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凌康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症状自查 >  小儿溶血尿毒综合征

小儿溶血尿毒综合征

来源:儿科学/王卫平,孙锟,常立文主编.—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 基本信息
    溶血尿毒综合征(hemolyticuremicsyndrome,HUS)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血栓性微血管病,临床以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衰竭为特点。本病好发于婴幼儿和学龄儿童,是小儿急性肾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
    英文名称
    hemolyticuremicsyndrome,HUS
    常见症状
    胃肠炎、发热、腹泻、血便、溶血性贫血、.急性肾衰竭等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儿科
    检查项目
    血液检查、尿常规、大便培养或病原学检查、肾组织活检
    主要病因
    感染、遗传因素、药物和系统疾病等
  • 定义

    溶血尿毒综合征(hemolyticuremicsyndrome,HUS)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血栓性微血管病,临床以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衰竭为特点。本病好发于婴幼儿和学龄儿童,是小儿急性肾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本病可分为典型和非典型两型,典型病例常有前驱胃肠道症状,非典型病例部分有家族史,且易复发。本病死亡率高,近年来采用血浆置换和透析等综合疗法,病死率已明显下降。

  • 病因

      各种病因如感染、遗传因素、药物和系统性疾病均可导致HUS或其他血栓性微血管病口。


      1.典型HUS  又称腹泻后HUS(post-diarrheaHUS,D+HUS)。临床大部分HUS继发于产志贺样毒素(shiga-liketoxin,Stx)的细菌感染,如致病性大肠埃希菌0₁s₇:H,、Oz、012、0₁₄s,该病菌寄生于家畜的肠道,常通过污染的食物或饮水播散。


      2.非典型HUS(atypicalHUS)  也称无腹泻HUS(non-diarrheaHUS,D-HUS)约占10%。常见于:


      (1)感染诱导:发生于产神经氨酸酶的肺炎链球菌感染、HIV感染等。


      (2)补体调节的异常:因编码补体相关蛋白,如C3、H因子、I因子、膜辅助蛋白(MCP)等的基因突变;或体内产生补体相关蛋白的抗体,如抗H因子抗体、抗C3抗体等,导致补体旁路途径过度激活。


      (3)维生素B12代谢缺陷。


      (4)DGKE(diacylglycerolkinaseε)基因缺陷。


      (5)药物诱导:如奎宁、丝裂霉素、钙调蛋白抑制剂、顺铂、吉西他滨、氯吡格雷、噻氯匹定等。


      (6)其他:系统性红斑狼疮、肿瘤、恶性高血压、器官移植等。


  • 发生机制

      各种原因,如细菌感染所产生的志贺样毒素,引起血管内皮损伤、活化血小板引起聚集;肺炎链球菌产生的神经氨酸酶可使红细胞膜、血小板膜和肾小球内皮细胞膜上的T-F(Thomsen-Friedenreich)抗原暴露,导致机体产生抗体;以上均成为血栓性微血管病的始动因素。血小板在内皮聚集、受损的内皮细胞合成前列环素(prostacyclin,PGL₂)减少、血小板聚集释放血栓素引起血管收缩、血管内微血栓形成。


      补体相关因子基因的缺陷或体内产生补体相关蛋白的抗体,导致补体系统的异常活化。在感染等因素引起内皮损伤时,异常活化的补体加剧血小板的活化、聚集,导致血栓性微血管病的发生


      上述病理过程中,血小板大量消耗,临床上出现血小板减少;小血管腔内血栓形成,红细胞通过病变部位时受机械变形作用发生溶血性贫血;肾脏入球小动脉和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累,导致内皮细胞肿胀、血管腔狭窄、血小板聚集、纤维素沉积、血栓形成,最终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临床出现少尿、无尿、急性肾衰竭的一系列表现。


  • 病理

    以多脏器微血管病变,微血栓形成为特点。肾脏是主要的受累器官。急性期肾小球内皮细胞肿胀,内皮下纤维素沉积,毛细血管壁增厚;肿胀的内皮细胞与基膜分离,可呈双轨样改变。毛细血管腔狭窄,可见红细胞碎片、血小板及微血栓形成。系膜区纤维蛋白沉积,系膜区扩大,系膜细胞无明显增生。严重者可见小动脉血栓形成、肾皮质坏死、系膜溶解、肾小球缺血样改变,偶有新月体形成。肾小管腔内常见透明管型和红细胞管型,可出现小管上皮坏死、萎缩。免疫荧光检查可见纤维蛋白原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及系膜区沉积,也可见IgM、补体C3、Clq沉积。电镜下可见内皮细胞肿胀,内皮和基膜之间分离形成内皮下间隙,其间充以细微纤维、脂质红细胞碎片、血小板,沿内皮细胞侧可见新形成的薄层基膜,上皮细胞足突融合。


  • 临床表现

      主要发生于婴幼儿和儿童,散发多见,少数地区呈暴发流行。典型临床表现为:


      1.前驱症状  近90%的患者有前驱症状,大多为胃肠炎表现,如腹痛、腹泻、呕吐及食欲缺乏,伴中度发热。腹泻可为严重血便,极似溃疡性结肠炎,少数病例以呼吸道感染症状为前驱症状。前驱期约持续数天至2周,其后常有一无症状间歇期。


      2.溶血性贫血  在前驱期后5~10天(可迟至数周)突然发病,以溶血性贫血和出血为突出表现。患儿突然面色苍白、黄疸(约占15%~30%)、头晕、乏力,皮肤黏膜出血、呕血、便血或血尿,常有部分患者出现贫血性心力衰竭及水肿,可有肝脾大、皮肤瘀斑及皮下血肿等症状。


      3.急性肾衰竭  与贫血几乎同时发生,少尿或无尿、水肿、血压增高,出现尿毒症症状,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


      4.其他  大部分患者可出现头痛、嗜睡、烦躁等非特异性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少部分患者可因中枢神经系统微血栓、缺血而出现抽搐、昏迷等症状。


  • 诊断

    典型HUS病例诊断不难,凡有前驱症状后突然出现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及急性肾衰竭三大特征者应考虑本病的诊断。症状不典型者可做肾活检,如发现显著的小血管病变和血栓形成有助诊断。本病应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相鉴别。TTP是因ADAMTS13的基因缺陷或体内产生抗ADAMTS13的抗体,引起vonWillebrand因子剪切异常,血小板异常活化引起的血栓性微血管病。另外,还需与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败血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急性肾小球肾炎、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性肾衰竭等相鉴别。


  • 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1.血液学改变  血红蛋白下降明显,可低至30~50g/L,末梢血网织红细胞明显增高,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形态异常,呈三角形、芒刺形、盔甲形及红细胞碎片等。白细胞数大多增高,可达(20~30)×10⁹/L,血小板减少见于90%的患者,可低至10×10⁹/L,持续1~2周后逐渐升高。骨髓检查见巨核细胞数目增多、形态正常,未能测出血小板抗体;Coomb试验阴性,但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者Coomb试验常呈阳性。


      2.尿常规  可见不同程度的血尿、红细胞碎片,严重溶血者可有血红蛋白尿,还可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白细胞及管型。


      3.大便培养或病原学检查  尽管大部分患者有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引起腹泻的前驱病史,但可能因病原在体内很快被清除,大便培养常阴性。对没有腹泻前驱病史或肺炎链球菌感染的患儿,应尽早进行非典型HUS的基因检测,这些患者有复发的风险、预后较差且治疗措施也有所不同。


      4.肾组织活检  有助于明确诊断并可估计预后,因为急性期有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倾向,宜在急性期过后病情缓解时进行。肾活检病理表现为肾脏微血管病变、微血管栓塞。


  • 治疗

      本病主要是早期诊断,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控制高血压,对重症病例和非典型病例可行血浆治疗、早期透析治疗。


      1.一般治疗  包括抗感染、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2.急性肾衰竭的治疗  治疗原则与方法与一般急性肾衰竭治疗相似(详见本章第九节),除强调严格控制入水量,积极治疗高血压及补充营养,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外,提倡尽早进行透析治疗。


      3.纠正贫血 一般主张尽可能少输血,以免加重微血管内凝血。当血红蛋白低于60g/L时,应输新鲜洗涤红细胞,于2~4小时内缓慢输入。必要时可隔6~12小时重复输入。


      4.抗凝、抗血小板和抗纤溶治疗  因有增加严重出血的危险,应慎用。


      5.血浆治疗  包括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和血浆置换治疗。对补体调节异常所致的非典型HUS患者,建议早期应用,以改善预后。可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直到血小板数升至正常或>150×10°/L,溶血停止。严重病例,特别是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可采用血浆置换。


      6.肺炎链球菌所致的HUS患者禁用血浆治疗  肺炎链球菌产生的神经氨酸酶可使红细胞膜、血小板膜和肾小球内皮细胞膜上的T-F抗原暴露,正常成人血浆中含有抗T-F的抗体,会与暴露的T-F抗原发生反应。维生素B₁缺陷所致的HUS血浆治疗无效


      7.抗菌药物  腹泻后HUS,抗菌药物虽可清除产生志贺样毒素的细菌,但会增加毒素的释放,因此不建议使用。但肺炎链球菌感染存在时,应积极抗感染治疗。


      8.肾移植  部分患者对上述治疗反应不佳而逐渐出现慢性肾衰竭,此时可考虑行肾移植手术,但肾移植后可再发本病。


  • 预后

    腹泻后HUS,经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其病死率降至5%以下,但20%~30%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不全。无腹泻HUS的预后较差,有报道显示,由肺炎链球菌感染所致HUS的病死率可达20%;因补体调节相关蛋白,如H因子、I因子、膜辅助蛋白(MCP)等基因缺陷引起的非典型HUS,其死亡或发生终末期肾病的比例在20%~80%,早期诊断、正确治疗、及早进行血浆置换和透析是降低急性期HUS病死率、改善预后的关键。抗C5单抗(Eculizumb)可抑制补体活动,对部分非典型病例可改善预后。


  • 基本信息

  • 定义

  • 病因

  • 发生机制

  • 病理

  • 临床表现

  • 诊断

  • 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 治疗

  •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