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凌康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症状自查 >  股骨转子间骨折

股骨转子间骨折

来源:外科学/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主编.-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ISBN 978-7-117-26639-0
  • 基本信息
    与股骨颈骨折相似,好发于中老年骨质疏松病人,占成人骨折的3.4%。转子间骨折多为间接外力引起。如跌倒时,身体发生旋转,在过度外展或内收位着地时发生;也可为直接暴力引起。
    英文名称
    常见症状
    转子区出现疼痛、肿胀、瘀斑和下肢不能活动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外科
    检查项目
    主要病因
    跌倒时,侧方倒地,大转子受到直接撞击,而发生转子间骨折
  • 病因

    与股骨颈骨折相似,好发于中老年骨质疏松病人,占成人骨折的3.4%。转子间骨折多为间接外力引起。如跌倒时,身体发生旋转,在过度外展或内收位着地时发生;也可为直接暴力引起。跌倒时,侧方倒地,大转子受到直接撞击,而发生转子间骨折。转子间是骨囊性病变的好发部位之一,因此也可发生病理性骨折,应注意两者的鉴别。

  • 分类

    转子间骨折有多种分类方法。参照Tronzo-Evans的分类方法,可将转子间骨折分为五型(图61-16):


      Ⅰ型:顺转子间骨折,骨折无移位,为稳定性骨折,占股骨转子间骨折的11.1%。


      Ⅱ型:小转子骨折轻微,可获得稳定的复位,为稳定性骨折,占股骨转子间骨折的17.4%。


      Ⅲ型;小转子粉碎性骨折,不能获得稳定的复位,为不稳定性骨折,占股骨转子间骨折的45.1%。


      Ⅳ型:不稳定性骨折,为Ⅲ型骨折加大转子骨折,占股骨转子间骨折的20.1%。


      V型:逆转子间骨折,由于内收肌的牵引存在移位的倾向,为不稳定性骨折,占股骨转子间骨折的6.3%。

    image.png

  • 临床表现

    受伤后,转子区出现疼痛、肿胀、瘀斑和下肢不能活动。转子间压痛,下肢外旋畸形明显,可达90°,有轴向叩击痛。测量可发现下肢短缩。X线可明确骨折的类型及移位情况。

  • 治疗

    1.非手术治疗    对有手术禁忌证者,采用胫骨结节或股骨踝上外展位骨牵引,10~12周后逐渐扶拐下地活动。转子间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与骨质疏松有关。非手术治疗卧床时间较长,并发症多,死亡率高,近几年多主张早期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是尽可能达到解剖复位,恢复股骨矩的连续性,矫正髋内翻畸形,坚强内固定,早期活动,避免并发症。内固定方法很多,可采用Gamma钉、动力髋螺钉等(图61-17)。

    image.png

  • 基本信息

  • 病因

  • 分类

  • 临床表现

  •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