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凌康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症状自查 >  晚期产后出血

晚期产后出血

来源:妇产科学/谢幸,孔北华,段涛主编.-9版.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ISBN 978-7-117-26439-6
  • 基本信息
    分娩24小时后,在产褥期内发生的子宫大量出血,称晚期产后出血(late puerperal hemorrhage)。以产后1~2周发病最常见,亦有迟至产后2月余发病者。
    英文名称
    late puerperal hemorrhage
    常见症状
    产褥期发生阴道出血,常伴有感染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妇产科
    检查项目
    主要病因
  • 定义

    分娩24小时后,在产褥期内发生的子宫大量出血,称晚期产后出血(late puerperal hemorrhage)。以产后1~2周发病最常见,亦有迟至产后2月余发病者。阴道出血多为少量或中等量,持续或间断;亦可表现为大量出血,同时有血凝块排出。产妇可伴有寒战、低热,且常因失血过多导致贫血或失血性休克。

  • 临床表现

    1.胎盘、胎膜残留    为阴道分娩后晚期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多发生于产后10日左右,黏附在宫腔内的残留胎盘组织发生变性、坏死、机化,当坏死组织脱落时,暴露基底部血管,引起大量出血。临床表现为血性恶露持续时间延长,以后反复出血或突然大量流血。检查发现子宫复旧不全,宫口松弛,有时可见有残留组织。


      2.蜕膜残留    蜕膜多在产后一周内脱落,并随恶露排出。若蜕膜剥离不全,长时间残留,影响子宫复旧,继发子宫内膜炎症,引起晚期产后出血。临床表现与胎盘残留不易鉴别,宫腔刮出物病理检查可见坏死蜕膜,混以纤维素、玻璃样变的蜕膜细胞和红细胞,但不见绒毛。


      3.子宫胎盘附着面复旧不全    胎盘娩出后其附着面迅速缩小,附着部位血管即有血栓形成,继而血栓机化,出现玻璃样变,血管上皮增厚,管腔变窄、堵塞。胎盘附着部边缘有内膜向内生长,底蜕膜深层残留腺体和内膜重新生长,子宫内膜修复,此过程需6~8周。若胎盘附着面复旧不全可引起血栓脱落,血窦重新开放,导致子宫出血。多发生在产后2周左右,表现为突然大量阴道流血,检查发现子宫大而软,宫口松弛,阴道及宫口有血凝块。


      4.感染    以子宫内膜炎症多见。感染引起胎盘附着面复旧不良和子宫收缩欠佳,血窦关闭不全导致子宫出血。


      5.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    引起切口愈合不良造成出血的原因主要有:


      (1)子宫下段横切口两端切断子宫动脉向下斜行分支,造成局部供血不足。术中止血不良,形成局部血肿或局部感染组织坏死,致使切口不愈合。多次剖宫产切口处菲薄,瘢痕组织多造成局部供血不足,影响切口愈合。因胎头位置过低,取胎头时造成切口向下延伸撕裂,因伤口对合不好而影响愈合。


      (2)横切口选择过低或过高:①横切口过低,宫颈侧以结缔组织为主,血供较差,组织愈合能力差,且靠近阴道,增加感染机会;②横切口过高,切口上缘宫体肌组织与切口下缘子宫下段肌组织厚薄相差大,缝合时不易对齐,愈合不良。


      (3)缝合不当:组织对位不佳;手术操作粗暴;出血血管缝扎不紧;切口两侧角部未将回缩血管缝扎形成血肿;缝扎组织过多过密,切口血液循环供应不良等,均可导致切口愈合不良。


      (4)切口感染:因子宫下段横切口与阴道靠近,术前有胎膜早破、产程延长、多次阴道检查、前置胎盘、术中出血多或贫血,易发生切口感染。


      上述因素均可导致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缝线溶解脱落后血窦重新开放,出现大量阴道流血,甚至休克。


      6.其他    产后子宫滋养细胞肿瘤、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颈癌等,均可引起晚期产后出血。

  • 诊断

    1.病史    若为阴道分娩,应注意产程进展及产后恶露变化,有无反复或突然阴道出血病史;若为剖宫产,应了解手术指征、术式及术后恢复情况。


      2.症状和体征


      (1)阴道出血:胎盘胎膜残留、蜕膜残留引起的阴道出血多在产后10日内发生。胎盘附着部位复旧不良常发生在产后2周左右,可以反复多次阴道出血,也可突然大量阴道流血。剖宫产子宫切口裂开或愈合不良所致的阴道流血,多在术后2~3周发生,常常是子宫突然大量出血,可导致失血性休克。


      (2)腹痛和发热:常合并感染,伴发恶露增加,恶臭。


      (3)全身症状:继发性贫血,严重者因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


      (4)体征:子宫复旧不良可扪及子宫增大、变软,宫口松弛,有时可触及残留组织和血块,伴有感染者子宫明显压痛。


      3.辅助检查


      (1)血常规:了解贫血和感染情况。


      (2)超声检查:了解子宫大小、宫腔有无残留物、子宫切口愈合及切口周围血肿等情况。


      (3)病原体和药敏试验:宫腔分泌物培养、发热时行血培养,选择有效广谱抗生素。


      (4)血hCG测定:有助于排除胎盘残留及绒毛膜癌。


      (5)病理检查:宫腔刮出物或子宫切除标本,应送病理检查。

  • 治疗

    针对病因进行处理。


      1.少量或中等量阴道流血,应给予广谱抗生素、子宫收缩剂及支持疗法。


      2.疑有胎盘、胎膜、蜕膜残留者,静脉输液、备血及准备手术的条件下清宫术,操作应轻柔,以防子宫穿孔。刮出物应送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术后继续给予抗生素及子宫收缩剂。


      3.疑剖宫产子宫切口裂开者,仅少量阴道出血也应住院,给予广谱抗生素及支持疗法,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阴道出血量多,可行剖腹探查或腹腔镜检查。若切口周围组织坏死范围小、炎症反应轻微,可行清创缝合及髂内动脉、子宫动脉结扎止血;若为切口假性动脉瘤形成,首选髂内动脉或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若组织坏死范围大,酌情行次全子宫切除术或全子宫切除术。


      4.肿瘤引起的阴道出血,应按肿瘤性质、部位做相应处理。

  • 预防

    1.产后应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注意是否完整,若有残缺应及时取出。在不能排除胎盘残留时应行宫腔探查。


      2.剖宫产时合理选择切口位置;避免子宫下段横切口两侧角部撕裂并合理缝合。


      3.严格无菌操作,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 基本信息

  • 定义

  • 临床表现

  • 诊断

  • 治疗

  •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