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凌康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症状自查 >  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增高

来源:外科学/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主编.-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ISBN 978-7-117-26639-0
  • 基本信息
    由于颅腔狭小或脑实质体积增大而引起,其特点是颅腔内各部位及各分腔之间压力均匀升高,不存在明显的压力差,因此脑组织无明显移位。
    英文名称
    常见症状
    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外科
    检查项目
    主要病因
  • 定义

    1.根据颅内压增高范围可分为两类

      

      (1)弥漫性颅内压增高:由于颅腔狭小或脑实质体积增大而引起,其特点是颅腔内各部位及各分腔之间压力均匀升高,不存在明显的压力差,因此脑组织无明显移位。临床所见的弥漫性脑膜脑炎、弥漫性脑水肿、交通性脑积水、静脉窦血栓等所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均属于这一类型。

      

      (2)局灶性颅内压增高:因颅内有局限的扩张性病变,病变部位压力首先增高,使附近的脑组织受到挤压而发生移位,并把压力传向远处,造成颅内各腔隙间的压力差,这种压力差导致脑室、脑干及中线结构移位,更易形成脑疝。

      

      2.根据病变进展速度,颅内压增高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类

      

      (1)急性颅内压增高:见于急性颅脑损伤引起的颅内血肿、高血压性脑出血等。其病情发展快,颅内压增高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严重,生命体征(血压、呼吸、脉搏、体温)变化剧烈。

      

      (2)亚急性颅内压增高:病情发展较快,颅内压增高的反应较轻,多见于颅内恶性肿瘤、转移瘤及各种颅内炎症等。

      

      (3)慢性颅内压增高:病情发展较慢,可长期无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体征,多见于生长缓慢的颅内良性肿瘤、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等。

      

      急性或慢性颅内压增高均可导致脑疝发生。脑疝发生后,移位脑组织被挤进小脑幕裂孔、硬脑膜裂隙或枕骨大孔中,压迫脑干,产生一系列危急症状。脑疝发生后,加剧了脑脊液和血液循环障碍,使颅内压力进一步增高,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病人死亡。

  • 临床表现

    1.头痛    颅内压增高最常见症状之一,以早晨或夜间较重,部位多在额部及颞部。头痛程度随颅内压的增高而进行性加重。当用力、咳嗽、弯腰或低头活动时常使头痛加重。

      

      2.呕吐    头痛剧烈时可伴有恶心和呕吐。呕吐可呈喷射性,有时可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和体重减轻。

      

      3.视神经乳头水肿    是颅内压增高重要客观体征之一。表现为视神经乳头充血,边缘模糊不清,中央凹陷消失,视盘隆起,静脉怒张。若视神经乳头水肿长期存在,则视盘颜色苍白,视力减退,视野向心性缩小,称为视神经继发性萎缩。若颅内压增高不能及时解除,视力恢复困难,严重者甚至失明。

      

      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典型表现,称为颅内压增高“三主征”。颅内压增高的三主征各自出现的时间并不一致,可以其中一项为首发症状。

      

      4.意识障碍及生命体征变化    疾病初期意识障碍可出现嗜睡,反应迟钝。严重病例,可出现昏睡、昏迷、伴有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发生脑疝,去脑强直。生命体征变化包括血压升高、脉搏徐缓、呼吸减缓、体温升高等,脑疝晚期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5.其他症状和体征    小儿病人可有头颅增大、头皮和额眶部浅静脉扩张、颅缝增宽或分离、前囟饱满隆起。头颅叩诊时呈破罐音(Macewen征)。

  • 鉴别诊断

    详细询问病史和认真的神经系统检查,可发现具有诊断提示价值的信息。当发现有视神经乳头水肿及头痛、呕吐三主征时,则颅内压增高诊断可以确诊。小儿反复呕吐及头围迅速增大,成人进行性剧烈的头痛、进行性瘫痪及视力进行性减退等,都应考虑到有颅内病变可能。对于临床疑诊病例,应及时选择恰当的辅助检查,以利早期诊断和治疗。

      

      1.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CT快速、精确、无创伤,是诊断颅内病变首选检查,尤其适用于急症。

      

      2.磁共振成像(MRI)MRI也是无创伤性检查,但检查所需时间较长,对颅骨骨质显现差。

      

      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用于诊断脑血管性疾病和血供丰富的颅脑肿瘤。

      

      4.X线平片颅内压增高时可见颅骨骨缝分离,指状压迹增多,鞍背骨质稀疏及蝶鞍扩大等。X线平片对于诊断颅骨骨折,开放性损伤后颅内异物位置,垂体腺瘤所致蝶鞍扩大以及听神经瘤引起内听道扩大等,具有一定价值。现已少用于单独诊断颅内占位性病变。

      

      5.腰椎穿刺 对颅内压增高的病人有一定危险,可诱发脑疝危险,故应慎重。

      

      6.颅内压监测通过持续监测颅压,指导药物治疗和手术时机选择。

  • 治疗原则

    1.一般处理①凡有颅内压增高的病人,应留院观察。②密切观察神志、瞳孔、血压、呼吸、脉搏及体温的变化。③符合颅内压监测指征者,宜通过监测指导治疗。④频繁呕吐者应暂禁食,以防吸入性肺炎。⑤补液应量出为入,补液过多可促使颅内压增高恶化,补液不足可引发血液浓缩。⑥用轻泻剂来疏通大便,不能让病人用力排便,不可作高位灌肠,以免颅内压骤然增高。⑦对昏迷的病人及咳痰困难者要考虑作气管切开术,防止因呼吸不畅而使颅内压更加增高。

      

      2.病因治疗 对无手术禁忌的颅内占位性病变,首先应考虑作病变切除术。若有脑积水者,可行脑脊液分流术,将脑脊液通过分流系统导引至蛛网膜下腔、腹腔或心房。颅内压增高已引起急性脑疝时,应分秒必争进行紧急抢救或手术处理。

      

      3.药物治疗降低颅内压 适用于颅内压增高但暂时尚未查明原因,或虽已查明原因,但仍需要非手术治疗的病例。若病人意识清楚,颅内压增高较轻,先选用口服药物。常用口服的药物有氢氯噻嗪、乙酰唑胺、氨苯蝶啶、呋塞米(速尿)、50%甘油盐水溶液。若有意识障碍或颅内压增高症状较重的病例,则选用静脉或肌内注射药物。常用注射制剂有:20%甘露醇、20%尿素转化糖或尿素山梨醇溶液、呋塞米。此外,也可采用20%人血清白蛋白静脉注射。

      

      4.激素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泼尼松口服或静脉使用,可减轻脑水肿,有助于缓解颅内压增高,但激素对颅脑创伤所致的脑水肿无明确疗效。

      

      5.脑脊液体外引流经脑室缓慢释放脑脊液,可以有效缓解颅内压增高。

      

      6.巴比妥治疗大剂量异戊巴比妥钠或硫喷妥钠注射可降低脑的代谢、减少脑血流,减少氧耗及增加脑对缺氧的耐受力,使颅内压降低。给药期间宜监测血药浓度和脑血流、脑代谢。临床研究显示,巴比妥疗法并未改进病人预后。

      

      7.过度换气 当动脉血的CO₂分压每下降1mmHg时,可使脑血流量递减2%,从而使颅内压相应下降。

      

      8.对症治疗头痛者可给予镇痛剂,但应忌用吗啡和哌替啶等类药物,以防止抑制呼吸中枢。有抽搐发作者,应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烦躁病人在排除颅内高压进展、气道梗阻、排便困难等前提下,给予镇静剂。

  • 基本信息

  • 定义

  • 临床表现

  • 鉴别诊断

  • 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