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凌康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症状自查 >  儿童溶血性贫血—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儿童溶血性贫血—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来源:儿科学/王卫平,孙锟,常立文主编.—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 基本信息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一种X连锁不完全显性红细胞酶缺陷病。本病分布遍及世界各地,估计全世界有2亿以上的人患有G-6-PD缺乏症。
    英文名称
    G-6-PD
    常见症状
    伯氨喹型药物性溶血、蚕豆病、新生儿黄疸、感染诱发的溶血等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儿科
    检查项目
    红细胞G-6-PD缺乏的筛选试验、红细胞G-6-PD活性测定、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G-6-PD基因检测
    主要病因
    G-6-PD的基因突变
  • 定义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一种X连锁不完全显性红细胞酶缺陷病。本病分布遍及世界各地,估计全世界有2亿以上的人患有G-6-PD缺乏症。但各地区、各民族间的发病率差异很大。高发地区为地中海沿岸国家、东印度、菲律宾、巴西和古巴等。在我国,此病主要见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以云南、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四川、江西、贵州等省(自治区)的发病率较高,北方地区较为少见。

  • 病因

      本病是由于G-6-PD的基因突变所致。G-6-PD基因定位于X染色体长臂2区8带(Xq28),全长约18.5kb,含13个外显子,编码515个氨基酸。男性半合子和女性纯合子均表现为G-6-PD显著缺乏;女性杂合子发病与否取决于其G-6-PD缺乏的细胞数量在细胞群中所占的比例,在临床上有不同的表现度,故称为不完全显性。


      迄今,G-6-PD基因的突变已达122种以上;中国人(含海外华裔)的G-6-PD基因突变型即有17种,其中最常见的是nt1376G→T(占57.6%)、nt1388G→A(占14.9%),其他突变有nt95A→G、nt493A→G、nt1024G→T等。同一地区的不同民族其基因突变型相似,而分布在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其基因突变型则差异很大。


  • 发生机制

    本病发生溶血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认为服用氧化性药物(如伯氨喹)诱发溶血的机制为:G-6-PD在磷酸戊糖旁路中是6-磷酸葡萄糖(G-6-P)转变为6-磷酸葡萄糖酸(G-6-PG)反应中必需的酶。G-6-PD缺乏时,使还原型三磷酸吡啶核苷(NADPH)减少,不能维持生理浓度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从而使红细胞膜蛋白和酶蛋白中的巯基遭受氧化,破坏了红细胞膜的完整性。NADPH减少后,使高铁血红蛋白(MHb)不能转变为氧合血红蛋白,MHb增加致红细胞内不可溶性变性珠蛋白小体(Heinzbody)形成明显增加,红细胞膜变硬,通过脾脏时被破坏,导致溶血。新生的红细胞G-6-PD活性较高,对氧化性药物有较强的“抵抗性”,当衰老红细胞酶活性过低而被破坏后,新生红细胞即代偿性增加,故不再发生溶血,呈“自限性”。蚕豆诱发溶血的机制未明,蚕豆浸液中含有多巴、多巴胺、蚕豆嘧啶类、异脲咪等类似氧化剂的物质,可能与蚕豆病的发病有关,但很多G-6-PD缺乏者在进食蚕豆后并不一定发病,故认为还有其他因素参与,尚待进一步研究。


  • 临床表现

    根据诱发溶血的不同原因,可分为以下5种临床类型。


      1.伯氨喹型药物性溶血性贫血   是由于服用某些具有氧化特性的药物而引起的急性溶血。此类药物包括:抗疟药(伯氨喹、奎宁等)、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安替比林等)、硝基呋喃类、磺胺类、砜类、萘苯胺、大剂量维生素K、丙磺舒、川莲、腊梅花等。常于服药后1~3天出现急性血管内溶血。有头晕、厌食、恶心、呕吐、疲乏等症状,继而出现黄疸、血红蛋白尿,溶血严重者可出现少尿、无尿、酸中毒和急性肾衰竭。溶血过程呈自限性是本病的重要特点,轻症的溶血持续1~2天或1周左右临床症状逐渐改善而自愈。


      2.蚕豆病  常见于<10岁的儿童,男孩多见,常在蚕豆成熟季节流行,进食蚕豆或蚕豆制品(如粉丝)均可致病,母亲食蚕豆后哺乳可使婴儿发病。通常于进食蚕豆或其制品后24~48小时内发病,表现为急性血管内溶血,其临床表现与伯氨喹型药物性溶血性贫血相似。


      3.新生儿黄疸  在G-6-PD缺乏症高发地区,由G-6-PD缺乏引起的新生儿黄疸并不少见。感染、病理产、缺氧、哺乳的母亲服用了氧化剂药物,或新生儿穿戴有樟脑丸气味的衣服等均可诱发溶血,但也有不少病例无诱因可查。黄疸大多于出生2~4天后达高峰,半数患者可有肝脾大,贫血大多数为轻度或中度,重者可致胆红素脑病。


      4.感染诱发的溶血  细菌、病毒感染可诱发G-6-PD缺乏者发生溶血,一般于感染后几天之内突然发生溶血,程度大多较轻,黄疸多不显著。


      5.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congenitalnonspherocytichemolyticanemia,CN-SHA)  在无诱因的情况下出现慢性溶血,常于婴儿期发病,表现为贫血、黄疸、脾大;可因感染或服药而诱发急性溶血。约有半数病例在新生儿期以高胆红素血症起病。


  • 诊断

    阳性家族史或过去病史均有助于临床诊断。病史中有急性溶血特征,并有食蚕豆或服药物史,或新生儿黄疸,或自幼即出现原因未明的慢性溶血者,均应考虑本病。结合实验室检查即可确诊。

  • 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1.红细胞G-6-PD缺乏的筛选试验  常用3种方法:


      (1)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正常还原率>0.75;中间型为0.74~0.31;显著缺乏者<0.30。此试验可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故应配合其他有关实验室检查。


      (2)荧光斑点试验:正常10分钟内出现荧光;中间型者10~30分钟出现荧光;严重缺乏者30分钟仍不出现荧光。本试验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


      (3)硝基四氮唑蓝(NBT)纸片法:正常滤纸片呈紫蓝色,中间型呈淡蓝色,显著缺乏者呈红色。


      2.红细胞G-6-PD活性测定  这是特异性的直接诊断方法,正常值随测定方法而不同:


      (1)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Zinkham法为(12.1±2.09)IU/gHb。


      (2)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SICSH)推荐的Clock与Mclean法为(8.34±1.59)IU/gHb。


      (3)NBT定量法为13.1~30.0BNT单位。


      (4)近年开展G-6-PD/6-PGD比值测定,可进一步提高杂合子的检出率,正常值为成人1.0~


      1.67,脐带血1.1~2.3,低于此值为G-6-PD缺乏。


      3.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  在溶血时阳性细胞>0.05;溶血停止时呈阴性。不稳定血红蛋白病患者此试验亦可为阳性。


      4.G-6-PD基因检测  可采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连锁分析、PCR-限制酶切法、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点杂交(PCR-ASO)、反向点杂交(RDB)、多重SNaPshot基因诊断和DNA测序等方法检测G-6-PD基因突变位点


  • 治疗

      对急性溶血者,应去除诱因。在溶血期应供给足够水分,注意纠正电解质失衡,口服碳酸氢钠,使尿液保持碱性,以防止血红蛋白在肾小管内沉积。贫血较轻者不需要输血,去除诱因后溶血大多于1周内自行停止。严重贫血时,可输G-6-PD正常的红细胞。应密切注意肾功能,如出现肾衰竭,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新生儿黄疸可用蓝光治疗,个别严重者应考虑换血疗法,以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 预防

    在G-6-PD缺陷高发地区,应进行群体G-6-PD缺乏症的普查;已知为G-6-PD缺乏者应避免进食蚕豆及其制品,忌服有氧化作用的药物,并加强对各种感染的预防。

  • 基本信息

  • 定义

  • 病因

  • 发生机制

  • 临床表现

  • 诊断

  • 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 治疗

  •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