟。

  • 基本信息

  • 定义和分类

  • 诊断要点

  • 调摄

  •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