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失血性休克
失血性休克(hemorhagic shock)在外科休克中很常见。多见于大血管破裂、腹部损伤引起的肝、脾破裂、胃、十二指肠出血、门静脉高压症所致的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等。大量血液丢失,导致有效循环血量的不足。通常在迅速失血超过全身总血量的20%时,即发生休克。不同年龄病人对休克的代偿能力差异大。年轻人心血管代偿能力强,即使大量出血,部分病人在一定的期限内血压仍能维持近正常范围;老年人常因伴随心血管疾病,大出血时往往发生心力衰竭,表现为失血性休克和心源性休克同时存在的状况。
主要包括补充血容量和积极处理原发病、控制出血两个方面。注意要两方面同时抓紧进行,以免病情继续发展引起器官损害。
1.补充血容量可根据血压和脉率的变化来估计失血量。失血性休克时,快速建立补液通路非常重要,特别是建立中心静脉输液通路,必要时可建立几条通路同时补液,甚至进行加压输液。液体种类的选择,原则是首先经静脉快速滴注平衡盐溶液和人工胶体液(如第三代的羟乙基淀粉),其中,快速输入胶体液更容易恢复血管内容量和维持血液流力学的稳定,同时能维持胶体渗透压,持续时间也较长。一般认为,若血红蛋白浓度大于100g/L不必输血;低于70g/L可输浓缩红细胞;在70~100g/L时,可根据病人出血是否停止、一般情况、代偿能力和其他重要器官功能来决定是否输红细胞。输人液体的量应根据病因、尿量和血流动力学进行评估,临床上常以血压结合CVP测定指导补液,见表5-2。
*补液试验:取等渗盐水250ml,于5~10分钟内经静脉注入。如血压升高而中心静脉压不变,提示血容量不足;如血压不变面中心静脉压升高0.29-0.49kPa(3~5cmH₂O),则提示心功能不全
在休克纠正过程中应重视纠正酸中毒,适时静脉给予碳酸氢钠。同时要注意电解质紊乱的发生,防止血电解质离子过高或过低,以免引起心律失常、心肌收缩力下降、酸碱平衡难以纠正、细胞水肿和脱水的情况。
2.止血在补充血容量同时,如仍有出血,难以维持血容量稳定,休克也不易纠正。若病人对初始的充分补液反应较差,很可能仍有活动性出血,应尽快查明,及时处理。对于肝脾破裂、急性活动性上消化道出血病例,应强调的是在恢复血容量的同时积极进行手术准备,实施紧急手米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