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腰腿痛
腰腿痛是指下腰、腰骶、骶髂、臀部等处的疼痛,可伴有一侧或两侧下肢疼痛、马尾神经症状。它是一组临床中非常常见的症状,以腰椎的退行性疾病多见。
由于引起腰腿痛的病因繁多,其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症状,诊断复杂,门诊病史采集不详细,缺乏系统的体格检查,过分依赖影像学检查,都容易导致误诊。近年来由于临床医师对腰椎的病理生理学、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的进一步掌握与理解,再加上CT、MRI和脊髓造影的帮助,使得腰腿痛的诊断治疗效果有了明显提高。
腰腿痛是多学科疾病均可伴有的临床症状,由于发病原因复杂,疼痛发生的机制也较为复杂,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神经根机械性压迫与刺激 由于椎间盘退变突出,黄韧带的肥厚以及小关节突的增生内聚,导致椎管狭窄,神经受累;或者椎间盘直接压迫神经根,导致神经根水肿,产生疼痛症状。同时由于机械性压迫加重了神经根的静脉回流,可进一步加重神经症状。
2.炎性介质的释放与局部免疫反应 由髓核突出物产生的神经源性递质(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和免疫反应产生的炎性介质(缓激肽、前列腺素E1、白三烯B4、乙酰胆碱等)在髓核突出的局部产生较强烈的无菌性炎症反应,导致硬膜外组织炎性肿胀,从而刺激局部的神经组织而产生疼痛症状。
慢性损伤后引起的软组织疼痛易发部位主要在骨骼肌及筋膜在骨的附着处,由于损害组织的炎性肿胀、淤血、坏死组织的分解,使附着处的神经末梢受到无菌性炎症的化学刺激而引起疼痛,,
3.牵涉痛引起的腰腿痛 窦椎神经,也叫脊膜支或返神经,是由脊神经发出的一支分支,起于背神经节之上,通过椎间孔之后又重返椎管。它在脊神经分出前支和后支之前分出,与主干反向走行。它有交感神经的分支加入,经椎间孔进入椎管。主要支配硬膜外间隙及其周围组织,包括椎间盘纤维软骨环、关节突、黄韧带、侧隐窝等。在腰椎节段中最容易发生退变的是腰45和腰5骶1椎间盘,该节段窦椎神经向上传入腰1及腰2脊神经节,如这些窦椎神经末梢受刺激可引起腰1及腰2皮节的牵涉痛,而腰1及腰2皮节正是临床上下腰痛的发生部位。如果腰1 及腰2脊神经前支受累,还可出现所支配区域如腹股沟区、大腿前外侧的疼痛,而腹股沟区疼痛也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常见的疼痛部位。临床上窦椎神经引起的下腰痛的疼痛性质多为定位模糊的钝痛,更符合由交感神经传导的内脏痛的性质。
原发性腹腔或盆腔脏器的病变,也可以出现牵涉性腰背痛。这种患者其损害并非在疼痛部位的组织,也并不是沿着这些组织支配的传入纤维,而是在另外一些其神经支配与腰骶部组织节段性相关的内脏器官组织中,即内脏伤害感受向上方传导至与腰骶部相同的脊髓皮节区域。这样,疼痛的感觉可存在于相应的腰骶椎节皮肤支配区域。在临床中,妇科疾病(如痛经、卵巢病变、子宫脱垂、宫颈癌等)、上泌尿道病变(如肾孟肾炎、肾结石等)、后位阑尾炎、前列腺炎症均能产生牵涉痛而出现下腰背痛或骶尾痛。
腰腿痛有多种临床分类方法,目前所用的分类方法各有其优缺点,临床上常合并应用。
一、损伤
1.脊柱 骨折和(或)脱位、椎弓崩裂、脊柱滑脱、椎间盘突出。
2. 软组织 腰扭伤、腰背筋膜脂肪疝、腰肌劳损、棘上和棘间韧带炎、第3横突综合征、臀上皮神经炎。
3.椎管 陈旧性骨折及脱位、畸形、硬脊膜囊肿。
4. 内脏 肾挫伤。
二、炎症
1. 脊柱 结核、布氏杆菌性脊柱炎、骨髓炎、化脓性脊椎炎、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椎间盘炎。
2.软组织 纤维织炎、筋膜炎、血管炎、神经炎。
3.椎管 蛛网膜炎、硬膜外感染、脊髓炎、神经根炎。
4. 内脏 消化性溃疡、胰腺炎、前列腺炎、肾炎、肾盂肾炎、盆腔炎、上尿路结石。
三、退变
1. 脊柱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骨关节炎、小关节紊乱、骨质疏松症、类风湿关节炎、骶骼关节炎。
2.椎管 椎体后缘骨赘、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
3. 内脏 内脏下垂。
四、发育及姿势异常
1.脊柱 脊柱裂、侧突及后凸、移行椎、水平骶椎。
2.软组织 脊肌瘫痪性侧弯。
3.椎管 黄韧带肥厚、脊膜膨出、神经根和神经节变异。
4. 内脏 游走肾、多囊肾。
五、肿瘤及类肿瘤
1. 脊柱 血管瘤、转移性肿瘤、嗜伊红肉芽肿、骨巨细胞瘤、脊索瘤、骨样骨瘤。
2. 软组织 脂肪瘤、纤维瘤、血管瘤。
3.椎管 血管畸形、脂肪瘤、畸胎瘤、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骶管囊肿。
4. 内脏 胰腺癌、盆腔肿瘤、肾肿瘤、腹膜后肿瘤。
1.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组综合征,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发病率最高的是腰4/5、腰5骶1间隙,约占95%。
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根据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表现即可确定诊断。
通常患者有慢性腰痛病史,逐渐加重并出现下肢症状,或者在急性外伤后出现腰痛伴有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痛。体检可见腰椎活动受限,腰椎因疼痛而出现代偿性侧弯,腰椎的病变节段压痛并伴有下肢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与加强试验阳性;神经体检出现相应神经分布节段的感觉异常与肌力下降;CT或MRI可见与症状和体检相对应的节段椎间盘突出。
2.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管狭窄症是指因原发或继发因素造成椎管结构异常,椎管腔内变窄,出现以间歇性跛行为主要特征的腰腿痛。椎管狭窄症多见于中老年人,常在行走或站立时症状加重,下蹲或平卧时症状减轻或消失。特点是前屈腰部时不受任何影响,而后伸时疼痛或下肢无力加重,这是因为腰椎过伸时,椎间盘及纤维环向椎管腔内突出,同时黄韧带也随着松弛增厚,形成褶皱,使椎管矢状径变小或椎间孔变窄小,压迫硬膜囊或刺激神经根而出现疼痛和间歇性跛行。患者往往在行走一段时间后即出现一侧或两侧小腿和足部出现疼痛、麻木、酸胀和无力,以致不能继续行走,必须蹲下或弯腰休息片刻后方可再走,但走不久又出现疼痛,这种间歇性跛行是腰椎管狭窄症的典型表现。
腰椎管狭窄症没有特异性的诊断标准,患者一般为中老年人,表现为长期反复的腰腿痛或间歇性跛行,疼痛性质通常为小腿与足的酸胀、沉重与无力,常感到小腿发凉,但在体检时往往没有皮温变低。当站立和行走时,出现腰腿痛或麻木无力,疼痛和跛行逐渐加重,甚至不能继续行走,休息后症状好转,骑自行车无妨碍。但很多椎管狭窄症的患者主诉多,但体检没有任何阳性体征。X线、CT、MRI检查可见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厚,小关节突肥大、增生、内聚,硬膜囊明显受压。
3. 椎间盘源性腰痛 椎间盘源性腰痛,在临床上是极为常见的多发病,是椎间盘内紊乱(IDD)(如退变、纤维环内裂症、椎间盘炎等)刺激椎间盘疼痛感受器引起的慢性腰痛。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最主要临床特点是坐的耐受性和负重能力下降,疼痛常在坐位时加剧。疼痛主要位于腰部,有时也可以向下肢放射,但多数患者下肢疼痛位于胭窝以上,但是一般没有明显的阳性体征。腰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通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腰痛,多数患者在劳累或长时间站立后,椎间盘内的压力增高,可以进一步刺激腰椎间盘纤维环表面的神经末梢,引起腰痛加重;而在卧床休息后,椎间盘内的压力降低,可以使纤维环表面的神经末梢受到的不良刺激减少,从而使腰痛减轻。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患者通常表现为腰部弥散性钝痛,疼痛可向臀部和大腿后部放射,疼痛部位模糊,负重、坐位和弯腰时疼痛加重,核磁共振可见相应椎间隙间盘信号明显减低,出现"黑间盘'现象,部分患者出现HIZ(在椎间盘的后方可见T2加权像高信号)表现。椎间盘造影有助于确诊。
4. 腰椎滑脱症 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一个腰椎的椎体相对于邻近的腰椎向前滑移,即为腰椎滑脱。腰椎滑脱的原因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能是后天性的,后天主要是因各种过度的机械应力引起,诱因包括搬运重物、举重、足球、体育训练、外伤、磨损和撕裂。还有一种腰椎滑脱是退行性的,即由于腰椎各种结构老化而发生结构异常,通常发生于 50岁以后。发生腰椎滑脱后,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仅仅是在拍片时发现;也可能会出现各种相关症状,如腰痛、下肢疼痛、麻木、无力,严重时可出现大小便异常。
腰椎滑脱症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检与X线检查。腰椎滑脱症不一定都有症状,有些患者可以在外伤或体检时发现。通常患者有腰部疼痛,疼痛可向臀部或大腿后侧放射,如果累及神经根,则疼痛可放射至小腿或足。棘间韧带压痛,棘突间出现台阶感,患者表现为腰痛,可以合并下肢疼痛、无力的症状。X线可以见到上位椎体相对于下位椎体向前方滑移。
5.软组织劳损性腰痛 腰椎周围有许多韧带和肌肉等软组织,对维持体位、增强脊柱稳定性、平衡性和灵活性十分重要。当这些韧带、筋膜、肌肉、脊柱关节突间滑膜等软组织发生病变时,则可发生腰部疼痛,临床上统称软组织性腰痛。软组织腰痛是软组织的慢性劳损所致,病程较长,症状一般较轻。常见的软组织腰痛有腰肌劳损、肌筋膜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脊椎关节突间关节滑膜炎、骶髂劳损。
腰部软组织腰痛的患者发病缓慢,病程长,常感到腰部酸、胀、困、沉重或不适,在劳累和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不能久坐或久站,经常要变换体位。在劳损的局部有压痛,X线检查一般无特异性表现,诊断慢性软组织腰痛主要依靠病史与临床检查,但须认真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腰痛。
6.腰部外伤与骨折 腰部外伤也是临床中常见的腰腿疼痛的致病因素。腰部外伤分为软组织损伤与骨折,软组织损伤一般有比较浅在的压痛,一般没有下肢的放射痛;如果是急性腰抑伤,是由于腰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因外力作用,发生突然的过度牵扯,超过了正常的生理负荷,所引起局部急性损伤,一般均有明显的外伤。如果是骨折一般疼痛比较剧烈,位置较深,当骨折累及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就会出现下肢疼痛及马尾神经症状。尤其是老年性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患者,一个很小的暴力就可以导致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甚至在咳嗽后突然出现剧烈腰痛,不能活动;还有的老年患者因压缩性骨折与骨质疏松而导致慢性腰痛。
患者就诊时都有明确的外伤史,大多数患者以腰痛为主,如果是软组织损伤,在损伤局部有压痛,局部肿胀,活动受限;如果是急性腰扭伤,患者有剧烈腰痛,不能活动,腰部肌肉痉挛,活动明显受限,可有局部深压痛和叩击痛,腰椎X线片无骨折或骨质破坏。腰部骨折的患者在骨折部位有明显的叩击痛,痛点深在,一般没有放射痛。脊柱屈、伸、旋转活动明显受限。如果骨折累及神经根,则患者出现剧烈下肢放射痛,X线可见椎体楔形变,如果无法判断是否是新鲜压缩性骨折,可进一步做腰椎MRI检查。
7.腰椎恶性肿瘤 腰椎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恶性骨肿瘤与脊柱转移瘤。脊柱原发恶性肿瘤常见脊柱成骨肉瘤、多发性骨髓瘤、软骨肉瘤、尤因肉瘤和脊髓瘤。
腰椎恶性肿瘤的患者腰部疼痛是主要症状。呈进行性加重。当肿瘤侵及神经根时,出现下肢的疼痛、麻木与无力。X线可见骨破坏,但早期病变很难在X线片中发现。CT可以看到椎体破坏,并可见肿瘤是否累及附件和椎管受累的程度。MRI可以早期发现脊柱恶性肿瘤,出现椎体与附件的信号异常。核素扫描对全身多处转移病灶的判定很有帮助。活检是获得病例诊断的主要方法,脊柱肿瘤部位深在,手术切取活检,代价较大,通过穿刺活检可以为进一步的放疗、化疗提供参考。
8.腰椎结核 脊柱结核是最常见的骨与关节结核,约占60%,其中腰椎结核占脊柱结核的首位。腰椎比颈椎、胸椎负重大,易引起损伤,更易发生结核。腰椎结核不易形成广泛的椎旁脓肿,脓液形成后,可沿两侧腰大肌向下形成流注脓肿。早期只是腰部轻微钝痛,劳累或咳嗽后加重,继而腰骶部疼痛。患者诉说的部位有时与病变部位不一致,患者常常伴有低热,有些患者则以高热前来就诊。如果病变累及脊髓与神经根,疼痛剧烈并向下肢放射。
脊柱结核的诊断需要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X线、CT、MRI。患者一般有其他部位的结核病史或肺结核接触史,腰部疼痛并逐渐加重,可伴有下肢的放射痛,低热或高热,腰椎活动明显受限,严重腰椎结核可出现脊柱后凸畸形,体检有腰部的压痛或叩击痛,拾物实验阳性。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或强阳性,X线可见椎间隙变窄或消失。腰大肌影隆起;MRI对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受累椎体在T1加权像可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并可见到椎旁脓肿影。
9. 泌尿系统结石 肾盂与输尿管结石都可以引起腰痛,正常人尿液中的一些溶解物质,因各种原因形成沉淀,潴留于肾内,随着时间的延长,便可形成结石。肾结石多发生在中壮年,男性多于女性,肾结石可以长期存在而无症状,但较小的结石活动范围大,当小结石进入肾孟输尿管连接部或输尿管时,引起输尿管剧烈的蠕动,以促使结石排出,于是出现绞痛和血尿。肾结石引起的疼痛可分为钝痛和绞痛。40%~50%的患者都有间歇性发作的疼痛史。疼痛常位于腰部和腹部,有的疼痛仅表现为腰部酸胀不适,活动或劳动可促使疼痛发作或加重。肾结石绞痛呈刀割样痛,疼痛剧烈,难以忍受,有时疼痛常放射至下腹部、腹股沟或股内侧;
泌尿系统结石引起的腰痛,既可以是钝痛,也可以是剧烈的腰痛,但这种患者的疼痛部位较高,一般在肾区和脊肋角处,疼痛常伴有腹部疼痛或尿道刺激症状,有时会放射至同侧腹股沟,体检患者肾区有明显的局部叩击痛,尿常规出现血尿、双肾B超的特殊声影、X线可确定诊断。
10.内脏疾病 许多内脏疾病都可引起腰腿痛,泌尿系统疾病、妇科疾病以及消化系统疾病等均可牵涉到腰部,引起腰腿痛。当内脏发生炎症等疾病时,可产生相应内脏疼痛,而内脏痛引起的神经刺激,可牵涉到同一节段出入体表的神经,诱发腰部疼痛,或同时伴有下肢疼痛。
内脏疾病诊断比较困难,容易漏诊或误诊,内脏疾病的诊断需要详细询问病史,这种患者一般都到骨科门诊就诊,当病史与体检不提示骨科疾病时,就要想到内脏疾病的牵涉性腰痛。内脏疾病引起的腰腿痛一般都有相关疾病的病史,引起的腰背痛位置较深,范围模糊,压痛不确切,患者通常不能确定腰痛部位,叩击时可有深部痛(如肾脏输尿管疾病),疼痛程度不因脊柱活动而增减;有的患者没有任何阳性体征。肾脏疾病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肾下垂、肾积水、前列腺疾病等都可产生脊肋角区痛,但叩击痛明显,尿常规、B 超、CT 可获得诊断。妇科疾病如慢性附件炎、宫颈癌、痛经等,都可引起腰骶部牵涉痛,通过妇科检查可以诊断。胰腺炎可出现腰部的放射痛,胆囊炎也可以引起相应部位的腰痛症状,可通过彩超、血尿淀粉酶的检查获得诊断。
在腰腿痛的诊断思路上一定要足够宽阔,从腰腿痛的症状来推断原因,从详细的病史和主诉中进行学科分析,将疼痛归属到相关科室系统中,避免在诊断的主干思路中走向岔路;继而研究疼痛的机制,结合疼痛的性质以及疼痛的部位来判定具体的器官疾病。如果不能确定,需要在体检的时候做那些有重点的特异性检查,或者需要那些具有特异性的辅助检查。在进行必要的鉴别诊断之后,最后得出诊断并进行治疗。
1. 针对学科分析,将腰腿痛归属相关科室与系统 患者无法判断自己的腰腿疼痛是在哪一个科室诊治,尤其是对于多学科交叉的症状,就要从详尽的病史与临床症状中判断症状的学科归属。腰腿疼痛的疾病绝大多数为骨科疾病,在判断时要考虑到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妇产科疾病甚至神经内科疾病。除骨科外,大多数系统疾病为内脏疾病,疼痛特点为牵涉痛,没有明确的疼痛点,范围模糊,没有明确的神经节段分布。而骨科疾病多数表现为腰部疼痛伴有下肢的放射痛。这种放射痛是骨科疾病的特点。也是神经根受累的典型表现,根据不同的神经受累.,会表现不同的放射部位。
2.针对病因分析,建立诊断思路 引起腰腿痛的病因复杂,炎症、损伤、退变、肿瘤、畸形都可以导致腰腿疼痛。在炎症疾病中,最常见的是无菌性炎症、劳损性疾病,即肌筋膜炎,任何肌肉、肌腱止占处炎症都可以导致慢性疼痛,尤其是腰骶部常见。脊柱结核的患者一般有其他部位的结核病史或结核接触史,患者往往有低热或高热,椎间盘炎是椎间隙的感染,往往在脊柱手术后发生。患者表现为腰部疼痛伴有发热,椎间盘炎与腰椎结核在MRI上均有特异性表现。
3. 针对机制分析,建立诊断思路 除内脏疾病可引起牵涉痛外,椎间盘源性腰痛、肌筋膜炎也可以引起牵涉痛,不仅出现腰痛症状,也可以出现臀部与大腿后侧疼痛。引起腰腿痛的主要疾病是腰椎的退行性病变,神经根的机械性压迫是主要致病机制,神经根的受累病因较多,既可以是创伤后骨折压迫,也可以是腰椎间盘突出压迫,当脊柱结核或肿瘤的病灶累及神经根时也会出现神经根症状。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主要致病机制除牵涉痛外,还有炎症因子的释放机制,通过炎症因子的释放加重窦椎神经的刺激症状,加重腰腿疼痛症状。
4.针对临床表现分析,建立诊断思路 每一种疾病都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如果表现出典型的症状与体征,则诊断上并无困难,很容易建立诊断思路。例如,如果出现典型的间歇性跛行症状,首先要考虑腰椎管狭窄症,其次要除外动脉硬化症等血管源性间歇性跛行,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临床体检和影像学检查就可以确诊。在急性弯腰或抬重物时突然出现腰痛伴下肢放射痛,则应首先考虑腰椎间盘突出症。老年患者剧烈夜间痛,影响睡眠,患者没有外伤史,要考虑脊柱恶性肿瘤。如果出现静息痛,即卧床时腰腿痛,下地反复性走后缓解,要考虑椎管内肿瘤的可能性。腰腿痛伴有发热则建立脊柱炎症的诊断思路。70岁以上老年患者在端一盆水后,甚至是在打喷嚏后出现剧烈腰痛,不能活动,或长期腰部疼痛,不能下地活动,要首先排除老年性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可能。如果是剧烈的腰部疼痛、刀割样绞痛,向会阴部放射,无外伤史,伴血尿,则泌尿系统结石的可能性很大。根据不同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建立不同的诊断思路,尽早完成诊断程序。
5.针对影像学表现分析,建立诊断思路 影像学表现对于临床医生十分重要,在获得第一手临床资料后,针对不同的诊断思路,采取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从而进一步明确诊断,X线片对于脊柱的序列、生理曲度、骨折、增生的判断有很好的作用。例如腰椎滑脱的患者在前期检查的基础上,通过X线片就可以显示椎体向前滑移。CT则在横断面上显示骨断面的形态,对于腰椎骨折的患者判断椎体向椎管内的侵压程度十分重要。对恶性肿瘤的患者,可以通过CT判断椎体的破坏程度。MRI对腰腿痛的诊断十分重要,通过MRI矢状面与横断面的分析,可以对椎管的形状,神经根的受压程度,椎体与椎间盘的信号获得一个全面的影像学资料。例如,对于腰椎压缩性骨折是否为新鲜性骨折的判断,MRI非常重要。T1加权像呈现低信号,T2加权像呈现高信号是新鲜骨折的典型表现。
总之,针对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以及病因与发生机制的判断,建立不同的诊断思路,根据不同的诊断思路,进行相关的检查,从而形成不同的诊断程序,通过诊断思路的归纳与排除,获得临床诊断。
(一)腰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鉴别
1. 腰椎间盘突出症与椎间盘源性腰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当纤维环没有破裂,髓核组织还包容在纤维环内时,患者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这种疼痛在劳累、负重、弯腰、久坐时加重,直腿抬高试验阴性,CT或MRI可见轻度的椎间盘突出。而椎间盘源性腰痛主要与椎间鑫突出的临床症状很难鉴别,在MRI上没有椎间盘突出,但可见到椎间盘变性,T2加权像信号减低,甚至出现HIZ改变。
2. 软组织劳损性腰痛 腰部软组织腰痛的患者发病缓慢,病程长,常感到腰部酸、胀困、沉重或不适,体检时在局部有压痛,与疼痛部位相一致。棘上、棘间韧带炎在疼痛区有固定压痛点,有单侧或双侧骶棘肌痉挛征;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是由于第3腰椎横突较第2、4腰推横突长,又居于腰椎中部,故成为腰部活动的力学杠杆的支点,容易受到损伤。本症疼痛主要在腰部,少数可沿骶棘肌向下放射。检查可见骶棘肌痉挛,第3腰椎横突尖压痛,无坐骨神经损害征象。局部封闭治疗有很好的近期效果。
3.腰椎滑脱症 患者有长期的慢性腰痛病史,在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在没有累及神经根之前,患者只有腰部疼痛症状,当腰椎滑脱程度较重时,还可发生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的症状。体检时患者腰部有明显的台阶感,腰骶部X线斜位片可证实椎体向前滑移及其程度,
4. 腰椎结核或肿瘤 腰椎骨、关节结核和肿瘤均是腰痛的重要原因。腰椎结核除腰痛外,患者有时有低热或高热,腰部疼痛逐渐加重,腰部活动明显受限,当结核累及神经根时,可以出现神经根症状,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或强阳性,X线见椎体破坏,椎间隙狭窄或消失,CT可见椎体破坏,MRI见椎旁脓肿形成,椎体信号异常。腰椎恶性肿瘤的疼痛呈持续性,夜间尤甚,CT可见椎体破坏表现,MRI可见椎体信号异常,肿瘤可在单一椎体,也可以放生在多个椎体上核素扫描有助于判断全身骨组织的核素浓聚程度,必要时取活检进行确诊。
5.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或腰椎骨折 腰椎骨折的患者有明显的外伤史,在外伤后,病人抬举、搬运重物后突然出现的腰部疼痛,部位较局限,深部叩击痛明显,影像学辅助可获得诊断。
(二)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鉴别
1.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腿痛最常见的疾病就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主诉腰部疼痛并向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95%的病变在腰4/5或腰5骶1椎间隙,患者有椎间隙或椎旁的压痛与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CT或MRI可见与临床症状相符的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
2.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往往与腰椎管狭窄症同时存在,其发生率可高达40%以上,间歇性跛行是腰椎管狭窄症最突出的症状,而坐骨神经一般不受累,患肢感觉、运动和反射往往无异常改变。影像学可见椎管矢状径变窄,或者椎管周围组织均明显退行性病变,关节突肥大、增生、内聚,黄韧带肥厚,可合并轻度的椎间盘退变,硬膜囊受压。
3.肌筋膜炎、椎间盘源性腰痛 椎间盘源性腰痛与肌筋膜炎也可以出现腰痛伴下肢的放射痛,但肌筋膜炎在按压疼痛部位时,下肢放射痛一般局限在大腿外侧或臀部,很少达到腘窝以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往往主诉腰部疼痛并向臀部放射,也有的患者放射痛从臀部至胭窝,肌筋膜炎患者影像学无特异性表现,椎间盘源性腰痛在MRI可见椎间盘变性,HIZ改变。
4.腰椎结核、肿瘤、腰椎滑脱 这些疾病可以出现腰痛伴有下肢痛的症状,但腰痛往往是首发症状,在疾病后期,当病变累及神经根时才会出现下肢疼痛的症状。
(1)病因治疗是关键,在应急处理的同时,尽早发现疼痛病因。
(2)患者卧床,制动。
(3)根据诊断思路,建立检查诊断程序。
(4)首先排除急性泌尿系统结石,剧烈疼痛需要尽快碎石治疗。
(5)排除急性腹腔、盆腔脏器疾病,或到相关科室急诊治疗。
(6)针对骨科疼痛,可适当应用甘露醇静点,并适当应用抗炎镇痛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