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RDS)是因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sur-factant,PS)缺乏所致,以生后不久出现呼吸窘迫并进行性加重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由于该病在病理形态上有肺透明膜的形成,故又称之为肺透明膜病(hyalinemembranedisease,HMD)。多见于早产儿,其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随着产前糖皮质激素预防、出生后PS及CPAP早期应用,不仅早产儿RDS发病率降低,RDS的典型表现及严重程度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PS缺乏是本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1.早产 胎龄越小,PS合成及分泌量也越低,RDS的发生率越高。胎龄<30周的早产儿,RDS发生率高达70%以上,胎龄>36周的早产儿,RDS发生率仅为1%~5%。
2.糖尿病母亲婴儿 (infantofdiabeticmother,IDM)也易发生此病,RDS发生率比正常增加5~6倍。是因血中高浓度胰岛素能拮抗肾上腺皮质激素对PS合成的促进作用。
3.择期剖宫产儿 近年来RDS的发生率也有增高趋势,主要与分娩未发动时行剖宫产,缺乏宫缩,儿茶酚胺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激反应较弱,影响PS的合成分泌。
4.其他 围生期窒息,低体温,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和母亲低血压等所致的胎儿血容量减少,均可诱发RDS。有研究发现,由于PS中SP-A或SP-B基因变异或缺陷,使其不能发挥作用,此类患儿,不论足月,还是早产,均易发生RDS。
由于PS含量减少,使肺泡表面张力增加,呼气末FRC降低,肺泡趋于萎陷。RDS患儿肺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肺顺应性下降,气道阻力增加,通气/血流降低,气体弥散障碍及呼吸功增加,从而导致缺氧、代谢性酸中毒及通气功能障碍所致的呼吸性酸中毒;由于缺氧及酸中毒使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液体漏出,使肺间质水肿和纤维蛋白沉着于肺泡表面形成嗜伊红透明膜,进一步加重气体弥散障碍,加重缺氧和酸中毒,并抑制PS合成,形成恶性循环。此外,严重缺氧及混合性酸中毒也可导致PPHN的发生。
多见于早产儿,生后不久(一般6小时内)出现呼吸窘迫,并呈进行性加重。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60次/分)、呼气呻吟、青紫、鼻扇及吸气性三凹征,严重时表现为呼吸浅表,呼吸节律不整、呼吸暂停及四肢松弛。呼气呻吟为本病的特点,是由于呼气时声门不完全开放,使肺内气体潴留产生正压,防止肺泡萎陷。体格检查可见胸廓扁平;因潮气量小听诊两肺呼吸音减低,肺泡有渗出时可闻及细湿啰音。
随着病情逐渐好转,由于肺顺应性的改善,肺血管阻力下降,约有30%~50%患儿于RDS恢复期出现动脉导管开放(patentductusarteriosus,PDA),分流量较大时可发生心力衰竭、肺水肿。故恢复期的RDS患儿,其原发病已明显好转,若突然出现对氧气的需求量增加、难以矫正和解释的代谢性酸中毒、喂养困难、呼吸暂停、周身发凉发花及肝脏在短时间内进行性增大,应注意本病。若同时具备脉压差增大,水冲脉,心率增快或减慢,心前区搏动增强,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可听到收缩期或连续性杂音,应考虑本病。
RDS通常于生后24~48小时病情最重,病死率较高,能存活3天以上者,肺成熟度增加,病情逐渐恢复。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由于PS的广泛应用,RDS病情已减轻,病程亦缩短。对于未使用PS的早产儿,若生后12小时出现呼吸窘迫,一般不考虑本病。
此外,随着选择性剖宫产的增加,足月儿RDS发病率有不断上升趋势,临床表现与早产儿相比,起病稍迟,症状可能更重,且易并发PPHN,PS使用效果不及早产儿。
(一)湿肺(wetlung)
又称新生儿暂时性呼吸增快(transienttachypneaofthenewbom)。多见于足月儿或剖宫产儿,是由于肺内液体吸收及清除延迟所致,为自限性疾病。
生后数小时内出现呼吸增快(>60~80次/分),但一般状态及反应较好,重者也可有青紫及呻吟等表现。听诊呼吸音减低,可闻及湿啰音。X线胸片显示肺气肿、肺门纹理增粗和斑点状云雾影,常见毛发线(叶间积液)。一般2~3天症状缓解消失,治疗主要为对症即可。
(二)B组链球菌肺炎(groupBstreptococcalpneumonia)
是由B组链球菌败血症所致的宫内感染性肺炎。临床表现及X线所见有时与RDS难以鉴别。但前者母亲妊娠晚期多有感染、羊膜早破或羊水有异味史,母血或宫颈拭子培养有B组链球菌生长;患儿外周血象、C-反应蛋白、血培养等也可提示有感染证据,此外,病程与RDS不同,且抗生素治疗有效。
(三)膈疝(diaphragmatichernia)
生后不久表现为阵发性呼吸急促及青紫。腹部凹陷,患侧胸部呼吸音减弱甚至消失,可闻及肠鸣音;X线胸片可见患侧胸部有充气的肠曲或胃泡影及肺不张,纵隔向对侧移位。部分病例在产前即可被胎儿超声所诊断。
(一)实验室检查
1.血气分析 是最常用的检测方法,pH值和动脉氧分压(PaO₂)降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₂)增高,碳酸氢根减少。
2.其他 以往通过泡沫试验及测定羊水或患儿气管吸引物中L/S用于评估肺成熟度,目前临床已极少应用。
(二)X线检查
本病的X线检查具有特征性表现,是目前确诊RDS的最佳手段:①两肺呈普遍性的透过度降低,可见弥漫性均匀一致的细颗粒网状影,即毛玻璃样(groundglas)改变(图6-8);②在弥漫性不张肺泡(白色)的背景下,可见清晰充气的树枝状支气管(黑色)影,即支气管充气征(airbronchogram);③双肺野均呈白色,肺肝界及肺心界均消失,即白肺(whitelung)(图6-9)。
(三)超声检查
彩色Doppler超声有助于动脉导管开放的确定诊断,此外,有文献报道,超声检查有助于RDS与湿肺相鉴别。
目的是保证通换气功能正常,待自身PS产生增加,RDS得以恢复。机械通气和应用PS是治疗的重要手段。
(一)一般治疗
①保温:将婴儿置于暖箱或辐射式抢救台上,保持皮肤温度在36.5℃;②监测:体温、呼吸、心率、血压和动脉血气;③保证液体和营养供应:第1天液体量为70~80ml/(kg·d),以后逐渐增加,液体量不宜过多,否则易导致动脉导管开放,甚至发生肺水肿;④抗生素:RDS患儿在败血症被排除前,建议常规使用抗生素。
(二)氧疗(oxygentherapy)和辅助通气
1.吸氧 轻症可选用鼻导管、面罩、头罩或鼻塞吸氧,维持PaO₂50~80mmHg(6.7~10.6kPa)和经皮血氧饱和度(TcSO₂)90%-95%为宜。
2.CPAP 对于所有存在RDS高危因素的早产儿,生后早期应用CPAP,可减少PS应用及气管插管。对已确诊的RDS,使用CPAP联合PS,是RDS治疗的最佳选择。
(1)方法:鼻塞最常用,也可经鼻罩、面罩、鼻咽管进行。
(2)参数:压力为3~8cmH₂O,RDS至少保证6cmH₂O,但一般不超过8~10cmH₂O。气体流量最低为患儿3倍的每分通气量或5L/分,FiO₂则根据SaO₂进行设置和调整。
除CPAP外,目前还有许多无创通气的方式,包括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加温湿化高流量鼻导管(HHHFNC)以及高频通气(NHFV),也应用于临床治疗RDS,但与经典CPAP相比,其优势作用和远期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证实。
3.CMV 近年来,由于PS普遍应用于RDS,使得机械通气参数较前降低,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缩短。
(1)指征: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其参考标准为:①FiO₂=0.6,PaO₂<50mmHg(6.7kPa)或TcSO₂<85%(青紫型先心病除外);②PaCO₂>60~70mmHg(7.8~9.3kPa)伴pH值<7.25;③严重或药物治疗无效的呼吸暂停。具备上述任意一项者即可经气管插管应用机械通气。
(2)参数:吸气峰压(peakinspiratorypressure,PIP)应根据患儿胸廓起伏设定,一般20~25cmH₂O,呼气末正压(positiveendexpiratorypressure,PEEP)4~6cmH₂O,呼吸频率(RR)20~40bpm,吸气时间(TI)0.3~0.4秒,FiO₂依据目标TcSO₂调整,15~30分钟后检测动脉血气,依据结果,决定是否调整参数。
4.HFV 对CMV治疗失败的RDS患儿,HFV可作为补救治疗,但有研究报道,HFV作为RDS患儿首选方式,应用越早,越能减少BPD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减少PS用量及提前拔管。
(三)PS替代疗法
可明显降低RDS病死率及气胸发生率,同时可改善肺顺应性和通换气功能,降低呼吸机参数。临床应用PS分为天然型PS、改进的天然型PS、合成PS及重组PS,目前使用最多的是从猪肺、小牛肺提取的天然型PS。
1.应用指征 已确诊的RDS或产房内防止RDS的预防性应用。
2.使用时间 对母亲产前未使用激素或需气管插管稳定的极早产儿,应在产房内使用;对于已确诊RDS的患儿,越早应用效果越好;对部分RDS仍在进展患儿(如持续不能离氧,需要机械通气),需使用第二剂或第三剂PS。
3.使用剂量 每种PS产品均有各自的推荐剂量,多数报道首剂100~200mg/kg,第二剂或第三剂给予100mg/kg;对已确诊RDS,首剂200mg/kg的疗效优于100mg/kg。
4.使用方法 药物(干粉剂需稀释)摇匀后,经气管插管缓慢注入肺内。目前已开展微创技术使用PS(即LISA和MIST),即不采用传统气管插管,使用细的导管置入气管内,在不间断鼻塞CPAP下,缓慢注入PS。
(四)关闭动脉导管
1.保守处理 ①保证足够的肺氧合;②限制液体量:80~100ml/(kg·d),如有光疗可增加至100~120ml/(kg·d);③输注悬浮红细胞,维持血细胞比容>35%;④机械通气时,维持适当PEEP,可以减少左向右分流,增加周身循环血量;⑤如果有存在液体潴留的证据,可应用利尿剂。
2.药物关闭
(1)吲哚美辛:为非限制性环氧化酶抑制剂,对环氧化酶-1和环氧化酶-2均有抑制作用,能使66%~98.5%的PDA关闭。静脉制剂为首选剂型,口服剂型胃肠道反应多见。常用剂量为0.2mg/kg,间隔12~24小时,连用3剂,一般用药首剂2小时后都能观察到明显的收缩效应。常见副作用为胃肠道出血穿孔、肾功能损害、低钠血症和脏器血流暂时性减少等。
(2)布洛芬:也属非限制性环氧化酶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经环氧化酶-2催化生成前列腺素途径,达到促进PDA关闭的作用。大量的临床证据表明,布洛芬在关闭PDA的疗效与吲哚美辛是相同的。目前推荐的剂量为首剂10mg/kg,第2剂5mg/kg,第3剂5mg/kg,每剂间隔为24小时。静脉制剂最好,但口服剂型的疗效也是被公认的。由于布洛芬对环氧化酶-2作用较明显,对环氧化酶-1较弱,因此,对脏器血流的影响较小,尤其是肾脏副作用更小。
此外,目前也有应用对乙酰氨基酚关闭动脉导管,但有关其疗效及安全性尚需进一步证实。
3.手术治疗 手术结扎是目前关闭PDA的最确实方法,一般在使用药物治疗第2个疗程失败后,仍反复发生或持续PDA,伴有显著左向右分流,患儿(特别是超低出生体重儿)需对呼吸支持依赖或肺部情况恶化,以及存在药物治疗禁忌证时,建议手术治疗。但手术结扎有引起气胸、乳糜胸及脊柱侧弯、左侧声带麻痹等潜在风险。
①将妊娠不足30周存在早产风险的孕妇应转运到具有救治RDS能力的围生中心;②对所有妊娠不足34周存在风险的孕妇,应给予产前激素治疗;③对妊娠不足39周,如没有明确指征,不建议择期剖宫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