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面先露
面先露(face presentation)是指胎头以极度仰伸的姿势通过产道,使胎儿枕部与胎背接触,以颜面为先露,多于临产后发现。发病率为0.8%-2.7%,经产妇多于初产妇。面先露以颏骨为指示点,有颜左前位、颜左后位、额右前位、颜右后位、额左横位、频右横位6种胎位。
1.临床表现 胎头不易入盆,常有第一产程延长。
2.腹部检查 颜前位(mentoanterior position)因胎体伸直使胎儿胸部更贴近孕妇腹前壁,使胎儿肢体侧的下腹部胎心听诊更清晰。颏后位(mentoposterior position)在胎背侧触及极度仰伸的枕骨隆突,于耻骨联合上方可触及胎儿枕骨隆突与胎背之间有明显凹沟,胎心较遥远而弱。
3.阴道检查 触诊胎儿口腔及下颏的位置可确诊胎方位。触不到圆而硬的颅骨,在宫口开大后仅能触及不平坦且柔软的胎儿颜面,如口、鼻、眼、颧骨及眼眶等。但面先露低垂部位如口唇等出现水肿时不易与臀先露时肛门相区别,有可能将面先露误诊为臀先露。
4.超声检查 根据胎头眼眶及枕部的位置,可明确区分面先露与臀先露,并确定胎方位。
在骨盆入口平面很少发生面先露,通常是额先露在胎儿下降过程中胎头进一步仰伸而形成面先露。
1.颏前位 颏右前位时,胎头以前囟颏径,衔接于骨盆入口左斜径上,下降至中骨盆平面。胎头极度仰伸,顿部为最低点,向左前方转45°,使额部达耻骨弓下,形成颏前位。当先露部达盆底,颏部抵住耻骨弓,胎头逐渐俯屈,使口、鼻、眼、额、顶、枕相继自会阴前缘娩出,经复位及外旋转,使胎肩及胎体相继娩出(图13-14)。
2.颏后位 胎儿面部到达骨盆底后,若能够内旋转135°,可以频前位娩出。部分产妇因内旋转受阻,胎颈极度伸展,成为持续性额后位,不能适应产道大弯,故不能经阴道自然娩出,需行剖宫产结束分娩(图13-14)。
3.颏横位 颜横位时,多数可向前转90°以颜前位娩出,而持续性颜横位不能自然娩出。
面先露均在临产后发生。如出现产程延长及停滞时,应及时行阴道检查,尽早确诊。颜前位时,如产力强,无头盆不称,胎心正常、应给予阴道试产。因继发宫缩乏力,可人工破膜和静脉滴注缩宫素。如第二产程延长,可产钳助产,但要做较大的会阴切开。颏前位伴头盆不称或出现胎儿窘迫征象,或持续性颏后位,均应行剖宫产术。个别情况下,如颏后位胎儿过小或胎死宫内,欲阴道分娩时也必须转为颜前位。否则,对母儿双方都会造成较大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