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凌康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症状自查 >  脊柱后凸

脊柱后凸

来源:临床症状鉴别手册/姜玉珍,朱孝民,王秀丽主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7
  • 基本信息
    在矢状面上,正常脊柱存在有三个生理弯曲∶20°~40°的颈椎前凸,20°~40°的胸椎后凸及00°-50°的腰椎前凸。如颈、腰段向后凸出,则视为异常,胸、骶段后凸过度亦视为异常,如脊住胸段后凸超过50°即认为存在异常。故目前通用的对脊柱后凸的定义为∶脊柱在矢状面上发生了超过后凸正常范围的脊柱畸形。
    英文名称
    kyphosis
    常见症状
    颈、腰段向后凸出,后凸超过50°
    发病部位
    脊柱
    就诊科室
    骨科
    检查项目
    X线检查、化学室检查
    主要病因
    先天性、发育性、结核性、炎症性、外伤性、退行性
  • 定义

    在矢状面上,正常脊柱存在有三个生理弯曲∶20°~40°的颈椎前凸,20°~40°的胸椎后凸及00°-50°的腰椎前凸。如颈、腰段向后凸出,则视为异常,胸、骶段后凸过度亦视为异常,如脊住胸段后凸超过50°即认为存在异常。故目前通用的对脊柱后凸的定义为∶脊柱在矢状面上发生了超过后凸正常范围的脊柱畸形。

  • 发生机制

    1.先天性脊柱后凸 此类畸形源于胚胎期椎体生成过程发生异常,对于脊柱后凸而言,后凸的发生主要由脊柱前后柱生长不平衡所致,脊柱部分或全部分节障碍或形成障碍或二者并存均可导致畸形的发生。


      2.发育性脊柱后凸(原发性脊柱后凸) 以休门病(Scheuermann病)为代表。与先天性脊柱后凸不同,此类畸形一般在出生时椎体发育正常,畸形多发生在青少年时期,因此归类于发育性。Scheuermann病的病因还不是很清楚。但已观察到此病通过常染色体遗传,且组织学研究表明,椎体终板内软骨骨化障碍同时伴有其纵向生长的改变而导致Scheuermann病的发生。故Scheuermann病可认为是由于“生长缺失”,而非“生长过程的破坏”。


      3.继发性 脊柱后凸是因其他疾病所致,包括感染性、创伤性、医源性、炎症性、退行性,伴随于其他综合征。


  • 常见临床类型

    1.先天性脊柱后凸


    此类畸形源于胚胎期椎体生成过程发生异常。脊柱部分或全部分节不良或形成障碍均可导致畸形的发生。此类后凸畸形通常伴有侧凸畸形。


      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常合并其他方面畸形,如神经缺陷、心脏畸形、泌尿生殖系统畸形、Klippel-Feil综合征等,故在此类患者检查时应注意全面系统的评估。


      临床特点:①发病年龄小②后凸进展较快③影像学检查可见明显椎体形成障碍和/或分节不全畸形存在,这种畸形,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侧弯畸形而表现为侧后凸畸形④严重者(尤其I型)可导致脊髓损伤而致截瘫发生。


      2.发育性脊柱后凸(原发性脊柱后凸)


    发育性脊柱后凸畸形亦称为原发性脊柱后凸,以Scheuermann病(休门病)为代表。Scheuermann病又称为休门后凸畸形、脊椎骨软骨炎、脊柱软骨病等。此类后凸畸形,一般在出生时椎体发育正常,畸形多发生在青少年期。多见于12~14岁的青少年,但其真正发病时间可能比此更早(常在10~12岁出现)。男女性别比例为1∶1.5,发生率占总人口的0.4%~8.3%。


      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未经治疗的Scheuermann病在整个青春发育期持续加重。在青少年时期,背痛和疲劳是青春期常见的主诉,骨骼成熟后通常消失。脊柱后凸加重的危险因素包括继续生长发育的时间和楔形变椎体的数目。由于胸椎间盘突出、硬膜外囊肿或单纯的严重脊柱后凸畸形都可以造成脊髓压迫,所以青少年神经损伤偶有报告。


      成人未经治疗的Scheuermann病的自然病程还不完全明了。Travaglini和Conte发现其患者中80%的脊柱后凸在成年后继续加重,但严重畸形的较少。到中年,退变性椎弓崩裂常见,放射线检查结果并不能总与是否存在背痛相关。如果脊柱后凸小于60°,成年时通常不会出现这些变化。


      在脊柱后凸低于100°的患者中,肺功能正常或甚至高于正常。而Murray等的结论是Scheuermann病脊柱后凸患者可能有一些未明显影响生活的功能受限。未行手术治疗的脊柱后凸患者多能很好地适应他们的状况。


      诊断标准∶①胸椎后凸超过45°;②后凸顶端至少3个相邻椎体的楔形变超过5°;③椎体终板不规则;④出现Schmorl结节。有学者认为符合前两项即可做出临床诊断。


      临床特点∶①患者胸段或胸腰段“圆背”后凸畸形,为绝大多数患者就诊原因,少见于腰椎;②少数患者因腰背痛症状就诊,多见于发生于胸腰段脊柱后凸患者;③一般无神经症状,很少累及肺功能。


      3.结核性后凸畸形


    这可能是脊柱后凸畸形最为常见的原因。而结核是引起脊柱感染的主要原因。结核性脊柱后凸畸形,并非感染仅累及脊柱前部结构,亦可前后方结构均累及,只是多数前方结构破坏重于后方结构。


      结核的病理特点是抗酸染色阳性,有或无脓的干酪性肉芽肿。结核结节由单核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中心干酪化并有郎罕巨细胞形成小的结节,此结节是显微镜下的典型表现。


      脓肿沿着阻力较小的路径扩散,可为椎旁脓肿,亦可形成远处流注脓肿,其内可有死骨碎片。皮肤窦道形成后引流通畅,病灶可以自行愈合。骨对于感染的反应各不相同,有的极强,有的无反应。脓肿可沿前纵韧带和后纵韧带之下漫延。硬膜外感染更易引起永久性神经损伤。


      慢性进展的全身症状是发病的早期阶段的主要表现,包括乏力、周身不适、夜汗、发热和体重下降。晚期则有疼痛伴骨质塌陷和瘫痪。颈椎受累时,由于颈前脓肿压迫导致喉返神经麻痹,可以引起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和喘鸣(被称为Milar哮喘)。这些症状可由于颈前部脓肿形成所致。颈部疾患如果侵蚀大血管可发生突发性死亡。神经体征通常发生于晚期,并可以时轻时重。


      实验室检查为慢性病表现,如贫血、低蛋白血症和轻度血沉增高。皮肤试验可能有用,但无诊断意义。


      早期X线片可见1个或多个椎间隙轻度变窄和局限性骨质疏松。晚期可见椎体塌陷,Seddon因其形似手风琴而称之为“手风琴样塌陷”。又线检查发现软组织肿胀,及其晚期的钙化是有诊新意义的。使用或不使用道影剂的CT扫描可更好地显示病变的病理过程和神经受压程度。MRI可以进一步地显示其病理改变过程。Gupta等报道脓肿形成和碎骨块出现可能是MRI的唯一发现,但有助于脊柱结核与肿瘤的鉴别。然而,这些检查没有一个能确诊结核。确诊有赖于培养出结核菌和对病变组织的活检。在CT和X线透视下行经皮穿刺活检是最恰当的方法。


      临床特点∶①慢性起病,结核中毒症状;②实验室检查示血沉增快,以及贫血、低蛋白血症等慢性病表现;③影像学检查示常见椎间隙狭窄。


      4.炎症性脊柱后凸畸形 


    以强直性脊柱炎为代表。其主要表现为肌腱或韧带与骨连接处的炎症。由于疾病的自然过程的慢性特征,发病多较缓慢,早期可有厌食、低热、乏力、消瘦和贫血等症状,但除儿童外一般多不严重,个别病例起病证状酷似结核病,但经抗结核治疗无效,而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多可明显缓解症状。另外本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典型临床表现∶随着病情进展,脊柱可发生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强直,称为“上行型”或“下行型”。“下行型”患者的疾病于颈椎,逐渐向下至胸腰椎,骶骼关节及髋关节亦可累及,周围关节多不受累,可以有神经根性疼痛,此型较少见。“上行型”最多见,症状从骶骼关节和腰部开始,腰椎前凸曲线消失,进而胸椎后凸增加而呈驼背畸形,若颈椎受累,颈椎活动可受限,此时患者体态变为向前俯、胸廓变平、呼吸靠膈肌运动,最后脊柱各方向活动完全受限,患者行走时只能看见前面有限的一段距离。此阶段疼痛、晨僵均不明显,只会在某些仍存在活动性炎症病变的部分出现疼痛症状。但此于整个脊柱发生强直,患者改变姿势时自我平衡十分困难而容易发生外伤,且外伤很可能成为此阶段疼痛加重的原因。但总体而言完全强直的病例较少,80%左右患者可以胜任一般工作和生活自理,病变只限于部分脊柱,甚至终生限于骶骼关节。


      临床特点∶①晨僵、骶骼关节、腰骶部、髋关节疼痛常为早期主要临床表现,晨僵常为首发症状②矢状面失平衡,导致水平视角减小,为晚期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③HLA-B27筛选试验阳性;④常有家族聚集性表现。


      5.外伤性脊柱后凸畸形(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


    多种脊柱损伤均可导致脊柱后凸畸形∶椎体骨折、骨折脱位、医源性(如椎板切除术)等均有可能导致脊柱后凸畸形,此类患者多有明显外伤或手术史。其中以脊柱骨折最常见,而脊柱骨折最常见的部位在胸腰段(T11-L2),这主要取决于胸腰段脊柱的解剖部位和生物力学特点。当脊柱受到过屈或垂直压缩暴力时,很容易造成该节段椎体的压缩或爆裂骨折,由于后方韧带复合结构相对完整,故伤后常出现以骨折椎体为中心的局部后凸畸形。


      Krompinger等报道了胸腰椎骨折中36%的患者后凸畸形增加10°以上,最初后凸角度<10°的患者,随访时无1例>10°。此结果提示对急性胸腰不稳定骨折后凸角>10°的患者进行纠正,能预防骨折后晚期脊柱后凸畸形。


      外伤性脊柱后凸畸形所致的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主要因畸形结构压迫并影响胸腹腔脏器功能及畸形局部结构不稳定以及可能发生的椎管狭窄、脊髓和/或神经根等受压损害等引起。


    6.退行性脊柱后凸畸形


    此类后凸畸形主要发生于存在生理前凸的脊柱节段,即颈椎及腰椎。多因椎间盘退变,椎间隙高度减小、变窄。通常当退变发生于多个节段时,前凸首先会变小,进而逐步发展为后凸畸形。若出现不对称性的椎间盘高度变窄,则还会合并侧凸畸形。


      由于此型患者多为老年患者,脊柱退变较重,常合并椎管狭窄、间盘突出、退变性滑脱性疾病,故常同时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表现。


  • 诊断要点

    脊柱后凸畸形患者评估的基本原则与脊柱侧凸患者类似。在这里主要强调脊柱后凸患者评估需格外注意之处。


    1.体格检查


    体检中胸椎畸形较易发现,胸腰段脊柱后凸多不明显,需特别注意,而前屈弯腰试验多可发现胸腰段脊柱后凸。此椎旁肌压痛和胭绳肌腱紧张是Scheuerman病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


      2.影像学检查


      (1)与侧凸患者一样均应拍摄全长站立位脊柱X线侧位片,拍摄时患者应双臂向前平伸,挺胸抬头。过伸位X线片拍摄时,可在其脊柱后凸的顶点部位放置一可透X线小枕作为支撑,以推测畸形的柔软性。在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侧凸及后凸Cobb角度,后凸脊柱的半径。了解椎体的楔变情况、是否存在分节不全或开成障碍等情况,以及不规则的椎体终板和Schmorl结节。还应了解骨骼成熟度及剩余发育时间。并可拍摄站立位X线正位相,以明确是否同时存在额状面的畸形(侧凸畸形)。询问有无家族史,有无外伤、感染、肿瘤及代谢病史,有无晨起后腰背部僵硬感、呼吸困难感及髋部疼痛,发现后凸畸形的时间、程度和发展情况。


      (2)检查脊柱后凸畸形的程度、脊柱活动受限情况及心肺功能。双侧髋关节有无压痛及活动受限。


      (3)化验室检查主要包括∶红细胞沉降率、抗链球菌溶血素O、类风湿因子、血清HLA-B27检查。


      (4)X线检查还应包括骨盆平片,以进一步明确骶骼关节及髋关节是否存在病变,有助于做出诊断,并明确分类。

  • 治疗原则

    脊柱后凸治疗的目的与侧凸类似,亦在于∶矫正畸形、稳定脊柱、恢复平衡及防止畸形进展而引起的各种并发症。脊柱后凸畸形的治疗亦包括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两种方式。


      一、非手术治疗


      主要包括对原发病的治疗、观察随访及支具治疗。


      对脊柱结核等原因所致的脊柱后凸,治疗原发病的同时,早期还应平卧硬板床,局部症状减轻后开始腰背肌功能锻炼,再根据椎体破坏和骨愈合的程度,决定手术或3个月后下床活动等。


      对急性脊柱损伤所致的椎体压缩或楔变引起的脊柱后凸,在无严重复合伤情况下,可给予适当的脊椎牵引,同时以骨折部分为中心加垫软枕,使脊柱过伸,在前纵韧带和椎间盘的牵引力作用下,使压缩或楔变椎体逐渐复位,纠正局部畸形。


      对允许下床活动的脊柱结核或外伤患者,应及时佩戴胸腰背支具,以限制脊柱的屈曲、伸展和旋转活动,利于局部的骨愈合。支具佩戴时间至少在6个月以上,并每隔3个月复查一次脊柱X线片,明确畸形进展及病情变化,以便决定继续佩戴支具亦或是行手术治疗。但总体而言,支具治疗对于预防和治疗结构性脊柱后凸畸形的进展方面作用有限。如对Scheuerman病引起的后凸畸形,若在椎体骨化中心完全骨化之前,后伸支具可缓解其疼痛,偶尔可以恢复椎体前缘的高度,有一定预防进展的治疗作用。但对于其他类型的脊柱后凸而言,支具治疗除在病变活动期通过一定程度稳定脊柱而缓解疼痛外,无明显预防及矫正畸形作用。


    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适用于那些保守治疗无效、畸形继续进展、严重影响脊柱及躯干平衡、并发脏器功能障碍、神经损害或存在有明显外观畸形的患者。手术治疗包括器械固定和融合。根据脊柱后凸畸形的类型和程度,手术操作可经后方入路,前方入路或联合入路实施。对脊柱进行有效的植骨融合有助于矫正畸形和控制畸形的发展。脊柱后凸畸形手术策略的制定,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①脊柱后凸所属分类②脊柱后凸角度及半径③脊柱平衡情况④脊柱柔韧性⑤患者骨骼发育程度。


      通常脊柱后凸患者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考虑手术治疗①畸形进展较快,经非手术治疗3-6个月无效率;②胸椎后凸Cobb角>75°,胸腰段脊柱后凸超过60°~70°,且继续进展;③胸腰段后凸Cobb角>30°或腰椎前凸角小于10°的外伤性后凸畸形④因结核导致明显椎旁脓肿、骨破坏严重、并有明确死骨形成,脊柱畸形导致脊髓受压出现神经系统损害表现⑤出现因畸形导致的严重神经系统症状或严重影响胸腹腔脏器功能者。


      总之脊柱后凸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①通过椎管减压,改善和恢复神经系统功能②尽可能对畸形进行矫正最大限度的恢复脊柱的生理曲度,改善躯干外观,提高生活质量③通过局部固定融合,控制畸形进展;④改善心、肺及消化系统功能;⑤针对脊柱结核患者,应在椎体病灶清除基础之上,达到椎管减压、畸形矫正和植骨融合固定稳定的目的。


      对于不同类型的脊柱后凸畸形,根据其分类、畸形部位、畸形特点、进展情况等因素决定手术方案,以下是临床常用手术方案。


      1.单纯后路矫形、植骨整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 经后路,通过椎弓根螺钉系统完成矫形,主要适用于后凸角度较小,脊柱柔韧性良好,椎体无明显严重畸形及破坏者。


      2.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主要适用于结核性脊柱后凸畸形。通过前路手术进行病灶彻底清除,并可于直视下进行植骨融合,具有良好的支撑功能,利于椎体高度恢复,及后凸畸形的矫正。


    3.截骨矫形术


      (1)SPOSmith-Peterson截骨术主要是脊柱后部成分V型截骨→后伸→合拢截骨处→内固定。术中注意V型椎板内板需修薄,预防合拢时内板压迫脊髓。缺点∶术者并发症较多,有前纵韧带钙化者不能用此法老年人有动脉硬化者谨防撕裂腹腔动脉。主要适用于后凸形态较圆滑,椎间盘未钙化,脊柱柔韧性较差的后凸畸形。


      (2)PSO经椎弓根截骨术经脊柱后方结构、椎弓根至椎体进行“V”形截骨术,铰链位于椎体前缘,截骨后闭合,以实现脊柱前、中、后三柱的骨性接触。适用于脊柱柔韧性差,椎间盘钙化,椎间隙不能张开、小关节骨化严重无活动度(如强直性脊柱炎晚期患者)的脊柱后凸畸形。


    (3)VCR全脊椎截骨术完全截除一个或多个脊椎节段(包括椎体后方结构、椎弓根、整个椎体及相邻椎间盘)。通常需前后柱同时重建。适用于脊柱僵硬、角状后凸、伴侧凸畸形等严重的脊柱后凸畸形。


      术前截骨策略的制定需综合考虑畸形的分类、发生的部位、柔韧性、脊柱平衡情况、患者身体耐受能力等因素。

  • 基本信息

  • 定义

  • 发生机制

  • 常见临床类型

  • 诊断要点

  • 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