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凌康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症状自查 >  水疱/脓疱

水疱/脓疱

来源:临床症状鉴别手册/姜玉珍,朱孝民,王秀丽主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7
  • 基本信息
    水疱为限局性空腔含液体的高起损害,孤立或群集性分布。水疱直径一般小于0.5cm,超过0.5cm者为大疱,若内含脓液称脓疱。疱内可含血液(红色)、血清(淡黄色)、淋巴液(澄清透明)或脓液(黄色或黄绿色),形状可呈圆形、球形、半圆形、圆锥形、不规则形或中央有脐窝,疱周可有或无红晕。疱壁可以紧张或松弛。
    英文名称
    常见症状
    限局性空腔含液体高起皮面的皮肤损害,孤立或群集性分布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皮肤科
    检查项目
    组织病理、免疫病理、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等检查
    主要病因
    免疫性因素、感染性因素、变态反应性因素、物理化学性因素
  • 定义

    水疱为限局性空腔含液体的高起损害,孤立或群集性分布。水疱直径一般小于0.5cm,超过0.5cm者为大疱,若内含脓液称脓疱。疱内可含血液(红色)、血清(淡黄色)、淋巴液(澄清透明)或脓液(黄色或黄绿色),形状可呈圆形、球形、半圆形、圆锥形、不规则形或中央有脐窝,疱周可有或无红晕。疱壁可以紧张或松弛。


      根据水疱、大疱或脓疱发生部位分为角层下疱∶如白痱、角层下脓疱性皮病;表皮内疱∶如天疱疮、疱疹样天疱疮、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脓疱疮;表皮下疱∶如类天疱疮、疱疹样皮炎、线状IgA大疱性皮病、获得性大疱表皮松解症、妊娠疱疹脓疱如发生于真皮内的深脓疱疮。


  • 发生机制

    水疱、大疱性皮肤病的发病机制多种多样,多数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归纳起来可能因素有∶免疫性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因素∶包括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病毒感染;变态反应性因素∶接触致敏物质、药物因素等;物理化学性因素∶电热源、化学物质引起的烧伤,寒冷因素引起的冻疮,日晒因素等家族遗传性及先天性因素其他血管炎及无菌性脓疱病等。

  • 常见临床类型

    一、免疫性皮肤病


      1.天疱疮 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组慢性、复发性、严重的表皮内棘刺松解性大疱性皮肤病。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寻常型天疱疮、增值型天疱疮、落叶型天疱疮、红斑型天疱疮等。寻常型占所有类型天疱疮的70%,中年人发病较多,常有口腔黏膜损害,在易擦伤部位可出现黄豆至核桃大小水疱,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疱壁多松弛,尼氏征阳性。疱壁薄极易破裂形成烂面,形成黄褐色痂,水疱可发生于全身,本病很少自愈。以上几型天疱疮病理下可见表皮内水疱及棘刺松解细胞,真皮内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可见表皮细胞间有IgG和补体C3沉积。血液检查可见血清中有天疱疮抗体。


      2.类天疱疮 主要临床表现为表皮下疱,常见疾病为大疱性类天疱疮∶好发于老年人,以紧张性大疱为特征,疱壁厚不易破,尼氏征阴性,多无黏膜损害。病理见表皮下水疱,无棘刺松解细胞。真皮内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病理下基底膜带有IgG和补体C3沉积。


      3.妊娠疱疹 发生在妊娠或产褥期,以水疱为主的剧烈瘙痒性大疱性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分娩后期可自行缓解,再次妊娠可复发。少数伴滋养层肿瘤如葡萄胎、绒毛膜癌。


      4.疱疹样皮炎 是一种慢性复发性丘疹水疱性皮肤病,皮疹对称性多形化,以厚壁、尼氏征阴性的水疱多见,剧烈瘙痒。


      5.线状lgA大疱性皮病 发生于成人或儿童的慢性获得性表皮下水疱病,以IgA基底膜带抗体为特征,有自行缓解倾向。皮损为水肿型红斑、丘疹,呈环形或多环形,周围绕以水疱,像“珍珠链”。黏膜受累常见。


      6.获得性大疱表皮松解症 是一种自身免疫性慢性大疱性皮病,血循环中有抗Ⅶ型胶原的IgG抗体。


      7.暂时性和持久性棘层松解性皮病 多见于中老年人,特别是皮肤白皙者,好发于锁骨附近。为棕红色、皮色,直径1~3mm水肿性丘疹或疱疹,有时中心有角栓。病理表现为表皮内不同水平发生局灶性棘刺松解,可见棘刺松解细胞及角化不良细胞。


      二、无菌性脓疱性皮肤病


      1.脓疱型银屑病 大多急性发病,常伴高热、关节痛和肿胀,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在银屑病基本损害上出现密集的针头至粟粒大小的浅在性无菌性小脓疱,表面覆盖鳞屑。多发生于四肢屈侧及皱褶部位,可相互融合呈片状脓湖。数日后脓疱干燥形成痂皮,周围又有新疱。血液、脓液培养一般阴性。


      2.连续性肢端皮炎 初发于指趾远端,多有局部轻度外伤史或趾尖感染史。远端指骨(趾骨)处皮肤变红、脱屑、出现脓疱,边界不规则,触痛、自发痛明显,边缘见新发脓疱。伴有甲营养不良、皮下组织萎缩、指趾变尖细等改变。


      3.掌跖脓疱病 好发于50~60岁,最常见部位在掌跖,受累区为灰红色,常有脱屑,鳞屑去除后留下光滑暗红色表面,其中出现多数小脓疱,反复发作,缓解期长短不一。病理表现为表皮下的单房脓疱。


      4.角层下脓疱性皮病 好发于40~50岁之间的中年女性,主要侵犯腋下、腹股沟、乳房下、躯干和四肢近侧屈面,不侵犯颜面。在正常皮肤或轻度红斑基础上出现豌豆大小脓疱,脓疱常呈卵圆形、疱壁松弛,脓疱吸收或破裂留下浅表薄痂、叶状鳞屑。病理表现为位于表皮角层下的脓疱、水疱。


      5.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 好发于成人,20~30岁间,皮损为瘙痒性的旋涡状或匐行性斑块,点缀有毛囊性丘疹和脓疱。皮损向四周扩散而中心消退。主要局限于面部、躯干、上肢伸侧。


      6.婴儿肢端脓疱病 大多数患儿在出生1年出现皮疹,每批损害持续约7~14天,皮损为直径1~4mm水疱、脓疱,主要发生在跖、足侧、掌等处。开始为细小红色丘疹,24小时内由水疱发展成小脓疱。愈合后留有炎症后色素沉着。可痒剧烈。病理表现为角层下或表皮内脓疱。


      三、病毒感染性皮肤病


    1.水痘-带状疱疹病毒(HZV)


      (1)水痘∶潜伏期14~17天,起病急,可有发热、倦怠等全身症状,皮疹呈向心性分布,躯干受累多,起初为针尖大小红色斑疹,迅速变为丘疹、水疱、脓疱,中央有凹脐,周围绕以红晕,发病2~4天内皮损陆续分批发生,可同时见到丘疹、水疱、结痂等不同时期皮损,病程约2周。


      (2)带状疱疹一般先有轻度发热、疲倦、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1~3天后,在某一神经分布区域发生不规则红斑、群集性粟粒至绿豆大小丘疱疹、水疱,呈线状分布,一般不超过身体正中线,神经痛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2.人类单纯疱疹病毒(HSV)


      (1)单纯疱疹以复发性口唇疱疹、颜面疱疹最常见,通常由HSV-I引起,初起局部可有灼热、瘙痒及潮红,之后出现密集成群或数群针头大小水疱,破溃后糜烂、渗液,逐渐干燥结痂。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部位,一般无全身症状,病程约7~10天。


      (2)生殖器疱疹通常由HSV-Ⅱ引起,属于STD,男性初起局部表现为红肿,继而出现小水疱并转变成溃疡。好发于龟头、包皮,自觉肿胀、疼痛,不治疗持续2~3周。女性感染后症状基本与男性相同,可伴有阴道分泌物增多。


      (3)疱疹性瘰疽∶属于接种性单纯疱疹,表现为指尖部位深在性水疱,呈蜂窝状外观或融合成大疱。


      (4)Kaposi水痘样疹:严重的广泛性皮肤损害病例感染病毒后出现,HSV-I感染最常见,通常命名为疱疹性湿疹。潜伏期5~19天,可出现高热、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皮损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大量群集性水疱,迅速变为脓疱,部分疱有凹脐,基底明显红肿。一般发生于原有皮损部位,少数可发生于正常皮肤甚至全身泛发。


      3.痘病毒


      (1)天花:由天花病毒感染引起,现已基本消失。


      (2)牛痘:由牛痘病毒感染引起,潜伏期2~14天,在被感染部位初起丘疹,很快转为水疱、脓疱,中有凹脐,周围绕以红晕。2周内表现为溃疡,然后结硬质黑痂,3~4周痊愈。多发生于身体暴露部位,可有发热、肌痛、不适等症状,局部淋巴结炎等,偶见脑膜炎、结膜炎。


      (3)羊痘:由羊痘病毒感染引起,潜伏期5-6天,起初皮损为红色或紫红色小丘疹,后扩大呈扁平出血性脓疱或水疱,中央有凹脐并结痂,痂皮黑色,痂周有特征性灰白色或紫色晕,在绕以红晕。发生于手指等易接触部位。


      4.手足口病


    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6引起,多发于学龄前儿童。潜伏期4~7天,全身症状轻微,发疹前可有低热、食欲不振等症状,在口腔硬腭、颊部、齿龈及舌出现疼痛性小水疱,很快破溃形成溃疡,手、足可发生米粒至豌豆大小丘疹及水疱,半球状或椭圆形,呈珍珠白色,主要发生于指趾的背面或侧缘,且与皮纹走行一致。病程1周,很少复发。


      5.传染性水疱病


    与科萨奇病毒B6型有关,初起有发热,热程1~7天,常伴全身乏力、四肢酸痛等症状。起病1天内于口腔、手足等部位发生大小不等水疱,周围绕以红晕,部分可见于皮肤黏膜处,此处易形成浅表溃疡,病程2周左右。


      四、球菌感染性皮肤病


      1.脓疱疮 致病菌绝大多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白色葡萄球菌。初起为散在水疱,1~2天后疱液由澄清转为浑浊,疱壁薄而松弛,干燥后结成蜜黄色厚痂。好发于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


      2.臁疮 又称深脓疱疮,病原菌多为B型融血性链球菌,少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初起为高粱米到豌豆大小水疱或脓疱,基底有炎症浸润,炎症不断扩大及向深部发展,中心坏死,形成黑褐色污秽痂皮。


      3.蜂窝织炎 为广泛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弥漫性化脓性炎症。病原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初起局部呈弥漫性浸润性红肿,境界不清,并有显著凹陷性水肿,严重者其上可发生水疱、血疱,局部疼痛显著,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蜂窝织炎得不到有效治疗可产生筋膜炎、肌炎、皮下脓肿、败血症等,甚至导致死亡。


      4.丹毒 病原菌为A组或B组溶血性链球菌,多由皮肤或黏膜破坏而侵入,多发小腿及面部丹毒,发病急剧,常有恶寒、发热等前驱症状,继而在患部出现境界清楚的水肿型红斑,表面紧张灼热,皮损处可出现水疱及脓疱,血白细胞计数常增高。


      5.下疳样脓皮病 一般发生于成人,常好发于面部,亦可发生于生殖器部位,起初为丘疹、脓疱,后逐渐增大,破溃后形成浅表性梅毒下疳样溃疡。


      五、真菌性皮肤病


      1.脓癣 头癣常可并发患处毛囊化脓,是机体对真菌过敏的表现,可表现为一片脓肿和痈状突起,顶端可有脓点。


      2.水疱型手足癣 呈群集或散发小水疱,有时可融合呈大水疱,继发细菌感染为脓疱,伴瘙痒。疱位置较深,疱壁较厚,不易穿破,周围无红晕,数天后可吸收脱皮。


      3.马拉色菌毛囊炎 病原体为糠秕马拉色菌引起,多见于中青年,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呈弥漫、散在性的圆顶状毛囊性红色小丘疹,伴有毛囊性小脓疱,可挤出粉状物,周围有红晕。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及抗生素的人易发本病。


      4.念珠菌病 为念珠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病,可有原发或由其他病灶蔓延。好发于腋下、腹股沟、乳房下等处。典型红斑基础上糜烂渗出,边缘呈扇形,其周围有卫星状水疱、脓疱或大疱。疱破后呈现边缘不整糜烂面。主要表现为疱类疾病的有∶擦烂性念珠菌病、尿布皮炎。


      六、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1.接触性皮炎 是皮肤或黏膜单次、多次接触外源性物质后在接触部位甚至以外的部位发生炎症反应。重症红斑肿胀明显,在此基础上有多数丘疹、水疱,炎症剧烈时可有大疱。


      2.口周皮炎 是发生在上唇、颏、鼻唇沟、鼻等处的炎症性皮肤病,皮损为分散的1~2mm大小的丘疹、丘疱疹,基底发红或融合成片。


      3.急性湿疹 皮损为多数密集的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基底潮红。搔抓后可形成糜烂面,渗出较重。合并感染可形成脓疱,脓液渗出或结黄绿色或污褐色痂。


      4.汗疱症 又称出汗不良性湿疹,为一种手掌、足跖部的水疱性疾病。夏季加重,表现为表皮深处的小水疱,米粒大小呈半球形略高于皮肤,无炎症反应。水疱干涸后脱皮,露出红色新生上皮。


      5.药疹 是药物通过注射、内服、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反应。常见发生水疱、大疱类皮损的药疹包括以下几种。


      (1)固定性药疹: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尤以皮肤黏膜交界处,指趾间皮肤、手背、足背多见。特点为局限性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红斑,鲜红色或紫红色,皮炎炎症剧烈的可发生水疱、糜烂,愈后留有色素沉着。


      (2)大疱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为重症药疹的一种,特点为发病急,初起于面、颈、胸部,深红色、暗红色及略带铁灰色斑,很快融合呈片,发展至全身。斑上发生大小不等的松弛性水疱及表皮松解,尼氏征阳性。


      (3)多形红斑型药疹:特点为豌豆大至蚕豆大,圆形或椭圆形水肿型红斑或丘疹,中央常有水疱,边缘紫色,对称性发生于四肢,严重者眼、口、外周黏膜受累,发生水疱糜烂,疼痛剧烈。


      (4)泛发性脓疱型药疹∶又称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皮损常开始于面部及皱褶处,以后泛发。为针头大至米粒大浅表非毛囊性无菌脓疱,急性发病,重者脓疱可形成脓湖。脓疱干涸呈大片脱屑。


      七、物理性皮肤病


      1.皮肤烧伤 电热源、电能、化学物质均能引起烧伤,其中以热烧伤最常见,其中浅Ⅱ度及深Ⅱ度烧伤均可发生水疱。


      2.冻疮 好发于初冬、早春,好发于四肢末端,面部及耳廓等,典型皮损为局限性紫红色隆起的水肿型红斑,境界不清,表面紧张。较重可出现水疱、糜烂、溃疡等。


      3.日晒伤 在曝光部位出现境界清楚的鲜红色斑,严重者出现水疱、糜烂。自觉烧灼、刺痛。


    4.多形日光疹 在光线照射部位出现多形性皮损,如红斑、斑丘疹、丘疱疹、水疱、斑块等。


    八、遗传及先天性皮肤病


      1.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是指皮肤或黏膜受到轻度外伤即可引起水疱,通常在数分钟内发生紧张的水疱、糜烂和结痂,是一组异质或多相的遗传性皮肤病。包括∶单纯型大疱表皮松解症、交界型大疱表皮松解症、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2.家族性良性慢性天疱疮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多发于青春期,好发于皱褶处。表现为在外观正常皮肤上或红斑上发生成群小疱或大疱、糜烂面及结痂,周边可出现新皮疹,可呈扁平柔软、湿润增殖面,常有瘙痒。并伴有腥臭。病理上表现为基底层上裂隙形成,表皮内出现塌砖墙样外观的棘刺松解。


      九、血管炎性皮肤病


      1.疱性血管炎 表现为红斑或紫斑的基础上发生无菌性脓疱,多伴有全身症状,病理表现为脓疱下真皮内伴有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血管炎。包括以下几种疾病。


      (1)急性泛发型脓疱性细菌疹:常突然发病,可见直径约8mm的无菌性脓疱,周围可伴有红晕,初发于掌跖部位,很快泛发全身,经1~4周后自然消退,无复发倾向。组织病理学表现为血管炎,直接免疫荧光在血管周围可见IgM、补体C3沉积。


      (2)白塞病∶其重要的皮肤症状为受外伤后24小时内可见脓疱形成及轻度血管炎。


    (3)肠道疾病相关性皮病关节炎综合征∶皮损开始为小的红斑,然后形成红色丘疹,48小时内在紫色基地上发生脓疱或水疱,或坏死性血管炎损害,最后中心坏死。常见于上肢及躯干上部,常伴发热、肌痛、腹泻、腹部疼痛性痉挛和手、腕等关节痛或关节炎、腱鞘炎、肾炎等全身表现。


      2.坏疽性皮病 临床症状多样,初起为炎性丘疹、水疱(血疱)、脓疱或结节,很快发展成大小不等的疼痛性溃疡。


      3.变应性皮肤血管炎 皮损呈多形性,常见红斑、紫癜、丘疹等,亦可见水疱(血疱多见)、大疱、脓疱等。


      4.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 典型表现为迅速发生的境界清楚的红色至紫色疼痛性结节、斑块。表面可因真皮乳头高度水肿形成假性水疱。部分斑块表面可见散在因中性粒细胞移入表皮形成的小水疱或脓疱。


  • 诊断要点

    疱病的诊断依靠病史资料、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手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1)首先根据临床表现、疱的特点分析疱病发生的位置、性质。注意不典型病例,避免误诊或漏诊。


      (2)进行初步的病因学分析,为进一步实施各种检查指出方向;提检必要的实验室检验、物理学检查,必要时活体组织学检查。


      (3)按照病因学分类线索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通过组织病理、免疫病理、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等检查,最后作出具体的诊断和临床分型。

  • 治疗原则

    (1)对症处理,大疱给予抽疱液、湿敷,脓疱给予细菌培养,进行药敏检查。


    (2)无菌性疱病预防感染。


    (3)感染性疱病给予抗感染治疗。


    (4)伴有全身症状者,给予对症系统治疗。


  • 基本信息

  • 定义

  • 发生机制

  • 常见临床类型

  • 诊断要点

  • 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