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不寐
不寐指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西医学中失眠、焦虑症、抑郁症、围绝经期综合征、贫血等疾病出现不能正常睡眠者均可参考本章辨证论治。
(一)临床表现 不寐主要表现为入寐艰难,或寐而不酣,或时寐时醒,或多梦易醒,或醒后不能再寐,或整夜不能入寐。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连续3周以上,重者彻夜难眠,常伴头痛、头昏、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宁、多梦等症。
(二)病证诊断 本病常伴有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倦、思虑过度,病后体虚等病史,病情有轻重久暂之别,轻者少眠或不眠,病程短,舌苔腻、脉弦滑数,以实证为主;重者则彻夜不眠,病程长,易反复发作,舌苔较薄,脉沉细无力,多以虚证为主;久病亦可表现为虚实夹杂,或为瘀血所致。此外,根据受累脏腑的不同,临床表现的兼证亦各有差别,若兼有急躁易怒多为肝火内扰:若有不思饮食、腹胀、便溏、面色少华多为脾虚不运;若有腰酸、心烦、心悸、头晕、健忘多为肾阴虚,心肾不交;嗳腐吞酸多为胃气不和。
(三)类证鉴别 郁证:是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不寐以失眠为主要特征,多不伴少动少语、表情淡漠等症状。
1.注意心理调摄,避免因失眠导致情绪波动,增加治疗难度。
2.积极寻找失眠的相关因素,祛除不良影响,养成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3.建立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如睡前宽衣解带,不吸烟,不饮浓茶、咖啡及酒等,不吃零食,保持安静、光线柔和的睡眠环境。
4.每天参加恰当的体力劳动,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积极参加怡情养性的文艺活动,也可配合太极拳、八段锦等辅助治疗。
不寐有虚实之分,总治则为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宁心安神。虚者补其不足、益气养血、滋补肝肾;实者泻其有余、疏肝泻热、消导和中、清火化痰。实证日久,气血耗伤,亦可转为虚证。虚实夹杂者,应补泻兼顾为治。
(一)辨证论治
1.肝郁化火证
[辨证要点]心烦不能入睡,烦躁易怒,胸闷胁痛,目赤口苦,便秘溲黄。舌质暗,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泻热,宁心安神。
[方药]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加减。
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茯神、龙骨、牡蛎、甘草。
[加减]若胸闷胁胀,善太息者,可酌加郁金、香附、佛手、绿萼梅;若大便秘结,二三日不解者,可酌加大黄、芒硝;若心烦较甚者,可酌加朱砂安神丸;若头晕目眩,头痛欲裂,不寐燥怒大便秘结者,可用当归龙荟丸。
[常用中成药]加味逍遥丸(片、颗粒、口服液)、泻肝安神丸。
2.痰热内扰证
[辨证要点]睡眠不安,心烦胸闷,吞酸恶心,口苦痰多。舌苔黄厚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和中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加减。
黄连、栀子、陈皮、半夏、茯苓、竹茹、枳壳、琥珀粉、丹参、远志、神曲、甘草、大枣。
[加减]若心悸惊惕不安者,可酌加珍珠母、朱砂;若痰热较甚者,可酌加黄芩、瓜萎、胆南星、贝母;若痰热重而大便不通者,可酌加大黄或与碳石滚痰丸并用;若嗳腐吞酸,脘腹胀满,属食积重者,可酌加鸡内金、焦山楂、焦神曲、菜菔子。
[常用中成药]安神温胆丸。
3.阴虚火旺证
[辨证要点]心烦不寐,易醒.心悸不安,手足心热,口干少津,头暴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交通心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决》)合交泰丸(《韩氏医通》)。
干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黄连、肉桂。
[加减]若心火甚者,可加连粗、竹叶;者便秘口干阴伤较甚者,可酌加知母、何首乌、夜交藤;若心烦不寐、彻夜不眠者,可酌加朱砂、磁石、龙骨、牡蛎。
[常用中成药]百乐眠胶囊、天王补心丹(丸、片、液)、琥的安神九(散)
4.心脾两虚证
[辨证要点]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方药]归脾汤(《济生方》)加减
炙黄芪、党参、白术、当归、茯神、远志、酸枣仁、龙眼肉、炙甘草。
[加减]若心悸,倦息,脉沉细无力,属气虚者,可重用党参、黄芪;若纳呆,便溏,苔厚腻属脾虚有湿者,可重用白术,酌加苍术、茯苓;若心悸,头昏,面色少华,属心血不足者,可重用当归、黄芪,酌加熟地黄、阿胶、白芍;若不寐较重者,可酌加五味子、夜交藤、合欢皮、柏子仁或生龙骨、生牡蛎、琥珀粉。
[常用中成药]柏子养心丸(片、胶囊)、安神健脑液。
5.心胆气虚证
[辨证要点]多梦易醒,心悸胆怯,气短倦怠,小便清长。舌淡,苔薄,脉弦细。
[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方药]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合酸枣仁汤(《金匮要略》)加减。
人参、远志、茯苓、茯神、石菖蒲、生龙齿、酸枣仁、川芎、知母、炙甘草。
[加减]若惊悸汗出,属心肝血虚者,可重用人参,酌加白芍、当归;若胸闷善太息,纳呆腹胀,属胆虚不疏土者,可酌加柴胡、陈皮、吴茱萸、山药、白术。
[常用中成药]乌灵胶囊、枣仁安神口服液、七叶神安片(滴丸)。
(二)其他治疗 可根据患者情况,酌情选择单验方、针灸、推拿等治疗
1.单验方
(1)酸枣仁15g,炒香,捣为末,每晚临睡前服,温开水或竹叶煎汤调服。
(2)炒酸枣仁10g,麦冬6g,远志3g,水煎后,晚上临睡前顿服。
(3)酸枣树根(连皮)30g,丹参12g,水煎1~2小时,分2次,在午休及晚上临睡前各服1次,每日1剂。
2.针灸以交通阴阳,宁心安神为治则,取阴跷脉、阳跷脉及手少阴经穴为主
(1)主穴:照海、申脉、神门、三阴交、安眠、四神聪。
(2)配穴:肝郁化火者,加太冲、行间、侯误。热内扰者,加丰隆,劳宫;阴虚火旺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心胆气虚者,加心俞、胆俞;脾胃不和者,加丰隆、中脘、足三里;照梦多者,加厉兑、隐白;头晕者,加风池、悬钟;重症不寐者,加神庭、印堂。
(3)操作:毫针刺,泻申脉,补照海;其余按虚补实泻操作。
3.推拿
(1)头面及颈部操作:患者坐位,术者用一指禅推法自印堂向上推至神庭,往返5-6次,再从印堂向两侧沿眉弓推至太阳,往返5-6次,然后用一指禅推法沿眼眶周围治疗,往返3-4次,力度要求均匀,动作柔和。沿上述部位用双手抹法治疗5-6次。指揉按印堂、攒竹、睛明、鱼腰、太阳、神庭、角孙、百会,每穴1-2分钟。用扫散法在头两侧胆经循行部位治疗,每侧20-30次。拿五经、拿风池、拿肩井,时间约2分钟。
(2)腹部操作:患者仰卧位,术者用手掌先顺时针方向摩腹,再逆时针方向摩腹2-3分钟,配合按揉中脘、气海、关元穴,每穴1分钟。
(3)腰背部操作:患者俯卧位,术者在患者背部、腰部督脉及膀胱经路线施攘法3~5遍,重点在心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命门、腰阳关。然后用掌根推法从肩部沿脊柱从上而下推至腰骶部,反复5-6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