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锁骨骨折
锁骨骨折(fracture of the clavicle)多发生在儿童及青壮年,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发生率占全身骨折的5%~10%,占肩关节损伤的44%,其中男女比例约为2:1。常见的受伤机制是侧方摔倒,肩部着地,力传导至锁骨,发生斜形骨折。也可因手或肘部着地,暴力经肩部传导至锁骨,发生斜形或横形骨折。直接暴力常由胸上方撞击锁骨,导致粉碎性骨折,但较少见。儿童锁骨骨折多为青枝骨折,而成入多为斜形、粉碎性骨折。1967年,Allman等将锁骨骨折分为三型:Ⅰ型为中1/3骨折,约占全部锁骨骨折的80%,由于胸锁乳突肌的牵拉,近折端可向上、后移位,远折端则由于上肢的重力作用及胸大肌上份肌束的牵拉,使骨折远折端向前、下移位,并有重叠移位(图59-1);Ⅱ型为外1/3骨折,约占15%,常因肩部的重力作用,使骨折远端向下移位,近端则向上移位,移位程度较大者,应怀疑喙锁韧带损伤;Ⅲ型为内1/3骨折,仅占5%,治疗时需了解胸锁关节有无损伤。一般而言,锁骨开放性骨折的发生率较低。
锁骨位于皮下,位置表浅,一旦发生骨折,即出现局部肿胀、瘀班,肩关节活动时疼痛加剧。病人常用健手托住肘部,减少肩部活动引起的骨折端移动而导致的疼痛,头部向病侧偏斜,以减轻因胸锁乳突肌牵拉骨折近端而导致疼痛。
检查时,可扪及骨折端,有局限性压痛,骨摩擦感。根据物理检查和症状,可对锁骨骨折作出正确诊断。在无移位或儿童青枝骨折时,单靠物理检查有时难以作出正确诊断,上胸部的正位X线平片是不可缺少的检查方法。锁骨后有臂丛神经及锁骨下血管经过,若暴力作用强大,骨折移位明显,局部肿胀严重,有可能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肺部损伤、血管损伤和臂丛神经的损伤,因此在体检时应仔细检查上肢的神经功能及血供情况,以便对锁骨骨折合并神经、血管损伤作出正确诊断。
1.儿童的青枝骨折及成人的无移位骨折可不作特殊治疗。仅用三角巾悬吊患肢3-6周即可开始活动。
2.一般认为80%-90%锁骨中段骨折可采取非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即手法复位,横形“8”字绷带固定(图59-2)。
治疗后应严密观察双侧上肢血液循环及感觉运动功能,若出现肢体肿胀、麻木,表示固定过紧,应及时调整固定。术后1周左右,由于骨折区肿胀消失,或因绷带张力降低,常使固定的绷带松弛而导致再移位,因此复位后2周内应经常检查固定是否可靠,及时调整固定的松紧度。
3.在以下情况时,可考虑行切开复位内固定:①病人不能忍受“8”字绷带固定的痛苦;②复位后再移位,影响外观;③合并神经、血管损伤;④开放性骨折;⑤陈旧骨折不愈合;⑥锁骨外端骨折,合并喙锁韧带断裂。切开复位时,应根据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选择钢板、螺钉或弹性钉、克氏针等固定。钢板固定时,应根据锁骨形状进行预弯处理,并将钢板放在锁骨上方,尽量不放在前方。锁骨骨折的并发症包括:①不愈合;②畸形愈合;③血管神经损伤;④创伤性关节炎;⑤手术治疗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