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凌康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症状自查 >  股骨颈骨折

股骨颈骨折

来源:外科学/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主编.-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ISBN 978-7-117-26639-0
  • 基本信息
    股骨颈骨折(fracture of the femoral neck)占成人骨折的3.6%,多数发生在中、老年人,与骨质疏松导致的骨量下降有关,遭受轻微扭转暴力则可发生骨折。
    英文名称
    fracture of the femoral neck
    常见症状
    感髋部疼痛,下肢活动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外科
    检查项目
    主要病因
    走路跌倒时,身体发生扭转倒地,间接暴力传导致股骨颈发生骨折
  • 病因

    股骨颈骨折(fracture of the femoral neck)占成人骨折的3.6%,多数发生在中、老年人,与骨质疏松导致的骨量下降有关,遭受轻微扭转暴力则可发生骨折。多数情况下是在走路跌倒时,身体发生扭转倒地,间接暴力传导致股骨颈发生骨折。青少年股骨颈骨折较少,常需较大暴力引起,不稳定型多见。

  • 分类

    1.按骨折线部位分类(图61-9)


      (1)股骨头下骨折:骨折线位于股骨头下,股骨头仅有小凹动脉很少量的血供,致使股骨头严重缺血,故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机会很大。


      (2)经股骨颈骨折:骨折线位于股骨颈中部,股骨头亦有明显供血不足,易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或骨折不愈合。


      (3)股骨颈基底骨折:骨折线位于股骨颈与大、小转子间连线处。由于有旋股内、外侧动脉分支吻合成的动脉环提供血液循环,对骨折部血液供应的干扰较小,骨折容易愈合。

    image.png

      2.按骨折线方向分类(图61-10)


      (1)内收骨折:远端骨折线与两侧髂嵴连线的夹角(Pauwels角)大于50°,为内收骨折。由于骨折面接触较少,容易再移位,故属于不稳定性骨折。Pauwels角越大,骨折端所遭受的剪切力越大,骨折越不稳定。


      (2)外展骨折:远端骨折线与两侧骼嵴连线的夹角小于30°,为外展骨折。由于骨折面接触多,不容易再移位,故属于稳定性骨折。但若处理不当,如过度牵引、外旋、内收或过早负重等,也可发生移位,成为不稳定骨折。

    image.png

      3.按移位程度分类    Garden分型(图61-11)是常用分型之一,其根据骨折近端正位X线平片上骨折移位程度分为4型。Ⅰ型:不完全骨折,骨的完整性部分中断;Ⅱ型:完全骨折但不移位或嵌插移位,占股骨颈骨折的21.8%;Ⅲ型:完全骨折,部分移位且股骨头与股骨颈有接触;Ⅳ型:完全移位的骨折。Ⅲ型与Ⅳ型占股骨颈骨折的78.2%。近年来研究证实,X线平片诊断为GardenI型的骨折经CT检查均为完全骨折。因此,成人GardenI型骨折实际上不存在。

    image.png

      由于暴力大小、扭转角度及全身因素等,骨折后可出现多种类型。从X线平片上虽可见骨折为外展型,或未发现明显移位,甚至呈嵌插型而被认为是稳定性骨折,但在搬运过程中,或在保守治疗中过早翻身,固定姿势不良等,都可能使稳定骨折变成不稳定骨折,无移位骨折变成有移位骨折。

  • 临床表现

    中、老年人有跌倒受伤史,伤后感髋部疼痛,下肢活动受限,不能站立和行走,应怀疑股骨颈骨折。有时伤后并不立即出现活动障碍,仍能行走,但数天后,髋部疼痛加重,逐渐出现活动后疼痛更重,甚至完全不能行走,这说明受伤时可能为稳定骨折,以后发展为不稳定骨折而出现功能障碍。检查时可发现患肢出现外旋畸形,一般在45°~60°(图61-12)。这是由于骨折远端失去了关节囊及髂股韧带的稳定作用,附着于大转子的臀中肌、臀小肌及臀大肌的牵拉和附着于小转子的骼腰肌及内收肌群的牵拉,而发生外旋畸形。若外旋畸形达到90°,应怀疑有转子间骨折。股骨颈骨折伤后很少出现髋部肿胀及瘀斑,可出现局部压痛及轴向叩击痛。

    image.png

      肢体测量可发现患肢短缩。在平卧位,由骼前上棘向水平画垂线,再由大转子与骼前上棘的垂线画水平线,构成Bryant三角(图61-13),股骨颈骨折时,此三角底边较健侧缩短。在侧卧并半屈髋,由骼前上棘与坐骨结节之间画线,为Nelaton线(图61-14),正常情况下,大转子在此线上,若大转子超过此线之上,表明大转子有向上移位。

    image.png

      X线检查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情况,是选择治疗方法的重要依据。髋部的正位片不能发现骨折的前后移位,需加拍侧位片,才能准确判断移位情况。

  • 治疗

    年龄过大,全身情况差,合并有严重心、肺、肾、肝等功能障碍不能耐受手术者,要尽早预防和治疗全身并发症,全身情况允许后尽早尽快手术治疗。在待手术期,24小时内能完成手术的病人可以穿防旋鞋,24小时内不能完成手术的要给予皮牵引或胫骨结节牵引,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11-1/7。嘱其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和踝、足趾的屈伸活动,避免静脉回流障碍或静脉血栓形成。


      手术方法:


      (1)闭合复位内固定:在硬膜外麻醉下,病人仰卧于骨科手术牵引床或用双反牵引复位器复位,复位成功后3枚空心拉力螺钉微创植入固定,或动力髋螺钉固定。若置钉时股骨头有旋转,也可将螺钉与动力髋螺钉联合应用(图61-15)。对于常规闭合复位失败的病例,术中可采用头干互动三维复位法,尽量避免切开复位。

    image.png

      (2)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法复位失败,或固定不可靠,或青壮年的陈旧骨折不愈合,宜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经前外侧切口显露骨折后,清除骨折端的硬化组织,直视下经大转子打入空芯拉力螺钉,也可同时切取带旋髂深血管蒂的骼骨块植骨,或用旋股外血管升支的髂骨块植骨,或带缝匠肌蒂的骼骨块植骨,促进骨折愈合,防止股骨头缺血坏死。若采用后外侧切口进行复位内固定,也可用带股方肌蒂骨瓣转位移植术治疗。


      (3)人工关节置换术:对全身情况尚好,预期寿命比较长的GardenⅢ、V型股骨颈骨折的老年病人,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术;对全身情况差,合并症比较多,预期寿命比较短的老年病人选择半髋关节置换术。


      术后处理: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手术后,骨量正常,解剖复位,固定效果可的,即可在床上坐起,主动活动膝、踝关节,但不能侧卧、盘腿,必须在医护人员协助下变换体位,6周后扶双拐下地,逐渐部分负重行走。骨愈合后可弃拐负重行走。对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或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人,术后即可伸屈髋关节,练习股四头肌主动收缩,伸膝。根据病人全身情况和耐受力可于24小时后,在护工帮助下,开始下地活动。术后1周开始借助助行器下地活动。

  • 基本信息

  • 病因

  • 分类

  • 临床表现

  •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