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凌康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症状自查 >  儿童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

儿童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

来源:儿科学/王卫平,孙锟,常立文主编.—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 基本信息
    地中海贫血又称海洋性贫血(thalassemia)、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是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的一组疾病。其共同特点是珠蛋白基因的缺陷使一种或几种珠蛋白肽链合成减少或不能合成,导致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改变。本组疾病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
    英文名称
    thalassemia
    常见症状
    轻者可无症状,也可伴有面色苍白,肝脾大,发育不良、轻度黄疸、头颅变大等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儿科
    检查项目
    外周血象、颅骨X线、骨髓象检查
    主要病因
    遗传缺陷
  • 定义

      地中海贫血又称海洋性贫血(thalassemia)、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是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的一组疾病。其共同特点是珠蛋白基因的缺陷使一种或几种珠蛋白肽链合成减少或不能合成,导致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改变。本组疾病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


      本病以地中海沿岸国家和东南亚各国多见,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均有报道,以广东、广西、海南、四川、重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病率较高,在北方较为少见。


  • 病因

    正常人血红蛋白(Hb)中的珠蛋白含4种肽链,即α、β、γ和8。根据珠蛋白肽链组合的不同,形成3种血红蛋白,即HbA(a2β2)、HbA2(a2δ2)和HbF(α2γ2)。当遗传缺陷时,珠蛋白基因功能障碍,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从而出现慢性溶血性贫血。根据肽链合成障碍的不同,分别称为α、β、8β和8等地中海贫血。其中以α和β地中海贫血较常见。


      1.β地中海贫血  人类β珠蛋白基因簇位于第11号染色体短臂1区2节(11p1.2)。β地中海贫血的病因主要是该基因的点突变,少数为基因缺失。基因缺失和有些点突变可致β链的生成完全受抑制,称为β0地中海贫血;有些点突变或缺失使β链的生成部分受抑制,则称为β+地中海贫血。


      染色体上的两个等位基因突变点相同者称为纯合子;同源染色体上只有一个突变点者称为杂合子;等位基因的突变点不同者称为复合杂合子。


      重型β地中海贫血是纯合子或复合杂合子状态。因β链生成完全或明显受到抑制,以致含有β链的HbA合成减少或消失,而多余的α链与γ链结合而成为HbF(α2y2),使HbF明显增加。由于HbF的氧亲和力高,致患者组织缺氧。过剩的α链沉积于幼红细胞和红细胞中,形成α链包涵体附着于红细胞膜上,使其变僵硬,在骨髓内大多被破坏而导致“无效造血”。部分含有包涵体的红细胞虽能成熟并被释放至外周血,但当它们通过微循环时就容易被破坏;这种包涵体还影响红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所以,患儿在临床上呈慢性溶血性贫血。贫血和缺氧刺激红细胞生成素的分泌量增加,促使骨髓增加造血,因而引起骨骼的改变。贫血使肠道对铁的吸收增加,加上在治疗过程中的反复输血,使铁在组织中大量贮存,导致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轻型β地中海贫血是杂合子状态,β链的合成仅轻度减少,其病理生理改变极轻微。中间型β地中海贫血是复合杂合子和某些变异型的纯合子或复合杂合子状态,其病理生理改变介于重型和轻型之间。


      2.α地中海贫血  人类α珠蛋白基因簇位于第16号染色体短臂末端(16p13.3)。每条染色体各有2个α珠蛋白基因,一对染色体共有4个α珠蛋白基因。α地中海贫血可由于α珠蛋白基因缺失或点突变所致。若一条染色体上仅一个α基因缺失或缺陷,则α链的合成仅减少,称为α+地中海贫血;若染色体上共有两个α基因缺失或缺陷,则无α链合成,称为α0地中海贫血。


      重型α地中海贫血是a0地中海贫血的纯合子状态,其4个α珠蛋白基因均缺失或缺陷,以致完全无α链生成,含有α链的HbA、HbA2和HbF的合成均减少。患者在胎儿期即发生大量γ链合成y4(HbBart)。HbBart对氧的亲和力极高,造成组织缺氧而引起胎儿水肿综合征。中间型α地中海贫血是α0和α+地中海贫血的双重杂合子状态,是由三个α珠蛋白基因缺失或缺陷所致,患者仅能合成少量α链,其多余的β链即合成HbH(β4)。HbH对氧亲和力较高,又是一种不稳定的血红蛋白,容易在红细胞内变性沉淀而形成包涵体,造成红细胞膜僵硬而使红细胞寿命缩短。


      轻型α地中海贫血是α+地中海贫血纯合子或α0地中海贫血杂合子状态,它有2个α珠蛋白基因缺失或缺陷,故有相当数量的α链合成,病理生理改变轻微。静止型α地中海贫血仅有一个α基因缺失或缺陷,是α+地中海贫血杂合子状态,α链的合成略为减少,病理生理可没有改变。


  • 临床表现

    1.β地中海贫血  根据病情轻重的不同,分为以下三型。


      (1)重型:又称Cooley贫血。患儿出生时无症状,至3~12个月开始发病,呈慢性进行性贫血,面色苍白,肝脾大,发育不良,常有轻度黄疸,症状随年龄增长而日益明显。常需每4周左右输红细胞以纠正严重贫血。长期中度或以上贫血者,由于骨髓代偿性增生,将导致骨骼变大、髓腔增宽,先发生于掌骨,以后为长骨和肋骨;1岁后颅骨改变明显,表现为头颅变大、额部隆起、颧高、鼻梁塌陷,两眼距增宽,形成地中海贫血特殊面容。患儿易并发支气管炎或肺炎。本病如不输红细胞以纠正严重贫血,多于5岁前死亡。若只纠正贫血,不进行铁螯合治疗,易并发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过多的铁沉着于心肌和其他脏器,如肝、胰腺、脑垂体等而引起该脏器损害,其中最严重的是心力衰竭,是导致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经推广规律的输红细胞和铁螯合治疗,本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可不典型,且预期寿命也明显延长。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象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央浅染区扩大,出现异形、靶形、碎片红细胞和有核红细胞、点彩红细胞、嗜多染性红细胞、豪-周小体等;网织红细胞正常或增高。骨髓象红系增生明显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占多数,成熟红细胞改变与外周血相同。红细胞渗透脆性明显减低。HbF含量明显增高,大多>0.40,这是诊断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重要依据。颅骨X线片可见颅骨内外板变薄,板障增宽,在骨皮质间出现垂直短发样骨刺。


      (2)轻型:患者无症状或轻度贫血,脾不大或轻度大。病程经过良好,能存活至老年。本病易被忽略,多在重型患者家族调查时被发现。


      实验室检查:成熟红细胞有轻度形态改变,红细胞渗透脆性正常或减低,血红蛋白电泳显示HbA2


      含量增高(0.035~0.060),这是本型的特点。HbF含量正常。


      (3)中间型:多于幼童期出现症状,其临床表现介于轻型和重型之间,中度贫血,脾脏轻度或中度大,黄疸可有可无,骨骼改变较轻。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象和骨髓象的改变如重型,红细胞渗透脆性减低,HbF含量约为0.40~0.80,HbA2含量正常或增高。


      2.α地中海贫血


      (1)静止型:患者无症状,也可呈现正常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形态正常,甚至没有红细胞体积的变小,出生时脐带血中HbBart含量为0.01~0.02,但3个月后即消失,故容易漏诊。


      (2)轻型:患者无症状。红细胞形态有轻度改变,如大小不等、中央浅染、异形等;红细胞渗透脆性正常/降低;变性珠蛋白小体阳性;HbA2和HbF含量正常或稍低。患儿脐血HbBart含量为0.034~0.140,于生后6个月时完全消失。


      (3)中间型:又称血红蛋白H病。患儿出生时无明显症状;婴儿期以后逐渐出现贫血、疲乏无力、肝脾大、轻度黄疸;学龄期后可出现类似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特殊面容。合并呼吸道感染或服用氧化性药物、抗疟药物等可诱发急性溶血而加重贫血,甚至发生溶血危象。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象和骨髓象的改变类似重型β地中海贫血;红细胞渗透脆性减低;变性珠蛋白小体阳性;HbA2及HbF含量正常。出生时血液中含有约0.25HbBart及少量HbH;随年龄增长,HbH逐渐取代HbBart,其含量约为0.024~0.44。包涵体生成试验阳性。


      (4)重型:又称HbBart胎儿水肿综合征。胎儿常于30~40周时流产、死胎或娩出后半小时内死亡,胎儿呈重度贫血、黄疸、水肿、肝脾大、腹腔积液、胸腔积液。胎盘巨大且质脆。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成熟红细胞形态改变如重型β地中海贫血,有核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明显增高。血红蛋白中几乎全是HbBart或同时有少量HbH,无HbA、HbA2和HbF。


  • 诊断

      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结合阳性家族史,一般可作出诊断。有条件时,可进行基因诊断。本病须与下列疾病鉴别。


      1.缺铁性贫血  轻型地中海贫血的临床表现和红细胞的形态改变与缺铁性贫血有相似之处,故易被误诊。但缺铁性贫血常有缺铁诱因,血清铁蛋白含量减低,骨髓外铁粒幼红细胞减少,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升高,铁剂治疗有效等可资鉴别。对可疑病例可借助血红蛋白碱变性试验和血红蛋白电泳鉴别。


      2.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见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3.传染性肝炎或肝硬化  因HbH病贫血较轻,还伴有肝脾大、黄疸,少数病例还可有肝功能损害,故易被误诊为黄疸型肝炎或肝硬化。但通过病史询问、家族调查以及红细胞形态观察、血红蛋白电泳检查即可鉴别。


  • 治疗

    静止型/轻型地中海贫血无须特殊治疗。中间型和重型地中海贫血应采取下列一种或数种方法给予治疗。


      1.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和营养,积极预防感染。适当补充叶酸和维生素E。


      2.输血和祛铁治疗  是基础治疗。


      (1)红细胞输注:少量输注法仅适用于中间型α和β地中海贫血,不主张用于重型β地中海贫血。对于重型β地中海贫血应从早期开始给予适量的红细胞输注,以使患儿生长发育接近正常和防止骨骼病变。其方法是先2~4周内分次输注浓缩红细胞,使患儿血红蛋白含量达120g/L左右;然后每隔4~5周输注浓缩红细胞10~15ml/kg,使血红蛋白含量维持在90~140g/L。但本法容易导致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故应同时给予铁螯合剂治疗。


      (2)铁螯合剂:除铁治疗是改善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生存质量和延长寿命的主要措施。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药物有去铁胺(deferoxamine)、去铁酮(deferiprone)和地拉罗司(deferasirox)。建议在规则输注红细胞1年或10单位后进行铁负荷评估,如有铁过载(SF>1000μg/L),则开始应用铁螯合剂。去铁胺每日25~40mg/kg,每晚1次连续皮下注射12小时,或加入等渗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8~12小时;每周5~7天,长期应用。去铁胺副作用不大,偶见过敏反应,长期使用偶可致白内障和长骨发育障碍,剂量过大可引起视力和听觉减退。维生素C与去铁胺联合应用可加强其从尿中排铁的作用,剂量为每天2~3mg/kg,最大量为200mg/d。


      3.脾切除  对血红蛋白H病和中间型β地中海贫血的疗效较好,对重型β地中海贫血效果差。脾切除应在5~6岁以后施行并严格掌握适应证。


      4.造血干细胞移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能根治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方法。如有HLA相配的造血干细胞供者,应作为治疗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首选方法。


      5.基因活化治疗  应用化学药物可增加γ基因的表达或减少α基因的表达,以改善β地中海贫血的症状,已用于临床研究的药物有羟基脲、沙利度胺,5-氮杂胞苷(5-AZC)、阿糖胞苷、白消安、异烟肼等。


  • 预防

    开展人群普查和遗传咨询、做好婚前指导以避免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者之间联姻,对预防本病有重要意义。采用基因分析法进行产前诊断,可在妊娠早期对重型β和α地中海贫血胎儿作出诊断并及时终止妊娠,以避免胎儿水肿综合征的发生和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的出生,这是目前预防本病行之有效的方法。

  • 基本信息

  • 定义

  • 病因

  • 临床表现

  • 诊断

  • 治疗

  •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