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凌康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症状自查 >  鳞屑

鳞屑

来源:临床症状鉴别手册/姜玉珍,朱孝民,王秀丽主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7
  • 基本信息
    鳞屑是指已经脱落或即将脱落的角质层细胞,常由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或水疱干涸演变而来。鳞屑的大小、厚薄、形态不一,可呈糠秕状(如花斑癣)、砺壳状(如银屑病)或大片状(如剥脱性皮炎)。鳞屑有时称作脱屑,脱屑可以理解成对症状的动态描述,而鳞屑是静态描述。鳞屑因连接疏松间隙透光折射,故常呈银白色。
    英文名称
    常见症状
    呈糠秕状、砺壳状或大片状,大小、厚薄、形态不一
    发病部位
    皮肤
    就诊科室
    皮肤科
    检查项目
    主要病因
    真菌性皮肤病、药疹、银屑病、结缔组织病等
  • 定义

    鳞屑是指已经脱落或即将脱落的角质层细胞,常由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或水疱干涸演变而来。鳞屑的大小、厚薄、形态不一,可呈糠秕状(如花斑癣)、砺壳状(如银屑病)或大片状(如剥脱性皮炎)。鳞屑有时称作脱屑,脱屑可以理解成对症状的动态描述,而鳞屑是静态描述。鳞屑因连接疏松间隙透光折射,故常呈银白色。

  • 发生机制

    鳞屑是一种继发的症状,由原发性皮损自然演变而来,或因搔抓、治疗不当引起。正常情况下约30%的基底层细胞处于核分裂期,分裂周期约13~19天。新生的角质形成细胞有次序的逐渐向上移动,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约需14天,再移行至角质层并脱落又需14天,共约28天,称为表皮通过时间。其最终产物为角质层,含大量角蛋白,在不觉察中脱落。在各种刺激下,表皮细胞改变了其原有的生物学更替过程即可产生鳞屑,比如银屑病患者基底细胞的分裂周期缩短为37.5小时,表皮通过时间缩短为8~10天。

  • 常见临床类型

    一、真菌性皮肤病


      1.体癣、股癣 初起为红丘疹或小水疱,继之形成鳞屑,然后再向周围逐渐扩展为边缘隆起、界限清楚的环形皮损,在边缘不断外展的同时皮损中央趋于消退,形如古钱币,故有人称之为“钱癣”;股癣的下缘往往显著,上缘并不清晰;阴囊受累少见;环形皮损有时单发,有时则可见多环形皮损,可重叠,也可散在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此外还有丘疹型、湿疹样型、疱疹样型、斑片型、结节型、肉芽肿型等多种表现。


      2.手癣、足癣 临床表现以糠状鳞屑、角化过度为主要特点,常与甲癣伴发,病程缓慢,常见弥漫于整个足底及侧缘的在增厚红斑基底上的片状银白色鳞屑,冬季常有皲裂。


      3.汗斑(花斑癣) 其特征性皮损主要在躯干上部、颈、上臂和腹部的细碎棕色鳞屑斑;泛发感染的皮损和不常见部位如阴茎、腹股沟、肛周以及掌跖的局部损害也可见到;同一患者皮损色调不一,颜色变化取决于鳞屑厚薄、感染严重程度及真皮的炎症反应,特别取决于日光的暴晒量,可导致皮损色泽的不同变化;部分有色沉的患者可有轻度瘙痒;大部分患者的皮损在Wood灯下呈现出淡黄色荧光,可以据此判定皮损范围。


      二、药疹


      1.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为重症药疹之一,临床表现以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继之大量剥脱为特征。此型药疹多是长期用药后发生,首次发病者潜伏期约20日左右。有的患者皮损初呈麻疹样或猩红热样,逐渐加重,融合成全身弥漫性潮红、肿胀,尤以面部及手足为重,继而全身出现大量鳞片状或落叶状脱屑,手足部则呈手套或袜套状剥脱;头发、指(趾)甲可脱落(病愈可再生);黏膜多有损害,表现为口腔黏膜糜烂、疼痛而影响进食;眼结膜充血、水肿、畏光、分泌物增多,重时可发生角膜溃疡;多有全身浅表淋巴结常肿大;常有畏寒、发热甚至高热;严重者可体温降低,可伴有支气管肺炎、药物性肝炎;外周血白细胞可显著增高或降低,甚至出现粒细胞缺乏,可因全身衰竭或继发感染而危及生命。


      2.麻疹型或猩红热型药疹 前者常在用药后几天至2周内发生。皮损为散在或密集、红色、针头至米粒大的斑疹或斑丘疹,对称分布,可泛发全身,但以躯干为多,类似麻疹严重者可伴发小出血点。猩红热型药疹初起为小片红斑,从面、颈、上肢、躯干向下发展,于2~3天内遍布全身并相互融合,伴面部四肢肿胀,酷似猩红热的皮损,尤以皱褶部位及四肢屈侧更为明显;可伴发热等全身表现,但较麻疹及猩红热轻微。多有明显瘙痒;末梢血白细胞可升高,一过性肝功能异常;1~2周后体温逐渐下降,皮损颜色转淡,伴有糠状脱屑。可向重症药疹发展,必须引起高度注意。


      3.脓疱型药疹 较少见,发病机制不明。多在用药后1~3天内发生,好发于躯干、四肢。初期皮损表现为广泛性红斑,继之迅速出现大量的非毛囊性表浅无菌性小脓疱,可有靶状红斑、紫癜等皮损;持续1~2周后变为干涸脱屑。可伴发热及轻度全身不适。


      三、红斑及红斑鳞屑性皮肤病


      1.银屑病 临床可分为寻常型(占90%以上)、脓疱型、关节病型、红皮病型四种类型,后三种类型常由寻常型经不适当的治疗转化而来按病程分为进行期、稳定期、消退期。本病基本皮损为鳞屑性红斑,并具有厚积性鳞屑、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等特征。皮损因所在部位不同而存在差异,如头皮处毛发由于积厚鳞屑紧缩而成束状颜面皮损呈脂溢性皮炎样或类似蝶形皱睫部皮损表面湿润及摩擦而呈湿疹样变化掌跖为境界明显的角化斑片,中央较厚边缘较薄,其上可有点状白色鳞屑或点状凹陷,有时有皲裂可有黏膜受累,常发生在龟头或包皮内侧、女阴、口腔及眼结膜,表现为境界清楚的光滑干燥性红斑,其上有白色鳞屑指(趾)甲损害表现为甲板上有点状凹陷,不平,无光泽,还可出现纵嵴、横沟、浑浊、肥厚、游离或甲板畸形或缺如。皮损在不同病程也可有多种皮损,如点滴状、钱币状、地图状、带状等,也可有肥厚或呈疣状。


      2.红皮病 皮损以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浸润、肿胀、脱屑为特征,发病数周后可有毛发脱落、指(趾)甲浑浊、增厚、凹陷、纵嵴等。患者可伴有肝脾肿大,及不同程度的淋巴结肿大;皮肤血管通透性改变和屏障作用丧失可导致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可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并影响心血管系统重症患者小肠绒毛萎缩影响食物吸收,加上肠内菌群失调可导致脂肪痢,因皮肤广泛性病变和炎症反应基础代谢增高,蛋白质代谢紊乱导致低蛋白血症;皮肤调节体温功能也受到影响可出现低体温状态,引起寒战、发热与低体温交替出现。根据其发病情况、程度、预后,临床上可分为急性红皮病和慢性红皮病。


      3.白色糠疹 好发于儿童及少年的面部,无性别差异,青壮年也可发病。春季多见,也可见于夏初及冬季。皮损为圆形或椭圆形色素减退性斑片,大小不等,边界稍清楚,上覆有少许细小鳞屑,基底炎症轻微,有时融合成不规则形。无自觉症状。数月或更长时间后可自行消退。


      4.玫瑰糠疹 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青年与成年人居多,大多在10~40岁左右,其他年龄少见。多数患者首先在躯干和四肢近端出现一个圆形或椭圆形淡红或黄褐色斑,直径约为2~3cm,上附细小鳞屑,称为母斑,1~2周后躯干部及四肢近端出现多数斑疹,对称分布,呈玫瑰红色,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比母斑小,附着少许细小糠状鳞屑,其长轴与皮纹一致,面及手足部发疹者较少见,还可出现紫癜、风团、水疱;口腔黏膜损害罕有发生。瘙痒程度不等。多无全身症状,少许有轻度头痛、咽喉痛、低热及淋巴结肿大等。本病有自限性,一般经4~8周可自行消退而不复发,少数可迁延半年以上。


      5.毛发红糠疹 好发于两肘膝伸侧、髋部和坐骨结节处,也可播散全身。初起时,头皮上常先有灰白色糠秕样鳞屑,面部潮红,有干性细薄糠秕状鳞屑,类似干性脂溢性皮炎,以后开始出现特征性毛囊性丘疹,丘疹为粟粒大小,呈棕红色或正常肤色,顶端有一个尖锐角质小栓,中央常贯穿一根萎缩的毳毛或头发,往往折断而成为很小的黑点,这种特征性丘疹好发于四肢伸侧、躯干、颈旁和臀部,特别在手指的第一和第二指节的背面最为清楚,具有诊断意义丘疹逐渐增多并聚集成片,呈鸡皮样外观,触摸时有刺手感觉,也可相互融合成黄红色或淡红色斑块,表面覆盖糠秕状鳞屑,类似银屑病或扁平苔藓,但其边缘仍可见孤立的毛囊角化性丘疹;大部分患者有掌跖角化过度,表现为鳞屑性红斑、干裂、角质增厚、色发黄指(趾)甲呈暗灰色、粗糙、增厚、脆裂及形成纵嵴病情严重时皮损泛发全身,可发展成脱屑性红皮病,此时大部分皮肤呈暗红色或橘黄色,伴糠秕样脱屑,其中有岛屿状正常皮肤,而典型的毛囊性角化丘疹则不明显。本病自觉症状有程度不等的瘙痒、干燥及灼热感,发展至红皮病时可出现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全身倦怠等。病程各异,儿童患者起病慢,但病情顽固,可终身不愈,而成人患者多急性发病,进展快,易发展成红皮病,但多数患者最后可痊愈。


      6.鳞状毛囊角化病 皮损常散在分布,偶见融合成片,常对称分布于臀部、股外侧、腰部、腹部及胸壁等处。皮损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片状鳞屑,直径数毫米至2cm,鳞屑很薄,境界清楚、淡灰色或褐色,中央紧贴于皮肤,边缘略游离,周围绕有一色素减退晕,在鳞屑的中央有一个与毛囊口一致的小黑点,剥离鳞屑后,中央小黑点仍然存在,鳞屑可再生。一般无自觉症状。病情冬重夏轻。


      四、结缔组织病


      1.盘状红斑狼疮 一般发生于年轻女性。其特征性皮损为直径可达1cm以上暗红色斑,附黏着性鳞屑,除去鳞屑,其反面显示有毛囊角栓附着,类似于地毯钉或猫舌之外观,延伸至扩大的毛囊,倾向于中央愈合,伴萎缩、瘢痕、色素沉着异常和毛细血管扩张等继发皮损。


      2.亚急性皮肤红斑狼疮 皮损多见于颜面和颈部的阳光暴露部位,以及胸部、背部的“V”字区和上臂外侧,形如披肩毛巾,而上臂内侧、腋窝、侧腹部和肘部则不受累。主要皮损为鳞屑性丘疹,逐渐演变为银屑病样皮损,或者更多见的为多环状皮损,鳞屑很薄,容易剥离,毛细血管扩张和色素异常几乎都有发生,毛囊不受累,不形成瘢痕;可伴有光敏感和脱发,硬腭受累,伴发盘状红斑狼疮,关节痛或关节炎,白细胞减少。80%患者有ANA阳性,大多数患者有抗Ro/SSA抗体,相当数量患者HLA-DR3阳性。本病一般呈慢性、轻型病程,肾脏、中枢神经系统和血管并发症不常见。


    五、大疱性皮肤病


      皮损初发于头面、躯干,逐渐发展,遍及全身。水疱发生于外观正常的皮肤或红斑上,为松弛性大疱,壁更薄,极易破,尼氏征阳性,在糜烂面上可形成黄褐色油腻性疏松的鳞屑和落叶状薄痂,痂下湿润,有腥臭味非典型的皮损水疱不明显,表现为局部皮肤肿胀、充血,表皮浅层剥离,有少量渗出糜烂,形成叶片状屑痂,类似剥脱性皮炎本型黏膜受累少见,即使黏膜受累亦不严重。病情较轻,预后较好。


      六、皮肤附属器疾病


      常见的疾病是脂溢性皮炎∶皮损好发于头皮、颜面、胸背中央、耳后、腋窝、脐部、耻骨部及腹股沟等多脂、多毛部位。初为毛囊性红丘疹、渐扩大融合成大小不等的黄红色浸润性斑片,境界清楚,其上覆油腻性鳞屑或痂皮;病程呈慢性;可伴发脂溢性脱发、痤疮、酒渣鼻,皮损范围广泛者可呈红皮病。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出生后不久发病者称为婴儿脂溢性皮炎,表现为头顶或全头皮,甚至眉区、鼻唇沟,耳后等处有灰黄色、黄褐色油腻的鳞屑或痂皮。自觉微痒。常可在一个月左右渐愈。


  • 诊断要点

    鳞屑常和红斑同时存在,二者都是炎症的表现。常见的原因包括一般的炎症性疾病如湿疹、银屑病、玫瑰糠疹和扁平苔藓,感染如真菌、念珠菌和后天梅毒,以及药疹。皮疹的分布常常是诊断的线索。异位性皮炎累及肘膝关节的屈侧面、腕部及面颈部。脂溢性皮炎常见于鼻唇沟和耳部。相反,银屑病好发于大关节的伸侧面和头皮。甲的改变(点状凹陷、甲剥离和甲下角化过度)常有助于银屑病的诊断。玫瑰糠疹的母斑、领圈样脱屑和沿皮纹分布具有特征性。扁平苔藓常累及腕部并局限于受损伤的部位。这种同形反应也见于银屑病。扁平苔藓还具有特征性的淡紫色。


      真菌感染与其他一些对称性分布的疾病相反,通常是局限性而且是单侧分布。二期梅毒常为全身性皮疹,通常累及掌跖部。最多见的药疹表现为弥漫性红斑,消退时伴有脱屑。许多病毒感染也可引起类似皮疹。


      盘状红斑狼疮的斑块最常见于面部和头皮。表现为红斑并伴有脱屑,毛囊性角栓,有时可见瘢痕形成和萎缩。少见系统损害。掌跖部出现柔软的粉红色鳞屑性萎缩性斑块见于亚急性红斑狼疮,常有光敏感和游走性关节病。

  • 基本信息

  • 定义

  • 发生机制

  • 常见临床类型

  • 诊断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