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凌康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症状自查 >  小儿中枢性尿崩症

小儿中枢性尿崩症

来源:儿科学/王卫平,孙锟,常立文主编.—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 基本信息
    尿崩症(diabetesinsipidus,DI)是由于患儿完全或部分丧失尿液浓缩功能,以多饮、多尿、尿比重低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造成尿崩症的原因很多,其中较多见的是由于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hor-mone,ADH)(又名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vasopressin,AVP)分泌或释放不足引起,称中枢性尿崩症。
    英文名称
    diabetesinsipidus,DI
    常见症状
    烦渴、多饮、多尿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内科
    检查项目
    尿液检查、血生化检查、禁水试验、加压素试验等
    主要病因
    自身免疫反应、肿瘤、损伤、感染等
  • 定义

    尿崩症(diabetesinsipidus,DI)是由于患儿完全或部分丧失尿液浓缩功能,以多饮、多尿、尿比重低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造成尿崩症的原因很多,其中较多见的是由于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hor-mone,ADH)(又名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vasopressin,AVP)分泌或释放不足引起,称中枢性尿崩症。

  • 病因

    AVP是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细胞合成的一种9肽,其编码基因位于20p13。AVP的分泌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血容量。正常人血浆渗透压为280~290mmol/L,波动范围为±1.8%。位于下丘脑视上核和渴觉中枢附近的渗透压感受器同时控制着AVP的分泌和饮水行为。AVP基因结构异常、下丘脑及神经垂体发育缺陷,或下丘脑-神经束-神经垂体区域受到炎症、肿瘤、外伤、手术、自身免疫损伤等均能产生中枢性尿崩症。可分为三类:


      1.特发性  因下丘脑视上核或室旁核神经元发育不全或退行性病变所致。多数为散发,部分患儿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2.器质性(继发性)  任何侵犯下丘脑、垂体柄或神经垂体的病变都可发生尿崩症。


      (1)肿瘤:约1/3以上患儿由颅内肿瘤所致,常见有颅咽管瘤已、视神经胶质瘤、松果体瘤等。


      (2)损伤:如颅脑外伤(特别是颅底骨折)、手术损伤(尤其下丘脑或垂体部位手术)、产伤等。


      (3)感染:少数患儿是由于颅内感染、弓形虫病和放线菌病等所致。


      (4)其他:如Langerhans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或白血病细胞浸润等。


      3.家族性(遗传性)  极少数是由于编码AVP的基因或编码运载蛋白Ⅱ的基因突变所造成,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如同时伴有糖尿病、视神经萎缩和耳聋者,即为DIDMOAD(diabetesinsipi-dus,diabetesmellitus,opticatrophyanddeafness)综合征,是由于4p16的wfs1基因多个核苷酸变异所致,又称Wolfram综合征。


  • 临床表现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烦渴、多饮、多尿为主要症状。饮水多(可>3000ml/m²),每日尿量可达4~10L,甚至更多,尿比重低且固定。夜尿增多,可出现遗尿。婴幼儿烦渴时哭闹不安,不肯吃奶,饮水后安静。由于喂水不足可发生便秘、低热、脱水甚至休克,严重脱水可致脑损伤。儿童由于烦渴、多饮、多尿可影响学习和睡眠,出现少汗、皮肤干燥苍白、精神不振、食欲低下、体重不增、生长缓慢等症状。如充分饮水,一般情况正常,无明显体征。

  • 鉴别诊断

    中枢性尿崩症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多饮、多尿相鉴别:


      1.高渗性利尿  如糖尿病、肾小管酸中毒等,根据血糖、尿比重、尿渗透压及其他临床表现即可鉴别。


      2.高钙血症  见于维生素D中毒、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等。


      3.低钾血症  见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慢性腹泻、Bartter综合征等。


      4.继发性肾性多尿  见于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等导致慢性肾功能减退时。


      5.原发性肾性尿崩症  为X连锁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是由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对AVP无反应所致。发病年龄和症状轻重差异较大,重者生后不久即出现症状,可有多尿、脱水、体重不增、生长障碍、发热、末梢循环衰竭甚至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轻者发病较晚,当患儿禁饮时,可出现高热、末梢循环衰竭、体重迅速下降等症状。禁水、加压素试验均不能提高尿渗透压。


      6.精神性多饮  又称精神性烦渴,常有精神因素存在。由于某些原因引起多饮后导致多尿,多为渐进性起病,多饮多尿症状逐渐加重,但夜间饮水较少,且有时症状出现缓解。患儿血钠、血渗透压均处于正常低限。由于患儿分泌AVP能力正常,故禁水试验较加压素试验更能使其尿渗透压增高。


  • 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1.尿液检查  每日尿量可达4~10L,色淡,尿比重低于1.005,尿渗透压可<200mmol/L,尿蛋白、尿糖及有形成分均为阴性。


      2.血生化检查  血钠、钾、氯、钙、镁、磷等一般正常,肌酐、尿素氮正常,血渗透压正常或偏高。无条件查血浆渗透压者可用公式推算:渗透压=2×(血钠+血钾)+血糖+血尿素氮,计算单位均用mmol/L。


      3.禁水试验 旨在观察患儿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时浓缩尿液的能力。患儿自试验前一天晚上7~8时开始禁食水直至试验结束。试验当日晨8时先排空膀胱,测定体重,采血测血钠及渗透压;然后每小时排尿一次,测尿量、尿渗透压(或尿比重)和体重,直至相邻两次尿渗透压之差连续两次<30mmol/L,或体重下降达5%,或尿渗透压≥800mmol/L,即再次采血测渗透压、血钠。结果:正常儿童禁饮后不出现脱水症状,每小时尿量逐渐减少,尿比重逐渐上升,尿渗透压可>800mmol/L,而血钠、血渗透压均正常。尿崩症患者持续排出低渗尿,血清钠和血渗透压分别上升超过145mmol/L和295mmol/L,体重下降3%~5%。试验过程中必须严密观察,如患儿烦渴加重并出现严重脱水症状需终止试验并给予饮水。


      4.加压素试验 禁水试验结束后,皮下注射垂体后叶素5U(或精氨酸加压素0.1U/kg),然后2小时内多次留尿,测渗透压。如尿渗透压峰值上升超过给药前的50%,则为完全性中枢性尿崩症;在9%~50%者为部分性尿崩症;小于9%为肾性尿崩症。


      5.血浆AVP测定  血浆AVP水平对于中枢性尿崩症的诊断意义不大,但血浆AVP结合禁水试验有助于部分性中枢性尿崩症和肾性尿崩症的鉴别诊断。中枢性尿崩症血浆AVP浓度低于正常;肾性尿崩症血浆AVP基础状态可测出,禁饮后明显升高而尿液不能浓缩。精神性多饮AVP分泌能力正常,但病程久、病情严重者,由于长期低渗状态,AVP的分泌可受到抑制。


      6.影像学检查  选择性进行头颅X线平片、CT或MRI检查,以排除颅内肿瘤,明确病因,指导治疗。


  • 治疗

      1.病因治疗  对有原发病的患儿必须针对病因治疗。肿瘤可手术切除。特发性中枢性尿崩症,应检查有无垂体其他激素缺乏情况。渴感正常的患儿应充分饮水,但若有脱水、高钠血症时应缓慢给水,以免造成脑水肿。


      2.药物治疗


      (1)1-脱氨-8-D-精氨酸加压素(DDAVP):为合成的AVP类似物。口服片剂:醋酸去氨加压素(弥凝,minirin),50~100μg/次,每日1~2次。喷鼻剂:含量100μg/ml,用量0.05~0.15ml/d,每日1~2次鼻腔滴入,用前需清洁鼻腔,症状复现时再给下次用药。DDAVP的副作用很小,偶有引起头痛或腹部不适者。


      (2)鞣酸加压素:即长效尿崩停,为混悬液,用前需稍加温并摇匀,再进行深部肌内注射,开始注射剂量为0.1~0.2ml,作用可维持3~7天,须待多饮多尿症状出现时再给用药,并根据疗效调整剂量。用药期间应注意控制患儿的饮水量,以免发生水中毒。


  • 基本信息

  • 定义

  • 病因

  • 临床表现

  • 鉴别诊断

  • 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