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凌康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症状自查 >  步态异常

步态异常

来源:临床症状鉴别手册/姜玉珍,朱孝民,王秀丽主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7
  • 基本信息
    步态是指步行时的姿势,步态异常是指肌力或肌张力异常、共济失调、不自主运动等导致行走过程中起步、抬足、落足、步幅、步基、方向、节律、停步及协调动作异于平常。神经系统参与维持机体的运动、感觉、步态和姿势的协调等任一部分病变,均可导致步态异常,因此步态异常是神经内科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体征之一。
    英文名称
    gait disorders
    常见症状
    偏瘫步态,截瘫步态,肌营养不良(鸭步),慌张步态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内科
    检查项目
    头部CT、MRI,四肢X线,肌电图,脑脊液检查等
    主要病因
    肌无力、共济失调或平衡障碍、锥体外系疾病、正常颅压脑积水等
  • 定义

    步态是指步行时的姿势,步态异常是指肌力或肌张力异常、共济失调、不自主运动等导致行走过程中起步、抬足、落足、步幅、步基、方向、节律、停步及协调动作异于平常。神经系统参与维持机体的运动、感觉、步态和姿势的协调等任一部分病变,均可导致步态异常,因此步态异常是神经内科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体征之一。

  • 发生机制

    神经系统中参与维持机体的运动、感觉、步态和姿势的协调等任一部分病变,均可导致步态异常。涉及内容广泛,内容繁多,将在具体疾病中详细阐述。

  • 分类

    (1)肌无力∶①偏瘫步态;②截瘫步态(痉挛步态);③肌营养不良(鸭步);④多发性肌炎(类似鸭步);⑤周围神经病(跨阈步态)。


      (2)共济失调或平衡障碍∶①小脑性共济失调步态;②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③前庭性共济失调步态;④额叶性共济失调步态。


      (3)锥体外系疾病∶①Parkinson病(慌张步态);②舞蹈样步态;③肌张力障碍;④其他锥体外系疾病。


      (4)正常颅压脑积水(NPH)。


    (5)癔病性步态。


    (6)衰老。


    (7)其他。

  • 常见临床类型

    一、肌无力


      1.偏瘫步态 偏瘫时患侧下肢因伸肌肌张力高而显得较长,并且屈曲困难。患者行走时偏瘫侧上肢的协同摆动动作消失,呈内收、旋前屈曲姿势,下肢伸直并外旋,举步时将骨盆抬高,为避免足尖拖地而向外旋转后移向前方,故又称“划圈样步态”。是由一侧锥体束损害引起,多见于脑血管疾病。


      2.截瘫步态(痉挛步态) 双下肢痉挛,因下肢内收肌群张力增高致使步行时两腿向内侧交叉,形如剪刀,故又称“剪刀步态”。见于横贯性脊髓损害、脑性瘫痪、运动神经元病等。


    3.肌营养不良(鸭步) 突出症状为骨盆带肌肉无力,由于骼腰肌和股四头肌无力而上楼、下蹲站起困难。背部伸肌无力使站立时腰椎过度前凸,臀中肌无力导致步行时骨盆向两侧上下摆动,呈典型的“鸭步”。


      4.多发性肌炎(类似鸭步) 常从骨盆带肌开始,逐渐累及肩带肌肉,表现为上楼、起蹲困难,类似“鸭步”。


      5.周围神经病(跨阈步态) 由于病足下垂,为了使患足尖离开地面,患肢抬的很高,如跨越门槛的姿势,称跨域步态。见于腓总神经麻痹等。


      二、共济失调或平衡障碍


      1.小脑性共济失调步态 小脑性共济失调由小脑病变或者小脑脚、红核、桥脑或脊髓的传人、传出纤维联系的病变引起。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表现包括随意运动的速度、节律、幅度和力量的不规则。影响到下肢即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步态,表现为阔基步态,蹒跚如醉酒状,又称“醉汉步态”。可见头部及躯干摇摆不稳,一侧小脑半球病变,当患者试图沿直线行走时倾向于患侧偏离。病因包括∶椎基底动脉缺血或梗死、小脑出血、炎性疾病、多发性硬化、药物及酒精中毒以及一些遗传代谢性疾病。


      2.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 感觉障碍,尤其是本体感觉受损,可导致患者步态不稳,尤其是在黑暗中或闭目时缺少了视觉传入的代偿作用,症状会更加明显。由于位置觉减退或缺失,患者走路时抬足过高,动作幅度增大。病因包括∶脊髓痨、感觉性神经病、维生素B·a缺乏以及某些遗传性疾病。


      3.前庭性共济失调步态 能够引起眩晕的中枢性或周围性病变均可导致前庭性共济失调,常出现眼震,典型表现为单向型眼震,而且在凝视病灶对侧时最明显。前庭性共济失调是重力依赖性的,肢体运动的不协调在平卧时表现不出来,而在患者试图站立或行走时就变得非常明显。无论前庭周围还是前庭中枢性疾病,均可出现前庭性共济失调步态。病因包括∶良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桥小脑脚肿瘤、中毒性前庭神经病等。


      4.额叶性共济失调步态 见于额叶或白质病变时,患者走路拖行,步伐细碎,起步或转向困难,步态不稳,步基宽大或细小。有时被称为“小步步态”,易与帕金森病步态相混淆。但本病患者步基宽,上肢摆动保留且没有其他震颤、肌张力增高等症状,可伴有认知功能障碍、额叶释放症状、假性球麻痹、锥体束受损以及括约肌功能障碍。病因包括∶额叶的梗死、出血、一氧化碳中毒、弥漫性大脑皮质损伤(额叶受损为主时)。


      三、锥体外系疾病


      锥体外系统与锥体系统在调节运动功能方面是互相影响、密不可分的整体,只有在锥体外系统使肌张力保持稳定协调的基础上,锥体系统才能完成精确的随意运动。因此,锥体外系在调节肌张力、协调运动和维持身体姿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当锥体外系统发生损害时,产生不自主运动和肌张力障碍两大类症状。锥体外系疾病的代表病种为帕金森病、舞蹈症和肌张力障碍。


      1.帕金森病 姿势步态障碍是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之一,主要因患者平衡功能减退而出现姿势步态不稳,容易跌倒,甚至发生骨折,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是重要致残原因之一。轻症患者走路时患侧上肢自动摆臂动作减少,行走时患侧下肢拖曳。病情加重时双上肢伴随动作消失,双足擦地行走,步幅变小、变慢,遇障碍物不敢跨越。由于全身肌张力增高,起步时缓慢,走路时步伐细小,双足擦地而行,两上肢前后摆动的联带动作丧失,躯干前倾,重心前移,故以小步急速前冲而行,如追逐重心且不能立即停步,状似慌张,称“慌张步态”,为帕金森病特有体征。


      2.舞蹈症 舞蹈症时舞蹈样运动一般上肢较重,但如果影响到下肢也可出现步态异常,表现为步态不稳且不规则,步行时肢体有大幅度的、不规则的、不自主运动。下肢突然外甩,上肢扭曲,行路不稳,重时可出现从一侧向另一侧快速、粗大的跳跃动作,称舞蹈样步态。常见病因小舞蹈病、Huntington舞蹈病及药物如神经安定剂(吩噻嗪类、氟哌啶醇)诱发的舞蹈症。


    3.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障碍是一种主动肌与拮抗肌收缩不协调或过度收缩引起的以异常动作和姿势性障碍为特征的锥体外系疾病,由多种原因引起,可累及躯体任何部分,如发生在颈、胸、腰、下肢、手足等。严重的全身性的肌张力障碍可出现姿势及步态的异常。最常见者如扭转痉挛,亦称变形性肌张力障碍。起病时先表现为局限性的肌张力障碍,以后可波及全身。儿童起病者多有阳性家族史,症状多起自一侧或双侧下肢,因下肢的牵拉或僵硬行走不便,逐渐进展至广泛不自主扭动和姿势异常,出现严重的运动障碍,如病足内旋似“马蹄内翻”样,行走时足跟不着地。病程较长时,患者常呈现异常的姿势如腰椎过度前凸、骨盆倾斜、脊柱侧弯等畸形。


      4.其他锥体外系疾病 肝豆状核变性∶早期累及基底神经节可出现舞蹈样步态,疾病进展还可有广泛的神经系统损害,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步态,损伤锥体束尚可出现痉挛步态。


      四、正常颅压脑积水(NPH)


      患者无肢体瘫痪或共济失调,但却不能独自站立或行走———双足似乎粘在地上。如患者能行走,可表现出步态不稳、步距缩短,起脚落脚显得非常犹豫,并且下肢移动方向偏离重心。常见于脑外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后。


      五、癔病性步态


      可表现为各种奇特步态,如蹲行步态,拖拉步态,程度可轻可重,可出现偏瘫、截瘫,动作多夸张,常伴有其他功能性疾患。


      六、衰老


      许多老年人常诉说走路不稳及担心摔倒,但神经系统检查并无异常。其症状是由于各种传人系统的感觉传入减少,以及传入的整合功能受损引起的,前庭功能损害也占很大比例。


      七、其他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脊髓动脉内膜炎、腰椎管狭窄、膝关节病变、肾脏疾病、盆腔疾病等,亦可导致步态异常。事实上步态异常只是上述疾病的一个伴随症状,同时还有相应的症状、体征。


      间歇性跛行表现为开始步行无症状,行至一定距离(约1~5分钟)出现一侧或两侧下肢无力,休息后好转。见于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椎管狭窄等。

  • 诊断

    在步态异常的诊断中,详细的病史和针对性的体格检查是极为关键的环节,相应的辅助检查也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1.病史 对于步态异常的不同病因,可在病史询问中得到线索。应注意步态异常的时间、诱因、患者的年龄,步态异常是持续性还是间歇性,有无并发其他症状如肢体疼痛、感染、炎症、肿瘤、营养缺乏,肌肉注射史,外伤史,家族史,脑血管病史以及梅毒感染史等。按起病的形式,急性疾病的步态异常多见于脑血管病、急性外伤,亚急性起病考虑感染、脱髓鞘的可能性大,而缓慢起病者以变性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慢性中毒、肿瘤等较为多见。所以详尽的病史询问是诊断步态异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体征


      (1)一般检查:主要注意下肢颜色、皮温,有无棘突压痛,有静脉曲张、无关节畸形、关节活动受限等。


      (2)神经系统检查∶对步态异常的患者应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体检,可请患者普通行走,必要时也可闭眼检查。进一步检查时,可令患者突然转弯、停步等。注意观察起步和停止的情况、伸足和落下的姿势、步伐的大小、节律及方向有无偏斜。对于肌容积、肌张力、肌力、共济功能、深感觉均应详细逐项检查。


      3.辅助检查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包括一般常规检查,头部CT、MRI,脊椎CT、MRI,四肢X线摄影及肌电图等,脑脊液检查、代谢相关酶学检查、肌肉组织活检以及基因筛查有助于为一些疑难疾病的诊断。


      (1)醉汉步态以小脑病变多见,临床上多选择脑CT或MRI,如果考虑为脑干受累应选择脑MRI,也可以辅以脑电图。


      (2)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脊髓病变的可能性较大,应选择脊髓MRI、脑脊液检查、肌电图及体感诱发电位等。


      (3)偏瘫步态∶以脑血管病后遗症多见,可选择脑CT或MRI检查。


    (4)截瘫步态根据情况可选择脊髓或脑CT或MRI检查。


    (5)慌张步态∶可选择脑CT或MRI检查。


    (6)跨阈步态可做肌电图检查。


      (7)摇摆步态∶可做肌电图、髓关节X线片。


      (8)舞蹈步态∶可做脑CT或MRI、血沉、血常规、抗链"O"、自身抗体检查。


    (9)脊髓性间歇破行∶应作脊髓CT或MRI、脊髓血管造影、下肢动脉超声。

  • 治疗原则

    步态异常的治疗主要根据病因行相应的治疗,配合适当的康复训练,同时做好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 基本信息

  • 定义

  • 发生机制

  • 分类

  • 常见临床类型

  • 诊断

  • 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