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凌康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症状自查 >  非冻结性冻伤

非冻结性冻伤

来源:外科学/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主编.-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ISBN 978-7-117-26639-0
  • 基本信息
    冻疮多发生在肢体末端、耳、鼻等处,在长江流域比北方多见。系手或足长时间(一般在12小时以上)浸泡在寒冷(1~10℃)、潮湿条件所致。
    英文名称
    常见症状
    局部渗血、淤血、水肿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外科
    检查项目
    主要病因
  • 定义

    冻疮多发生在肢体末端、耳、鼻等处,在长江流域比北方多见。系手或足长时间(一般在12小时以上)浸泡在寒冷(1~10℃)、潮湿条件所致。其发生可能因低温、潮湿的作用,使血管处于长时间收缩或痉挛状态,继而发生血管持续扩张、血液淤滞,血细胞和体液外渗,局部渗血、淤血、水肿等。有的毛细血管甚至小动、静脉受损后发生血栓。严重者可出现水疱、皮肤坏死。

  • 临床表现

    足、手等部位常见,先有寒冷感和针刺样疼痛,皮肤苍白,可起水疱;去除水疱皮后见创面发红、有渗液;并发感染后形成糜烂或溃疡。常有个体易发因素,易复发,可能与患病后局部皮肤抵抗力降低有关。有的战壕足、浸渍足治愈后,再遇低温时患足可有疼痛、发麻、苍白等反应,甚至可诱发闭塞性血管病。

  • 防治

    冬季在野外劳动、执勤时,应有防寒、防水服装。患过冻疮者、特别是儿童,在寒冷季节应注意手、足、耳等的保暖,并可涂擦防冻疮霜剂。发生冻疮后,局部表皮未糜烂者可涂冻疮膏,每日湿敷数次。有糜烂或溃疡者可用含抗菌药和皮质甾的软膏,也可用冻疮膏。战壕足、水浸足除了局部处理,还可用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的中药以改善肢体循环。

  • 基本信息

  • 定义

  • 临床表现

  • 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