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凌康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医疗美容 >  激光祛眼袋术

激光祛眼袋术

  • 基本信息
    眼袋(baggyeyes,baggyblepharoptosis),也称为睑袋,是由下眼睑皮肤松弛、眶隔脂肪堆积较多所造成的下眼睑皮肤松弛下垂、臃肿的现象。常发生于中年以后,男女均可发生。激光眼袋整形术是随着激光医学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手术方法,与传统的手术相比,手术效果好,并发症少、患者术后恢复快。
    英文名称
    baggyeyes,baggyblepharoptosis
    其他名
    眼袋整形术
    科室
    整形外科、医疗美容科
    适应人群
    眶内脂肪膨出、皮肤松弛、眶周有较密集皱纹
    操作方式
    远红外长脉冲激光
    特点
    适应证广,效果可靠
  • 概述

      眼袋(baggyeyes,baggyblepharoptosis),也称为睑袋,是由下眼睑皮肤松弛、眶隔脂肪堆积较多所造成的下眼睑皮肤松弛下垂、臃肿的现象。常发生于中年以后,男女均可发生。激光眼袋整形术是随着激光医学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手术方法,与传统的手术相比,手术效果好,并发症少、患者术后恢复快。


      眼袋的成因与分型


      眼袋的病因不明,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眶隔筋膜退行性变;眼轮匝肌肥厚松弛;下眼睑皮肤松弛,随年龄增长加重;引力作用。按照临床表现及手术方式选择不同,一般分为


      I型(单纯眶脂膨出型)∶患者较年轻,仅表现为眶内脂肪膨出,皮肤、眼轮匝肌不松弛,眶周无明显皱纹。


      Ⅱ型(皮肤眼轮匝肌松弛型)∶常见于中年以后,表现为皮肤松弛、有细密皱纹,眼轮匝肌松垂,有明显皱褶或眶下界呈弧形,无明显眶脂膨出。


      Ⅲ型(皮肤肌层松弛合并眶脂膨出型)∶通常出现在40岁以后,皮肤松弛,眶周有较密集皱纹,肌层松垂,眶下界呈弧形,眶隔筋膜松弛,眶内脂肪膨出明显。膨出脂肪并非眶内脂肪增多,而是因为眶前壁支持力减弱,系眶内脂肪压力失去平衡所致。


      Ⅳ型(混合型或严重型)∶该型除皮肤、眼轮匝肌、眶隔筋膜松弛,眶脂膨出明显外,尚存在眶周软组织筋膜松弛、外眦移位、眶骨或骨膜萎缩等各种表现,大部分眶区明显老化。

  • 手术方法

    1.经结膜路径法


      (1)适应证①主要适用于I型患者②对于伴有皮肤轻度松弛,但皮肤弹性良好,本人主观要求不遗留切口瘢痕者,在充分做好术前咨询的情况下也可考虑实施此法。


      (2)手术方法∶先用抗菌眼药冲洗患者双眼3次。患者紧张适当使用镇静剂。患者平卧,术者坐于患者头部端,用2%丁卡因滴双眼2~3次,术区常规消毒、铺巾,用睑板拉钩拉开下睑,用四环素眼膏保护好眼球暴露下结膜囊,1%利多卡因结膜下局部浸润麻醉。将超脉冲CO.调至连续波输出.功率7~9W、光斑0.2mm,用激光刀于睑缘下3mm处平行于睑缘平滑、快速地切开下睑结膜、下睑筋膜、下睑缩肌以及眶骨上壁,切口长约1.0cm,依次暴露内、中、外3处脂肪团.轻夹脂肪团稍用力向上牵拉,轻轻剥离周围筋膜和组织,将脂肪团置于湿棉签上,聚焦激光切除脂肪.对中、内、外3处脂肪逐一检查并切除之。注意止血。覆盖睑结膜切口并对齐,不必缝合。确保创面已彻底止血,并检查双侧是否对称。切除脂肪应适量,过多会形成双眼窝凹陷,过少影响效果术毕用抗生素眼液冲洗结膜囊,下睑加压冰敷30分钟,加压包扎24小时,术后常规用抗生素眼液、眼膏及口服抗生素。


      (3)优点∶①出血少;②损伤小;③手术时间短;④术后恢复快。


      (4)手术注意事项∶①暴露结膜囊要充分,激光手具应斜向足侧45°,以免损伤眼球或视网膜。②术者应有熟练的操作技巧,切口应形成连续、平滑的弧线,以利于创面愈合。调整好切割方向,注意勿损伤泪管和下斜肌等。③动作轻柔,不用力剥离或拉扯脂肪,以免造成出血及导致脂肪切除过多等在脂肪囊近下睑缘侧常有粗大的静脉分支位于结膜囊表面或埋于脂肪内,注意不能直接用激光切断,可移开激光手具,增加物距至散焦,将脂肪缓慢液化,可保证血管缓慢凝固无出血。在缓慢凝固时要注意激光的作用时间应短暂、多次、断续发射,因激光连续作用可使脂肪连续液化后局部温度积聚,患者感觉眼球发烫不适等,致使被动移位,影响操作,易导致激光误伤。


      2.经皮肤路径法


      (1)适应证①适用于Ⅱ、Ⅲ、Ⅳ型,伴有明显皮肤松弛、眼轮匝肌肥厚松弛、眶隔膜肥厚松弛;②单纯眼轮匝肌肥厚(肌性眼袋),如本人要求迫切,也可考虑手术。


      (2)手术方法∶首先是皮肤切口线设计∶分主线和辅线。


      切口主线∶受术者仰卧,下颊放平,双眼向额部注视,此时下睑皮肤处于紧张状态。距下睑缘最下排睫毛1.5mm处,由泪小点外下方开始,平行于最下一排睫毛自内向外,直达外眦角部,然后转向外眦角外下方,顺鱼尾纹方向延伸5~8mm,画出切口主线。


      切口辅线∶受术者紧闭双眼,以切口主线为基线,于下睑内、中、外3处向下轻夹起下睑松弛的皮肤,以局部皮肤平整又不造成下睑外翻和眼球分离为度,画出切口辅线,其两端与主线弧形相交。两线之间的皮肤宽度即为预计即将切除的皮肤量。


      简要手术步骤∶用含适量肾上腺素的2%利多卡因行眶下神经即下睑局部浸润麻醉。用手术刀沿皮肤切口主线切开下睑皮肤并分离至眼轮匝肌表面,在皮肤切口下2mm用激光平行于皮肤切口切开眼轮匝肌,暴露下睑眶隔膜,用激光切开眶隔膜,可见眶脂膨出,用激光切割、气化脂肪组织,注意以中央组为主,酌情去除内、外侧脂肪。脂肪切除量以切除轻压眼球时自动疝出的脂肪为度。用激光切除部分肥厚、松弛的眼轮匝肌,散焦凝固出血点,缝合眶隔膜及眼轮匝肌,外侧可向外眦韧带处悬吊,以增加眼轮匝肌张力。多余皮肤去除范围原则上应与术70|第四章激光美容|R


      前设计的切口辅线相一致或不超出辅线范围。修剪外眦部三角区多余皮肤,间断缝合切口。局部加压包扎24小时,口服广谱抗生素。


      (3)手术优缺点∶


      1)优点∶可同时处理皮肤、眼轮匝肌、眶隔膜和眶脂肪,适应证广,效果可靠。


      2)缺点∶手术技巧要求高,皮肤切除量要求掌握适度,术前设计要求准确,术后皮肤遗留瘢痕,操作不当易发生并发症。


      3.经结膜路径联合皮肤激光磨削法


      (1)适应证∶适用于眶内脂肪膨隆伴有皮肤轻、中度松弛以及有较多细密皱纹、网状皱纹及眼角鱼尾纹者。


      (2)手术方法∶①先用经结膜路径法处理眶内脂肪;②用2%利多卡因行眶周局部皮下浸润麻醉及眶下神经阻滞麻醉,用超脉冲CO2激光或铒激光行眶周皮肤磨削除皱术。


      (3)本手术优缺点∶本法除具有经结膜路径法的优点外,还可同时收紧眶周皮肤、去除眼周细小皱纹(包括鱼尾纹),解决了常规整形外科手术不易解决的细小皱纹的问题,眼袋手术和除皱手术一次完成,扩大了手术适应证,避免了经皮肤路径遗留瘢痕的缺点。但皮肤磨削后局部可遗留色素沉着,常需数月才能恢复。

  • 禁忌人群

      1.全身重要脏器疾患。


      2.出血性疾患。


      3.精神异常。


      4.患有眼病,尤其是眼部患有感染性疾病者。


      5.面瘫伴有睑裂闭合不全者。


      6.瘢痕体质、过敏体质。


      7.妊娠期、月经期。


      8.对手术期望值过高,抱有不切实际幻想者。


      9.患者家属不同意或本人对手术心理准备不充分者。

  • 并发症及处理

      经结膜路径法发生并发症较少,大多数并发症发生于经皮肤路径法。


      1.术后血肿


      激光手术术后血肿非常少见。


      (1)原因∶血肿可发生于皮下、肌肉下或眶隔内。皮下血肿多见于经皮肤路径做皮下和眼轮匝肌锐性分离时肌肉下血肿多见于分离下睑肌和眼轮匝肌松弛矫正术后眶隔内血肿多因去除眶隔内脂肪时未彻底止血。


      (2)处理∶当患者术后有眼球胀痛,局部肿胀、淤血严重,下睑穹窿结膜有淤血、上抬,要警惕眶内出血,必须及时打开眶隔清除淤血块并止血,否则血液渗入球后,血肿可能会压迫视神经而导致失明。皮下少量淤血可不予处理,一般1周左右即可吸收。较大的血肿可采取热敷,必要时拆除缝线再次止血。晚期血肿已形成硬结或机化,可进行理疗、按摩。硬结较大者可在半年后手术取出。


      (3)预防∶为避免术后血肿的形成,麻醉时不应加入过多的肾上腺素,以免出现反跳性的毛细血管渗血;手术时应仔细操作、严密止血;术毕嘱受术者用手压迫10~30分钟。局部采取加压包扎24小时。


      2.切口延迟愈合


      在经结膜入路手术发生较多,发生率约3%。术中切口创缘不整齐,以及局部激光滞留过久引起的热弥散作用是造成切口延迟愈合的原因。术中激光切开睑结膜时应沿同一方向顺序均匀推进,注意保护创缘,清洁无焦痂。


      3.感染


      眼袋手术发生感染较少见。感染多因术前有睑缘炎、结膜炎等眼病没有治愈,或术中没有严格无菌操作,术后伤口进水或伤口被污染等引起。防治方法∶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严格无菌操作,术后伤口应用外用抗生素药膏,保持伤口清洁,及时清除渗液等。一旦发生感染应及时拆除部分缝线进行引流,清除脓液,必要时应用抗生素治疗。


      4.复视


      原因是分离寻找及去除内侧眶隔脂肪时损伤下斜肌所致。下斜肌位于鼻泪管入口的外侧,距眶隔下的内侧脂肪很近,分离或去除内侧脂肪团时务必小心。


      5.脸外翻和睑球分离


      是常见而又较难处理的并发症。主要原因是皮肤去除过多,或切除眼轮匝肌过多使其收缩功能减弱所致;其次是分离皮肤面积过小,皮下有粘连带;眶隔脂肪去除过多也可导致下睑外翻和睑球分离。预防要点是在手术中掌握好去除皮肤及眼轮匝肌的尺度,应恰到好处;眶脂去除也应适量;分离皮肤应仔细、适度,缝合皮肤不能有张力。严重外翻需再次手术修复纠正。


      6.溢泪


      (1)原因①术后早期伤口水肿和收缩,阻塞泪液排流而溢泪,一般发生于术后数天,症状可随局部水肿消退而消失;②术后发生下睑外翻、睑球分离或瘢痕牵引使下泪小点失去正常附着位置而溢泪;③操作粗糙误伤下泪点或下泪小管。


      (2)处理∶一旦发生泪小点移位,应针对原因进行治疗,若须手术矫正应于术后3~6个月进行。下泪点或下泪小管应请眼科处理。


      7.下睑退缩


      此症少见,一旦发生颇难处理,主要发生于经皮肤路径法。表现为下睑垂直下移但无外翻,巩膜露出增加,影响美观,重者伴睑裂闭合不全。


      (1)原因∶眶隔缩短过量导致下睑垂直张力增大牵拉下睑下移处理眶脂时操作粗暴,软组织损伤较重,术后粘连、收缩、牵拉下睑。


      (2)处理∶术后1周内发现下睑退缩,应重新打开切口,松解眶隔膜缝线,解除张力后多可缓解。


      8.矫正不足或过多,效果不理想


      (1)下睑凹陷∶主要是由于去除眶隔脂肪过多所致,故应掌握好去脂的量。术中如发现脂肪去除过多,可将去除的脂肪部分植回,若术后发生凹陷,可行脂肪充填术以弥补。


      (2)眼袋部分存留∶主要是对多余皮肤和脂肪去除的量过于保守所致。


      (3)两侧不对称是因术前两侧眼袋大小不一,而去除的皮肤及脂肪量却相同,或是因术前两侧眼袋大小相同,而去除的量不一致所造成,手术中要仔细观察,进行对照,如发现不对称则予调整纠正。


      术后发生眼袋部分存留或两侧不对称较明显者,可在3~6个月后再进行1次手术,将多余的皮肤和脂肪去除,调整两侧一致。


      9.下睑皱襞形成


      下睑缘出现像重睑样皱襞;多由于下睑板前部分眼轮匝肌被切除后,皮肤与睑板发生粘连之故。必要时可行手术松解。


      10.皮肤切口瘢痕显露或明显


      (1)原因∶睑缘下切口设计过低或切口超出外眦角过长;切口对位不佳,缝线太粗;皮肤切除过多,缝合时切口张力大;术后切口感染;瘢痕体质等。


      (2)处理;拆线后切口处可酌情应用瘢痕软化膏类药物,女性患者可酌情用文刺法掩盖,若瘢痕明显难以用上述方法减轻或掩盖,患者又迫切要求去除,可待6个月后下睑皮肤松弛条件允许时,切除切口瘢痕,重新缝合。


      (3)预防∶切口线设计以距下睑最下一排睫毛1~1.5mm为宜,切口对合应平整无错位,皮肤切除量应适当,切口应预防感染,瘢痕体质者不予以手术。


      11.睫毛脱落、排列不正


      (1)原因∶切口靠近下睑睫毛,损伤睫毛根部;缝合时缝针损伤睫毛根部;切开时失误损伤睫毛。


      (2)预防∶只要正规操作,此并发症不难避免。


      12.切口外端不平整、猫耳畸形


      (1)原因∶外眦部松弛皮肤处理不当,缝合欠平整∶术前设计画线失误;组织肿胀或预置画线模糊,掌握皮肤、肌肉切除量不当。


      (2)处理∶一旦发生,不应急于处理,待术后3~6个月局部恢复正常后,酌情手术处理。


      (3)预防∶术前设计画线应准确,术中注意不要将画线涂擦掉;术中当皮肤切除、缝合切口到外眦部时,如果皮肤臃肿不平,可将皮下组织部分切除,并将多余皮肤剪除,展平对位缝合,以防猫耳畸形发生。


      13.角膜损伤∶多在经结膜路径法时发生。


      (1)原因∶术中操作不慎或保护不妥误伤角膜;术中滴用浓度高或次数太多丁卡因表面麻醉药,易造成角膜上皮脱落;术中眼睑拉开,角膜暴露时间过长、干燥也易引起角膜损伤。


      (2)处理∶术后患者有畏光、流泪、疼痛等刺激症状,应疑有角膜损伤,可用1%荧光素钠液滴入结膜囊内,染色阳性则诊断明确,应及时滴用抗生素眼液每天6次,晚间涂眼膏,一般均能治愈;若症状严重或角膜有明确误伤时应积极按角膜炎处理;无处理经验应及时请眼科医师会诊。


      (3)预防∶术中一定要注意保护角膜,防止误伤及干燥,在经结膜路径法操作时,最好用专用眼罩。

  • 内容来源

    · 医疗美容技术/张信江等主编. —2版本.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 ISBN 978-7-117-13533-7

  • 基本信息

  • 概述

  • 手术方法

  • 禁忌人群

  • 并发症及处理

  • 内容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