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凌康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症状自查 >  产褥期抑郁症

产褥期抑郁症

来源:妇产科学/谢幸,孔北华,段涛主编.-9版.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ISBN 978-7-117-26439-6
  • 基本信息
    产褥期抑郁症是产褥期精神障碍的一种常见类型,主要表现为产褥期持续和严重的情绪低落以及一系列症候,如动力减低、失眠、悲观等,甚至影响对新生儿的照料能力。其发病率国外报道约为30%,通常在产后2周内出现症状。
    英文名称
    常见症状
    ①情绪改变:心情压抑、沮丧、情绪淡漠,甚至焦虑、恐惧、易怒,夜间加重;有时表现为孤独、不愿见人或伤心、流泪。②自我评价降低:自暴自弃、自罪感,对身边的人充满敌意,与家人、丈夫关系不协调。③创造性思维受损,主动性降低。④对生活缺乏信心,觉得生活无意义,出现厌食、睡眠障碍、易疲倦、性欲减退。严重者甚至绝望、有自杀或杀婴倾向,有时陷于错乱或昏睡状态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妇产科
    检查项目
    主要病因
  • 定义

    产褥期抑郁症是产褥期精神障碍的一种常见类型,主要表现为产褥期持续和严重的情绪低落以及一系列症候,如动力减低、失眠、悲观等,甚至影响对新生儿的照料能力。其发病率国外报道约为30%,通常在产后2周内出现症状。

  •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有:①情绪改变:心情压抑、沮丧、情绪淡漠,甚至焦虑、恐惧、易怒,夜间加重;有时表现为孤独、不愿见人或伤心、流泪。②自我评价降低:自暴自弃、自罪感,对身边的人充满敌意,与家人、丈夫关系不协调。③创造性思维受损,主动性降低。④对生活缺乏信心,觉得生活无意义,出现厌食、睡眠障碍、易疲倦、性欲减退。严重者甚至绝望、有自杀或杀婴倾向,有时陷于错乱或昏睡状态。

  • 诊断

    产褥期抑郁症至今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许多产妇有不同程度的抑郁表现,但大多数能通过心理疏导而缓解。根据美国精神病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APA,1994年)在《精神疾病的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V)中制定的标准,产褥期抑郁症诊断标准如表15-1所示。

    image.png

  • 鉴别诊断

    需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抑郁。

  • 治疗

    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1.心理治疗    为重要的治疗手段。包括心理支持、咨询与社会干预等。通过心理咨询,解除致病的心理因素(如婚姻关系紧张、想生男孩却生女孩、既往有精神障碍史等)。为产褥期产妇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及社会支持,指导产妇对情绪和生活进行自我调节,尽量调整好家庭关系,指导其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2.药物治疗    适用于中重度抑郁症及心理治疗无效患者。应在专科医师指导下用药为宜,可根据以往疗效及患者特点个性化选择药物。首选5-羟色胺再吸收抑制剂,尽量选用不进入乳汁的抗抑郁药。


      (1)5-羟色胺再吸收抑制剂:①盐酸帕罗西汀:起始量和有效量为20mg,每日早餐时1次,2~3周后,若疗效不佳且副作用不明显,可以10mg递增,最大剂量50mg(体弱者40mg),每日1次。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注意不宜骤然停药。②盐酸舍曲林:口服,开始每日50mg,每日1次,与食物同服。数周后增至每日100~200mg。常用剂量为每日50~100mg,最大剂量为每日150~200mg(此量不得连续应用超8周以上)。需长期应用者,需用最低有效量。


      (2)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常用量开始一次25mg,每日2~3次,然后根据病情和耐受情况逐渐增至每日150~250mg,分3次口服,最高剂量一日不超过300mg,维持量每日50~150mg。

  • 预后

    本病预后良好,约70%患者于1年内治愈,极少数患者持续1年以上。再次妊娠复发率约20%。其下一代认知能力可能受一定影响。

  • 预防

    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受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及妊娠因素的影响,故应加强对孕产妇的精神关怀,利用孕妇学校等多种渠道普及有关妊娠、分娩常识,减轻孕产妇对妊娠、分娩的紧张、恐惧心情,完善自我保健。运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知识对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多加关心和爱护,对预防产褥期抑郁症有价值。产褥期抑郁症早期诊断困难,产后进行自我问卷调查(如Edinburgh产褥期抑郁量表)对于早期发现和诊断产褥期抑郁症很有帮助。对出现3条或以上的症状者可纳入产后抑郁症的高危人群进行家庭和医院的提前干预。

  • 基本信息

  • 定义

  • 临床表现

  • 诊断

  • 鉴别诊断

  • 治疗

  • 预后

  •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