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肥胖
肥胖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导致体重增加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通常用体重指数(BMI)来定义超重或肥胖。按脂肪分布不同可分为全身性肥胖、向心性肥胖、上身肥胖、下身肥胖、腹型肥胖和臀型肥胖。
机体靠食物供给能量,能量的摄入与能量的消耗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调节达到平衡,使体重维持在正常范围。任何能量摄入增加和(或)消耗减少均可导致能量平衡失调。过剩的能量便以脂肪的形式储存于体内,因此肥胖是慢性能量失衡的结果。
1.遗传因素 单纯性肥胖具有遗传倾向,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肥胖者的基因可存在多种变化或缺陷。目前已发现几百个与肥胖相关的基因,但只有少部分肥胖为单基因突变导致的肥胖,如瘦素基因、瘦素受体基因等。绝大多数肥胖是多个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变异是非常缓慢的过程。在20世纪后期,肥胖症发生率快速增长,成为全球最受关注的疾病之一,说明肥胖症不主要是遗传基因发生显著变化的结果,而主要是生活环境改变所致。
2.神经因素 下丘脑有调节食欲的中枢、即饱食中枢和摄食中枢,两者相互调节,相互制约,生理条件下处于动态平衡。下丘脑病变如炎症、肿瘤、创伤导致饱食中枢被破坏,摄食中枢相对兴奋,表现为食欲亢进、多食,导致肥胖。
3.内分泌因素 许多激素可促进摄食,可能引起肥胖。
(1)胰岛素∶胰岛素可促进脂肪细胞摄取葡萄糖而形成脂肪,同时抑制脂肪分解,并可抑制肾上腺素、胰高糖素对脂肪的分解作用。胰岛素降低血糖后引起饥饿感,使进食增多,易发生肥胖。
(2)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一方面可抑制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减少脂肪的合成,另一方面使胰岛素分泌增加,从而促进脂肪的合成。因此糖皮质激素增多时,出现头、颈、颜面、躯干的皮下脂肪增多,而四肢则减少,但身体总的脂肪量增加。
(3)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使产热增加,基础代谢率增加,糖原分解及利用增加,促进脂肪动员及消耗,虽食欲增加、多食,但能量消耗超过能量摄取,从而导致消瘦。如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能量消耗减少,可导致肥胖。
(4)性激素∶成年肥胖以女性居多,多在分娩后及绝经后,提示与性激素有关。
4.环境和社会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对肥胖的发生有重要的作用。生活方式中进食过量、进食习惯和体力活动过少、吸烟、饮酒等可促进肥胖的发生。社会因素如经济发展和现代生活方式对进食模式有很大影响,教育水平、家庭经济状况等会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从而影响体重。新闻媒体、文化传统以及科教宣传等,对膳食选择和体力活动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5.药物因素 长期使用精神治疗药物、糖皮质激素及胰岛素等药物会增加体重,导致肥胖。
根据病因,肥胖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
1.单纯性肥胖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肥胖,病因不明,是在遗传因素的作用下热量的摄入和消耗失衡导致的肥胖,无明显神经、内分泌系统形态和功能改变,但伴有脂肪、糖代谢异常。
2.继发性肥胖
肥胖人群中,只有不到5%的患者是因内分泌代谢类疾病等相关疾病所致肥胖,即继发性肥胖。
(1)下丘脑肥胖∶下丘脑体积很小,但结构、功能复杂,发生病变后可引起各种系统功能异常,发生原因为下丘脑炎症、退行性变、血管病变、肿瘤、外伤等。
(2)垂体性肥胖∶垂体肿瘤可导致皮质醇、生长激素、泌乳素等激素分泌增多,导致肥胖,如Cushing病、肢端肥大症、泌乳素瘤等。
(3)甲状腺性肥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可导致肥胖。
(4)皮质醇性肥胖∶肾上腺皮质醇分泌增多导致肥胖,见于Cushing综合征。导致皮质醇增多的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Cushing病∶是Cushing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因下丘脑-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过多所致。60%~70%为垂体肿瘤所致。如原发病在下丘脑,则因促ACTH释放因子过多所致。伴有肾上腺皮质增生,多为双侧。
②肾上腺肿瘤∶多为良性,腺瘤最常见,占Cusing综合征的20%;肾上腺癌少见,占5%以下。③异位ACTH综合征∶非内分泌腺的恶性肿瘤,分泌多种肽类激素样物质,引起内分泌代谢失常的症状,称为异位内分泌综合征。支气管肺癌最多见,尤其是小细胞肺癌。
(5)性腺性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性腺功能低下、性腺切除等可导致肥胖。性腺不直接作用于脂肪代谢,性腺功能异常所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是肥胖发生的基础。脂肪主要分布在腰部以下、臀部及大腿等处。多囊卵巢综合征因卵巢中有多发囊肿形成,导致合成雌性激素的酶缺乏,雌性激素合成不足,导致肥胖。男性睾丸功能减退或完全丧失后易发生肥胖,如古代宦官多有肥胖,但多为中度肥胖。女性在绝经后也易发生肥胖。
(6)胰源性肥胖∶胰岛细胞瘤导致胰岛素分泌过多,食欲亢进,常伴有体重增加。脂肪分布为均匀性,皮下脂肪丰满。
(7)药源性肥胖∶用药后导致食欲增加、食量增大,致脂肪蓄积,体重增加。如长期使用精神类药物如氯丙嗪、糖皮质激素、胰岛素等可导致肥胖。
(8)其他∶痛性肥胖、颅骨内板增生症、糖原累积病、肥胖性生殖无能症及一些遗传性疾病可致肥胖。遗传性疾病导致肥胖多见于儿童,常伴有多系统功能异常。
1.单纯性肥胖
单纯性肥胖指无明显诱因而发生的肥胖,占肥胖的绝大多数,多有家族史及不良生活习惯,无其他引起肥胖的疾病史。诊断时需除外继发性肥胖。常见的伴发病及并发症有∶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高尿酸血症、黑棘皮病等代谢紊乱;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脂肪肝、胆囊炎、胰腺炎;关节病变、感染、猝死及各种消化系统肿瘤、生殖系统肿瘤等。
2.继发型肥胖
继发性肥胖都有原发疾病的临床特征,易于排除。
(1)Cushing综合征
临床特点∶向心性肥胖、皮肤紫纹、高血压、月经紊乱或闭经、满月脸、水牛背、多毛、多血质面容及骨质疏松等。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浆皮质醇和尿17-羟皮质类固醇水平增高,失去昼夜节律,不被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血浆ACTH可正常、升高或降低(因病因不同而异),肾上腺CT、肾上腺静脉采血测定血浆皮质醇及动脉造影有助于病因诊断。
(2)多囊卵巢综合征
临床特点;女性发病,表现为闭经或月经周期延长、不育、多毛、肥胖、痤疮、男性化。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浆睾酮、脱氢表雄酮水平升高,雌二醇水平降低,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比值升高,盆腔超声见卵巢增大,卵泡数目增多,伴高胰岛素血症
(3)胰岛素瘤
临床特点;发作性空腹低血糖、肥胖,发作时饥饿、大汗、软弱无力、震颤、心慌,或表现为精神症状,因进食过多而致肥胖。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口服糖耐量实验呈低平曲线,血胰岛素水平升高,胰岛素释放指数>0.3,饥饿试验、胰腺CT或胰腺动脉造影有助于诊断。
(4)下丘脑性肥胖
临床特点∶均匀性肥胖,常伴下丘脑其他功能紊乱表现,如睡眠进食障碍、体温调节障碍、自主神经活动功能紊乱、尿崩症、女性月经紊乱或闭经,男性性功能低下;同时还有原发病表现。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禁水-加压素试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兴奋试验、头部CT、垂体CT或MRI可明确诊断。
(5)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临床特点∶女多于男,可有肥胖,表现为怕冷、少汗、全身水肿、脱发、贫血貌、肌肉晨僵感、跟腱反射恢复期延长、月经过多。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促甲状腺素(TSH)升高。
(6)性腺功能减退所致肥胖
临床特点∶肥胖,男性第二性征退化、阴茎变小、声音尖细;女性阴道萎缩。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男性睾酮,女性雌、孕激素降低;LH、FSH升高,对GnRH有过度反应。
(7)泌乳素瘤
临床特点∶闭经溢乳、女性不育、性功能减退,大多数女性肥胖。多为轻度;男性阳痿。肿瘤大者有压迫视神经及视交叉症状,如视野缺损、视力减退、头痛等。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中泌乳素水平明显升高,FSH、LH正常,雌二醇降低,垂体CT或MRI可检出肿瘤。
(8)颅骨内板增生症
临床特点∶为遗传性疾病,女性发病、多绝经后发病,肥胖,头痛。肥胖以躯干和四肢近端为主。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颅骨X线检查见颅骨内板增生。
(9)痛性肥胖
临床特点∶女性多见,绝经后发病。肥胖主要在躯干、颈部、腋部。脂肪沉积处触痛,可触及小结节。肌力低下,易疲劳,可伴抑郁、智力低下、癫痫、性功能早衰。
(10)药物性肥胖
临床特点∶有糖皮质激素、胰岛素、氯丙嗪等用药史,停药后自消失。
(11)糖原累积病
临床特点∶儿童多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空腹低血糖,因进食增多致肥胖、肝脏肿大、心脏增大、巨舌、肌无力等。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低血糖,甘油三酯、尿酸、乳酸升高,肾上腺素或胰高糖素刺激无血糖升高反应,肝、肌肉活检有助于诊断。
(12))肥胖性生殖无能症
临床特点∶下丘脑-垂体附近感染、肿瘤或外伤引起,部分病例原因不明。除肥胖外,有原发病表现。少年时发病,肥胖、外生殖器官发育不全、性欲减低、不育。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性激素、LH、FSH水平降低,头部、垂体CT或MRI检查可能有病变。(13)Capenter综合征
临床特点∶肥胖、智力迟滞、尖脑、眼距过大、斜视、眼球突出、视乳头水肿、视力下降、多指、并指、髋外翻、性腺功能减退,可有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等)。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颅骨X线检查示颅骨变薄,可见显著"指压痕",骨缝纹痕消失,骨盆呈漏斗状,氨基酸尿。
(14)Cohen综合征
临床特点;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小眼、小头,先天愚型眼型。重者智力迟钝。可有斜视、近视、小颌、猿样皮纹、并指、膝内翻、肌张力减退。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脑电波弥漫高峰波。
(15)Blount病
临床特点∶婴儿型;1~2岁起病,有弓形腿;青少年型∶6~12岁发病。多累及一侧肢体,患肢短缩1~2cm,致跛行,胫内翻。有轻度肥胖。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胫骨近端内翻成角畸形、向外半脱位。胫骨、踝关节内旋,股骨踝轻度代偿性改变,胫骨干无弯曲,胫骨近端干骺端内侧有特有的不规则硬化和半透亮改变,常有破碎和下沉感,鸟嘴样突起,胫骨内踝关节面压低。
(16)Prader-Willi综合征
临床特点∶遗传性疾病。肥胖、身材矮、性腺功能低下、发育迟滞,婴儿期喂养困难、肌张力低下,智力低下。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基因诊断可检出父源染色体15q11.2-q13区域印迹基因片段缺失或母源同源二倍体或印记中心微缺失及突变。
(17)Alstrom综合征
临床特点;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发生于儿童期。表现为肥胖、视网膜色素变性、神经性耳聋、糖尿病和尿崩症。男性高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黑棘皮病。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尿比重低,听力减退或消失。血糖升高,胰岛素抵抗,甘油三酯和尿酸增高。高LH、FSH。
(18)Laurence-Moon-Bied综合征
临床特点∶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表现为肥胖、多指(趾)畸形、精神发育不全、性功能减低、色素性视网膜炎、糖尿病和肾小球硬化。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血FSH、LH和性激素水平降低,少数患者有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和肾小球功能受损。
一、判断是否肥胖及肥胖的程度和类型
(一)检查方法
1.体重指数(BMI)体重指数(BMI)=体重(公斤)÷身高(米)²(kg/m²)
目前判断体重超重和肥胖的常用的简单方法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体重指数(BMI)。在测量时,受试者应当空腹,脱鞋,只穿轻薄的衣服。BMI较单用体重更能准确反映体脂的蓄积情况;但应考虑到其局限性,如对肌肉很发达的运动员或有水肿的患者,体重指数值可能过高估计其肥胖程度。
2.腰围(WC)腰围是指腰部周径的长度。腹部脂肪过多(中心性肥胖)是许多慢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周围脂肪(如臀部和四肢脂肪)过多对健康具有更大的危害。腰围是临床上估计患者腹部脂肪过多的最简单和实用的指标,不仅可用于对肥胖者的最初评价,在治疗过程中也是判断减重效果的良好指标。腰围与臀围的比值也可以指示脂肪的区域性分布。
腰围的测量方法是受试者直立,两脚分开30~40厘米,用软尺在胯骨上缘与第十二肋骨下缘连线的中点(通常是腰部的天然最窄部位),沿水平方向围绕腹部一周,紧贴而不压迫皮肤,在正常呼气末测量腰围的长度。臀围是测量臀部的最大周径。
(二)诊断标准
中国成人超重及肥胖预防控制指南建议∶BMI≥24kg/m²为超重,≥28kg/m²为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为腹部脂肪蓄积的界限。
二、明确肥胖的原因
诊断肥胖后要确定引起肥胖的原因,即鉴别原发性肥胖还是继发性肥胖。原发性肥胖占肥胖的绝大多数,但应除外继发性肥胖后诊断。继发性肥胖多有原发病表现,易于排除。
三、确定肥胖伴随的合并症和并发症
确诊为单纯性肥胖后,还要确定有无肥胖相伴随的合并症及并发症,如代谢综合征、糖尿病、血脂代谢紊乱、高尿酸血症等代谢异常,以及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等相关疾病。
四、注意事项
诊断过程中要注意详细询问病史,进行细致的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一)询问病史注意点
(1)发现肥胖的年龄、进展的快慢。
(2)食欲是否亢进,食量有无增加。
(3)体力活动是否减少。
(4)发育是否正常。
(5)有无智力障碍。
(6)有无性功能异常。
(7)有无视力改变、头痛、头晕。
(8)有无家族史。
(9)有无颅外伤史。
(10)有无精神类药物、糖皮质激素、胰岛素等服药史。
(二)体格检查注意点
(1)肥胖的类型;均匀性、向心性还是局限性。
(2)皮肤;有无紫纹、多血质、痛性结节。
(3)有无特殊面容。
(4)毛发的分布。
(5)有无肌肉无力、萎缩,指(趾)畸形。
(6)听力有无异常。
(7)视力、视野有无改变,眼底检查有无异常。
(8)神经系统检查有无异常。
(9)第二性征发育是否正常。
(三)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电解质等生化检查;血、尿常规;必要时进行激素水平测定,如皮质醇、甲状腺素、性激素、垂体激素、胰岛素等。
2.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行头部、垂体、肾上腺、胰腺、卵巢等超声、X线、CT或MRI检查。
改变饮食行为,控制饮食,增加运动,使能量的摄入低于能量的消耗,重度肥胖配合药物及手术治疗,以减轻体重。继发性肥胖应针对病因进行相应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