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凌康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找医院 >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基本信息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始创于1883年(清光绪九年),是卫生部首批三级甲等医院,为江苏省卫健委直属的省级医院,江苏省区域医疗中心。医院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健康报医院改革创新奖等称号。
    中文名称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成立时间
    1883年
    等级
    三级甲等
    类型
    综合医院
    性质
    公立
    位置
    江苏省苏州市平海路899号
  • 医院概况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始创于1883年(清光绪九年),是卫生部首批三级甲等医院,为江苏省卫健委直属的省级医院,江苏省区域医疗中心。医院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健康报医院改革创新奖等称号。位列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位列全国第29位。在2021年中国顶级医院排行榜中名列第30位。


    医院分为总院和十梓街院区,开放床位3000余张。2022年,诊疗总量343.7万人次;出院16.4万人次;平均住院日6.3天;手术5.7万例。医院现有职工5050人,其中正高级专家427人,副高级专家816人。


    医院设有临床医技科室45个,临床医学教研室48个,国家、省部级以上培训、示范基地10个,中心实验室、骨科、心血管疾病等实验室15个。现有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内科血液病学、骨外科学),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9个(骨科、血液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呼吸内科、临床护理、神经外科、临床药学、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麻醉科),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临床免疫实验室),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江苏省分库HLA配型实验室落户在医院;拥有省“科教兴卫工程”临床医学中心3个,省“科教兴卫工程”重点学科8个,省“科教兴卫工程”重点实验室1个,省“科教兴卫工程”重点学科培育点1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34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资格专业22个。  


    医院承担着苏州大学医学部第一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的教学任务。医院现有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博士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0个。医院现有博士生导师128人,硕士生导师26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中华医学会分会主任委员2人,候任主任委员1人,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专家会员 1人,江苏省医学杰出贡献奖1人,江苏省优秀医学重点学科带头人1人,江苏省“兴卫工程”医学杰出人才3人,领军人才7人,江苏省“兴卫工程”重点人才14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8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5人。近五年,我院四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殊荣,相继获得国家973、863、优青、杰青等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保持在较高水平。2021年,医院跻身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第33位。   


    医院高度重视国际化战略,与世界各国的学术交流频繁,多渠道,多领域开展友好往来,引进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和技术人才,促进了医院现代化建设和发展。1978年以来,医院先后与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德国、韩国、澳大利亚、瑞士、荷兰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的30多所大学和医院建立了良好的院际合作关系。医院先后聘请了100多名外籍专家来院指导讲学,聘任30多名海外著名学者和校友为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并派出多批业务骨干赴这些国家和地区进修、考察、访问和学术交流,医院国际知名度不断提高。    


    为进一步放大优质资源,做好、做强、做优苏大附一院,经深化研究、广采民意、积极争取,2011年,市委、市政府明确为我院在平江新城新增100亩建设用地,实现我院主体迁建至平江新城的发展思路,并将该项目纳入苏州市“十二五”重大医疗卫生发展项目整体推进。总院占地约200亩,规划床位3000张。经过全院职工的努力,2015年8月28日,总院一期正式启用,开放门诊、急诊、住院等多方位功能,床位1200张;2017年2月28日,二期首批建设工程正式动工,目前建成综合楼已投入使用。总院二期建设由市委市政府纳入苏州市2018年实事工程,并于2018年12月29日全面动工,计划床位1800张。同时,十梓街院区目前还将保留全部医疗功能,继续为广大市民服务。这意味着,苏大附一院将形成一院两区,同步运行的医疗新格局,将更好地承担起为地区医疗保驾护航的重任。

  • 科室设置

    骨科、普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口腔科、耳鼻咽喉科、神经外科、眼科、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血液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介入科皮肤科、中医科、内分泌科、烧伤整形科、肾内科、风湿科、神经内科、肿瘤科、肿瘤放疗科、感染病科、老年医学科、全科医学科、康复医学科、麻醉手术科、血液透析中心、精神医学科、儿科、肺防科、疼痛科、生殖医学中心、临床营养科、急诊科、重症医学(急诊ICU)

  • 历史沿革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英、美、法列强进入中国。


    1859年,美国监理公会派兰柏(J·W·Lambuth)等三位传教士来华传道。到苏后,因当时“风气未开”,收效甚微。


    1869年,兰柏再次来苏。在天赐庄一带开展布道和行医工作。建立根基后,教会又派兰柏的长子兰华德(W·R·LAmbuth)到苏辅佐工作。(兰华德出生于中国上海,熟悉中国情形,又曾在美国攻读过医学)


    1877年(清光绪三年),兰华德到苏州,在天赐庄试办诊病所。


    1882年(清光绪八年) 11月2日 ,兰华德偕同其妹婿柏乐文(W·H·PARK)由美抵申,稍事逗留后即到苏州,着手筹建博习医院。


    1883年(清光绪九年) 4月8日 ,破土动工,安置基石。历时半年,医院告竣,题名“苏州博习医院”,英文名“Soochow Hospital”,性质为私立教会医院。


    1883年11月8日 ,博习医院开幕。一切院务由柏乐文、兰华德两位美籍医生主持,并有几位国人襄助工作。1884年,柏乐文回美国继续医科学业。


    1884年,伯乐文回美国继续医科学业。


    1885年,兰华德随父赴日本传教,由曾从兰、柏二医生习医的国人曹子实主持院务。


    1886年春,柏乐文学成返回,任博习医院第一任院长。


    1909年,美国外科医生苏迈尔(J.A.SNELL)奉派来院任外科主任。同年,医院开始有护士工作。


    1917年,苏迈尔任院长。


    1919年,苏迈尔筹得银元二十万,将旧屋全部拆除重建新房。


    1922年春,新院建成,设计床位100张,延聘不少中西职员,并开始全部雇佣女看护。


    1926年8月,美国外科专门医学院派员来院审定。认为医院为合格医院,且谓“如此医院全中国仅三四处而已”。


    同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在院的美籍医生护士均急于避沪,由国人副院长李骏德暂代院长。因战事影响,经济拮据。


    1927年8月,鉴于时局趋势,医院董事部推选国人李广勋任院长。为第一位中国人担任的正式院长。


    1927年6月,苏迈尔医生受协和医院委托,前往汉口医治伤兵,为时约六星期。


    1927年12月4日 ,柏乐文医生在美病逝。为纪念柏医生,医院在宫巷乐群社设立一送诊处,定期有专科主任医生前往应诊,完全免费。


    1932年,日寇侵占上海,爆发“一二八”事变。是年夏天,李广勋院长辞职离院,由苏迈尔继任院长。


    1936年3月2日 ,苏迈尔医生染疾肺炎,不治而病故于博习医院,院长职务由教会调派常州武进医院的美国人赵乐门(J.C.Thoroughman)来苏接替。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发生,11月,医院被迫停诊。


    1938年10月,赵乐门院长由沪回苏,四散人员亦陆续返院,医院复办。


    1940年5月,赵乐门回美休假,由儿科医师美国人米艾迪(Dr.Rice)任院长。


    1941年初,太平洋局势紧张,米艾迪等美籍人员先后回国,董事会推选肖伯萱任院长。


    1942年底,肖医师因病辞去院长职务,由蒋育英继任。


    1941年12月8日 ,珍珠港事件爆发,医院被日本同仁会接收,但直延至 1943年1月21日 ,日本第百七十兵站才进驻医院,日本人中山正雄任院长。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 10月12日 ,同仁会撤出医院,医院由教会收复。 11月1日 ,医院正式恢复门诊并收容住院病人,时由刘克望暂任院长。


    1946年6月,美籍医务人员再度来院工作,赵乐门复任院长。


    1947年,医院得到联合国救济总署及中国善后救济总署的物资资助。


    1948年,苏州解放在迩,卫理公会华东、华中、江西的教区长在镇江集会,商讨应变措施。决定推中国人为院长。


    1949年1月,院董事会推举陈王善继、诸荣恩分别担任正、副院长,赵乐门退任外科主任。 1949年4月27日 ,苏州解放,医院仍维持原状。


    1950年6月10日,最后一任美籍院长赵乐门离院回国。


    1950年11月4日 ,苏州市医务工作者工会博习医院委员会正式成立,凌长庆出任第一届工会主席。


    1950年底,医院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批入团4人。


    1950年底,医院停止一切宗教活动,原传道人员改任行政工作。


    1951年11月9日 ,由苏南行政公署尹楚升、孙贻德、姜锡麟等人组成的接办工作组到院工作。


    不久苏南行政公署鲁琦来院在全院职工大会上宣布人民政府正式接办医院。同时,每个职工填写表格一份,作为参加革命工作的开始。


    1954年5月26日,江苏省人民政府“苏卫字(54)32071”批准博习医院交苏州市人民政府领导。


    1954年10月14日,市卫生局“(54)卫秘字2466号”批准博习医院改名为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1957年9月2日,江苏省卫生厅“卫办顾字32号”苏州市人民政府“市卫医字2228号”文批准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为苏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由学院直接领导。


    1959年9月1日,苏州医学院“(59)办字第23号”批准苏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改名为苏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1959年9月9日,苏州医学院“(59)办字第25号”决定苏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改为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1968年6月29日,苏州市革委会“(58)市革批字0160号”决定成立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革委会。


    1975年8月28日,省卫生局“苏卫科(75)第42号”文根据省革会苏革发“(1975)54号”文件批准我院实行医院办学、学校名称为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卫校。


    1988年6月18日,江苏省卫生厅“苏卫人(88)20号”文同意成立江苏省血液研究所,隶属附一院领导。


    2000年8月11日,省卫生厅苏卫人(2000)33号文件,同意苏州医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名为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隶属关系经费渠道人员编制不变。


    2000年10月16日,苏大委(2000)53号文件,撤销第一临床学院、临床医学一系。医学院下设临床医学一系(医学影像系、护理系),血液研究所挂靠附属第一医院。

  • 医疗设施

    医院拥有达芬奇、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TOMO)、 Revolution超高端CT 、高场强核磁共振扫描仪器、复合手术室、PET-CT、全数字化医用直线加速器、数字化X线诊断系统、核磁共振成像仪(MRI)、全自动基因分析仪、高能聚焦超声肿瘤治疗仪、多层螺旋CT机、冷循环肿瘤治疗系统、X线模拟定位机等先进医疗设备,即将引进质子治疗仪、PET-MR等国际先进设备。 


    医院于1999年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管理,现有工作站1800多台,通过“千兆光纤为主干,百兆到桌面”的信息网络,电子病历系统、临床路径管理系统、护士工作站、OA、LIS、RIS/PACS、医保系统、体检系统、多种预约挂号系统、“一卡通”自助系统、后勤物资零库存管理系统、车辆计时收费管理系统等全面投入使用,实现临床、医技、管理信息互连互通,初步建成数字化医院。图书馆藏书5万余册,中外文期刊600余种,连接到苏大校园网,可供查询中文数据库40个、外文数据库49个。

  • 医院环境

    苏州医院.jpg

  • 就诊指南

    一、预约挂号


    1、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官方网站:http://fyy.sdfyy.cn/


    2、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微信公众号


    3、自助机


    4、门诊收费窗口


    二、医院地址


    十梓街院区:苏州市十梓街188号 


    总院:苏州市平海路899号 


    三、医院电话


    0512-65223637(总机)


    65223637转8299(急诊)


    65223637转8219(咨询)


    65223637转8199(急救)

  • 基本信息

  • 医院概况

  • 科室设置

  • 历史沿革

  • 医疗设施

  • 医院环境

  • 就诊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