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凌康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症状自查 >  小儿肾小管酸中毒——远端肾小管酸中毒(I型)

小儿肾小管酸中毒——远端肾小管酸中毒(I型)

来源:儿科学/王卫平,孙锟,常立文主编.—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 基本信息
    肾小管酸中毒(renaltubularacidosis,RTA)是由于近端肾小管对HCO₃重吸收障碍和(或)远端肾小管排泌H+障碍所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英文名称
    distalrenaltubularacidosis,dRTA
    常见症状
    慢性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骨病、.尿路症状等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儿科
    检查项目
    血液生化检查、尿液检查、HCO₃-排泄分数(FEHCO₃-)、NH₄Cl负荷试验、肾功能检查、X线检查
    主要病因
    原发性和继发性
  • 定义

    肾小管酸中毒(renaltubularacidosis,RTA)是由于近端肾小管对HCO₃-重吸收障碍和(或)远端肾小管排泌H+障碍所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表现为:①慢性高氯性酸中毒;②电解质紊乱;③肾性骨病;④尿路症状等。特发性者为先天缺陷,多有家族史,早期无肾小球功能障碍;继发性者可见于许多肾脏和全身疾病。


    远端肾小管酸中毒(distalrenaltubularacidosis,dRTA)是由于远端肾小管排泌H+障碍,尿NH4+及可滴定酸排出减少所致。

  • 病因

    I型肾小管酸中毒有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者见于先天性肾小管功能缺陷,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有隐性遗传和特发病例。继发者可见于很多疾病,如肾孟肾炎、特发性高γ-球蛋白血症、干燥综合征、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纤维素性肺泡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维生素D中毒、特发性高钙尿症、肝豆状核变性、药物性或中毒性肾病、肾髓质囊性病、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碳酸酐酶缺乏症等。


  • 发生机制

    由于原发性或继发性原因导致远端肾小管排泌H+和维持小管腔液-管周间H+梯度功能障碍,使尿液酸化功能障碍,尿pH>6.0,净酸排泄减少。正常情况下远曲小管HCO₃-重吸收很少,排泌的H+主要与管腔液中Na₂HPO₃交换Na+,形成NaH₂PO₄,与NH₂结合形成NH4+。H₂PO₄-与NH4+不能弥散至细胞内,因此产生较陡峭的小管腔液-管周间H+梯度。I型肾小管酸中毒患者不能形成或维持这个梯度,故使H蓄积,而体内HCO₃储备下降,血液中Cl-代偿性增高,发生高氯性酸中毒。由于泌H*障碍,Na+-H+交换减少,必然导致Na+-K+交换增加,大量K+、Na+被排出体外,造成低钾、低钠血症,患者由于长期处于酸中毒状态,致使骨质脱钙、骨骼软化而变形,由骨质游离出的钙可导致肾钙化或尿路结石。


  • 临床表现

      1.原发性病例  可在出生后即有临床表现。


      2.慢性代谢性酸中毒  患儿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生长发育迟缓。尿pH>5.5。


      3.电解质紊乱  主要为高氯血症和低钾血症,患者出现全身肌无力和周期性瘫痪。


      4.骨病  常表现为软骨病或佝偻病,出牙延迟或牙齿早脱,维生素D治疗效果差。患者常有骨痛和骨折,儿童可有骨畸形和侏儒等。


      5.尿路症状  由于肾结石和肾钙化,患儿可有血尿、尿痛等表现,易导致继发感染与梗阻性肾病。肾脏浓缩功能受损时,患者还常有多饮、多尿、烦渴等症状。


  • 诊断

    根据以上典型临床表现,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代谢性酸中毒,尿pH>5.5者,即可诊断为远端肾小管酸中毒,确定诊断应具有:①即使在严重酸中毒时,尿pH也不会低于5.5;②有显著的钙、磷代谢紊乱及骨骼改变;③尿氨显著降低;④FEHCO₃-<5%;⑤氯化铵负荷试验阳性。


      应与各种继发性远端肾小管酸中毒相鉴别。


  • 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1.血液生化检查  ①血浆pH、[HCO₃-]或CO₂结合力降低;②血氯升高,血钾、血钠降低,血钙和血磷偏低,阴离子间隙正常;③血ALP升高。


      2.尿液检查  ①尿比重低;②尿pH>5.5;③尿钠、钾、钙、磷增加;④尿氨显著减少。


      3.HCO₃-排泄分数(FEHCO₃- 正常值<5%。方法:每日口服碳酸氢钠,从2~10mmol/kg起,逐日增加剂量至酸中毒纠正,然后测定血和尿中[HCO₃-]和肌酐(Cr),按下列公式计算:


      FEHCO₃-=(尿[HCO₃-]/血[HCO₃-])÷(尿Cr/血Cr)×100


      4.NH₄Cl负荷试验  口服NH₄Cl0.1g/kg,1小时内服完,3~8小时内收集血和尿液,测量血HCO₃-]和尿pH,当血[HCO₃-]降至20mmol/L以下时,尿pH>5.5,具有诊断价值。尿pH<5.5,则可排除本病。NH₄Cl负荷试验对明显酸中毒者不宜应用。


      5.肾功能检查  早期为肾小管功能降低。待肾结石、肾钙化导致梗阻性肾病时,可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肌酐和BUN升高。


      6.X线检查  骨骼显示骨密度普遍降低和佝偻病表现,可见陈旧性骨折。腹部平片可见泌尿系结石影和肾钙化。


  • 治疗

    1.纠正酸中毒   儿童有6%~15%的碳酸氢盐从肾脏丢失(在成人<5%),故可给予2.5~7mmol/(kg·d)的碱性药物。常用口服碳酸氢钠或用复方柠檬酸溶液(Shohl液,含柠檬酸140g,柠檬酸钠98g,加水1000ml),每1mlShohl液相当于1mmol的碳酸氢钠盐。开始剂量为2~4mmol/(kg·d),最大可用至5~14mmol/(kg·d),直至酸中毒纠正。


      2.纠正电解质紊乱  低钾血症可服10%柠檬酸钾0.5~1mmol/(kg·d),每日3次。不宜用氯化钾,以免加重高氯血症。


      3.肾性骨病的治疗  可用维生素D、钙剂。维生素D剂量5000~10000IU/d。但应注意:①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增量;②监测血药浓度及血钙、尿钙浓度,及时调整剂量,防止高钙血症的发生。


      4.利尿剂  噻嗪类利尿剂可减少尿钙排泄,促进钙重吸收,防止钙在肾内沉积。如氢氯噻嗪1~3mg/(kg·d),分3次口服。


      5.补充营养,保证入量,控制感染及原发疾病的治疗均为非常重要的措施。


  • 预后

    如早期发现,长期治疗,防止肾钙化及骨骼畸形的发生,预后良好,甚至可达正常的生长发育水平。有些患者可自行缓解,但也有部分患者可发展为慢性肾衰竭而死亡。

  • 基本信息

  • 定义

  • 病因

  • 发生机制

  • 临床表现

  • 诊断

  • 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 治疗

  •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