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凌康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症状自查 >  耳聋

耳聋

来源:临床症状鉴别手册/姜玉珍,朱孝民,王秀丽主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7
  • 基本信息
    耳聋是听觉系统中传音、感音及其听觉传导通路中听神经和各级中枢发生病变。按WHO1997年耳聋分级标准,以500Hz、1000Hz、2000Hz和4000Hz的平均听阈为分级标准,听阈在26~40dB(听力级)者为轻度聋,41~55dB者为中度聋,56~70dB者为中重度聋,71~90dB者为重度聋,91dB以上者为极重度聋。近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用于儿童的分级方法,被许多听力专业机构采用。它根据
    英文名称
    deafness
    常见症状
    听力障碍、听力减退、听力下降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内科
    检查项目
    电子耳镜、耳内镜检查,听力学检查,影像学检查
    主要病因
    先天畸形、耵聍栓塞、中耳炎、药物中毒、肿瘤
  • 定义

    耳聋是听觉系统中传音、感音及其听觉传导通路中听神经和各级中枢发生病变。按WHO1997年耳聋分级标准,以500Hz、1000Hz、2000Hz和4000Hz的平均听阈为分级标准,听阈在26~40dB(听力级)者为轻度聋,41~55dB者为中度聋,56~70dB者为中重度聋,71~90dB者为重度聋,91dB以上者为极重度聋。近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用于儿童的分级方法,被许多听力专业机构采用。它根据500Hz、1000Hz、2000Hz和4000Hz的平均听阈,将耳聋分成4个等级∶26~40dB为轻度聋,41~60dB为中度聋,61~80dB为重度聋,大于80dB为极重度聋。

  • 发生机制

    发生于外耳道、中耳的传导声音部分的耳聋是传导性聋。发生于内耳、听神经和听觉中枢的感音和神经部分的耳聋是感音神经性聋。在传导部分和感觉神经部分都有异常的耳聋是混合性聋。


      (1)传导性聋∶由外耳或中耳传音结构病变所致,如先天外耳或中耳畸形、耵聍栓塞、中耳炎、鼓膜及听骨链外伤、耳硬化症、中耳肿瘤等。


      (2)感音神经性聋∶内耳疾患所致者为感音性聋或耳蜗聋,如先天内耳畸形。迷路炎、梅尼埃病、突发性耳聋、药物中毒性耳聋、噪声聋、老年聋等。听神经中枢通路病变所致者称神经性聋或蜗后聋,如听神经瘤以及其他高超脑干或听觉中枢病变、多发硬化症等。全身疾患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糖尿病、尿毒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亦可致感音神经聋。


      (3)混合性聋∶指前两种致聋因素同时存在所致的耳聋。

  • 分类

    根据耳聋发生时间,可分为先天性耳聋和后天性耳聋两种。


      根据耳聋发病机制,可分为传导性聋、感音神经性聋和混合性聋3大类。


      根据是否存在器质性病变,分为器质性聋和功能性聋,器质性聋见于有明确的器质性病变,如创伤、肿瘤和中耳炎等;功能性聋属于非器质性疾患,包括癔病性聋及伪聋。

  • 常见临床类型

    一、传导性聋


      (1)先天性∶常见的有先天性畸形,包括外耳、中耳的畸形,例如先天性外耳道闭锁或鼓膜、听骨、蜗窗、前庭窗发育不全等。


      (2)后天性∶外耳道发生阻塞,如耵聍栓塞、骨疣、异物、肿瘤、炎症等。中耳化脓或非化脓性炎症使中耳传音机构障碍,或耳部外伤使听骨链受损,中耳良性、恶性肿瘤或耳硬化症等。


      二、感音神经性聋


      1.先天性 常由于内耳听神经发育不全、妊娠期受病毒感染或服用耳毒性药物引起,分娩时受伤亦可引起。


      2.后天性 有下列几种原因。


      (1)传染病源性聋:各种急性传染病、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化脓性脑膜炎、麻疹、猩红热、流行性感冒、耳带状疱疹、伤寒等均可损伤内耳而引起轻重不同的感音神经性聋。


      (2)药物中毒性聋∶多见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多黏菌素、双氢链霉素、新霉素等,其他药物如奎宁、水杨酸、顺氯氨铂等都可导致感音神经性聋,耳药物中毒与机体的易感性密切相关。药物中毒性聋为双侧性,多伴有耳鸣,前庭功能也可损害。中耳长期滴用此类药物亦可通过蜗窗膜渗入内耳,应予注意。


      (3)老年性聋∶多因老年血管硬化、骨质增生,使螺旋器毛细胞和螺旋神经节供血不足,发生退行性病变,或中枢神经系统衰退,导致听力减退。


      (4)外伤性聋∶颅脑外伤及颞骨骨折损伤内耳结构,导致内耳出血,或因强烈震荡引起内耳损伤,均可导致感音神经性聋,有时伴耳鸣、眩晕。轻者可以恢复。耳部手术误伤内耳结构也可导致耳聋。


      (5)突发性聋∶是一种突然发生而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聋。目前多认为急性血管阻塞和病毒感染是引起本病的常见原因。病变可累及螺旋器,甚至可致前庭膜、蜗窗膜破裂。耳聋可在瞬间显现,也可在数小时、数天内迅速达到高峰,多为单侧,亦有双耳患病,伴耳鸣,有的可伴眩晕。早期治疗可获得较好效果。


      (6)爆震性聋∶是由于突然发生的强大压力波和强脉冲噪声引起的听器急性损伤。鼓膜和耳蜗是听器最易受损伤的部位。当人员暴露于90dB(A)以上噪声,即可发生耳蜗损伤,若强度超过120dB以上,则可引起永久性聋。鼓膜损伤与压力波强度有关,表现为鼓膜充血或鼓膜穿孔。耳聋的程度与噪声强度、暴露次数以及压力波的峰值、脉宽、频谱、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耳聋性质多为感音神经性聋或混合性聋。


      (7)噪声性聋∶是由于长期遭受85dB(A)以上噪声刺激所引起的一种缓慢进行的感音神经性聋。主要表现为耳鸣、耳聋,纯音测听表现为4000Hz谷形切迹或高频衰减型。亦可出现头痛、失眠、易烦躁和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其耳聋程度主要与噪声强度、暴露时间有关,其次与噪声频谱、个体差异亦有一定关系,有人发现2000~4000Hz的噪声最易导致耳蜗损害。

  • 诊断

    以耳聋为主要症状的首诊患者,通过询问病史,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器质性耳聋还是功能性。如果考虑患者是功能性耳聋,则应该检查声阻抗和听性脑干诱发电位,以排除器质性病变。如果患者系器质性耳聋,音叉检查、声阻抗和电测听检查可以明确患者是传导性聋、感音神经性聋还是混合性聋。


      (1)耳部检查局部视诊,电子耳镜,耳内镜等检查。


      (2)听力学检查音叉试验,声阻抗,电测听,听性脑干诱发电位等检查。


    (3)影像学检查∶颞骨CT,中耳CT,中耳MRI,桥小脑角MRI等检查。


    (4)明确耳聋性质,对症、对因治疗。

  • 基本信息

  • 定义

  • 发生机制

  • 分类

  • 常见临床类型

  •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