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儿童急性中毒
某些物质接触人体或进入体内后,与体液和组织相互作用,破坏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状态或死亡,这一过程称为中毒。儿童急性中毒(acutepoisoning)多发生在婴幼儿至学龄前期,是儿科急诊的常见疾病之一。婴幼儿时期常发生误服药物中毒,而学龄前期主要为有毒物质中毒。儿童的中毒与周围环境密切相关,常为急性中毒。儿童接触的各个方面,如食物、环境中的有毒动、植物,工、农业的化学药品、医疗药物、生活中使用的消毒防腐剂、杀虫剂和去污剂等,都可能发生中毒或意外事故。造成儿童中毒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年幼无知,缺乏生活经验,不能辨别有毒或无毒。婴儿时期往往拿到东西就放入口中,使接触毒物的机会增多。因此,儿童中毒的诊断和急救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中毒的途径】
1.消化道吸收 为最常见的中毒形式,可高达90%以上。毒物进入消化道后可经口腔黏膜、胃、小肠、结肠和直肠吸收,但小肠是主要吸收部位。常见的原因有食物中毒、药物误服、灭鼠或杀虫剂中毒、有毒动植物中毒、灌肠时药物剂量过量等。
2.皮肤接触 儿童皮肤较薄,脂溶性毒物易于吸收;毒物也可经毛孔到达毛囊,通过皮脂腺、汗腺吸收。常见有穿着有农药污染的衣服、蜂刺、虫咬、动物咬伤等。
3.呼吸道吸入 多见于气态或挥发性毒物的吸入。由于肺泡表面积大、毛细血管丰富,进入的毒物易迅速吸收,这是气体中毒的特点。常见有一氧化碳中毒、有机磷吸入中毒等。
4.注射吸收 多为误注药物。如毒物或过量药物直接注入静脉,被机体吸收的速度最快。
5.经创伤口、创伤面吸收 如大面积创伤而用药不当,可经创面或创口吸收中毒。
因毒物种类难以统计,很难了解所有毒物的中毒机制,常见的中毒机制包括:
1.干扰酶系统 许多毒物或代谢产物是通过抑制酶的活性而产生毒性作用。如有机磷农药抑制胆碱酯酶、氰化物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等。
2.抑制血红蛋白的携氧功能 如一氧化碳中毒使氧合血红蛋白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亚硝酸盐中毒形成高铁血红蛋白,使携氧功能丧失,造成机体缺氧。
3.直接化学性损伤 如强酸、强碱化学物质误服。
4.作用于核酸 如烷化剂氮芥和环磷酰胺,使DNA烷化,形成交叉连接,影响其功能。
5.变态反应 由抗原-抗体作用在体内激发各种异常的免疫反应。
6.麻醉作用 部分强亲脂性毒物如苯、汽油、煤油等有机溶剂、吸入性麻醉药可通过血-脑屏障蓄积于脑细胞膜而抑制脑细胞的功能。
7.干扰细胞膜或细胞器的生理功能 如河豚毒素、酚类、卤碳水化合物和一些重金属等可破坏细胞膜、细胞器,干扰细胞膜的离子运动、膜兴奋性和能量代谢而产生毒性作用。
8.其他。
【毒物在人体内的分布与排泄】
1.毒物的分布 主要在体液和组织中,影响分布的因素有毒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力、毒物与组织的亲和力等。
2.毒物的排泄 可经肾、胆道或肠道排泄;部分毒物在肠内可被再吸收形成肠-肝循环,导致从体内延缓排泄。其他排泄途径有经汗腺、唾液腺、乳汁排至体外;有害气体则经肺排出。
1.病史 包括发病经过、病前饮食内容、生活情况、活动范围、家长职业、环境中有无有毒物品和药品、经常接触哪些人、同伴儿童是否同时患病等。在急性中毒的诊断中,家长或年长患儿如能告知中毒经过,则诊断较为容易。否则,由于中毒种类多,加上儿童,尤其是婴幼儿不会陈述病情,诊断较为困难。
临床症状与体征常无特异性,儿童急性中毒首发症状多为腹痛、腹泻、呕吐、惊厥或昏迷,严重者可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
2.体格检查 要注意有重要诊断意义的中毒特征,如呼气、呕吐物是否有与某种物质相关的特殊气味,出汗情况,口唇甲床是否发绀或樱红,皮肤色泽,呼吸状态,瞳孔和心律失常等。同时还需检查衣服、皮肤及口袋中是否留有毒物,以提供诊断线索。
3.毒源调查及检查 现场检查需注意患儿周围是否留有剩余毒物,如敞开的药瓶或散落的药片、可疑的食物等,尽可能保留病人饮食、用具以备鉴定。仔细查找吐出物、胃液或粪便中有无毒物残渣;若症状符合某种中毒,而问不出中毒史时,可试用该种中毒的特效解毒药作为诊断性治疗。有条件时应采集病人呕吐物、血、尿、便或可疑的含毒物品进行毒物鉴定,这是诊断中毒的最可靠方法。
急性中毒的处理原则是立即治疗,否则会失去抢救机会;在毒物性质未明时,按一般的中毒治疗原则抢救患儿,以排出体内的毒物为首要措施,尽快减少毒物对机体的损害;维持呼吸、循环等生命器官的功能;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毒物的吸收,促进毒物的排泄。
1.现场急救 使患儿稳定,呼吸道保持通畅、呼吸有效及循环良好是非常重要的。应监测患儿的血氧饱和度、心率和心电图,建立静脉输液通路,对呼吸抑制或气道阻塞患儿应给予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机,如明确是阿片类药物中毒所致的呼吸抑制,则可先用阿片类受体拮抗剂治疗,使呼吸恢复。
2.毒物的清除 根据中毒的途径、毒物种类及中毒时间采取相应排毒方式。
(1)排出体内尚未吸收的毒物:大多数毒物经消化道或呼吸道很快被吸收,许多毒物可经皮肤吸收。一般来说,液体性药(毒)物在误服后30分钟内被基本吸收,而固体药(毒)物在误服后1~2小时内被基本吸收,故迅速采取措施减少毒物吸收可使中毒程度显著减轻。
1)催吐:适用于年龄较大、神志清醒和合作的患儿。可用手指、筷子、压舌板刺激咽部引起反射性呕吐。有严重心脏病、食管静脉曲张、溃疡病、昏迷或惊厥病人,强酸或强碱中毒、汽油、煤油等中毒及6个月以下婴儿不能采用催吐。催吐一般在中毒后4~6小时内进行。由于儿童呕吐反射自我保护能力差,催吐易导致误吸以及胃食管穿孔,催吐应慎重。
2)洗胃:目的是清洗出尚在胃内的毒(药)物,并可进行毒物鉴定。方法是经鼻或经口插入胃管后,用50ml注射器抽吸,直至洗出液清澈为止,首次抽出物送毒物鉴定。常用的洗胃液有:温水、鞣酸、
1:10000高锰酸钾、2%~5%碳酸氢钠、生理盐水或0.45%氯化钠溶液;洗胃禁忌的腐蚀性毒物中毒可用中和法,牛奶亦可起中和作用,同时可在胃内形成保护膜,减少刺激。可将活性炭加水,在洗胃后灌入或吞服,以迅速吸附毒物。对于摄入毒物时间在1小时以上者,有些毒物已进入肠内,则洗胃作用不大。
3)导泻:可在活性炭应用后进行,使活性炭-毒物复合物排出速度加快。常用的泻药有硫酸钠或硫酸镁,可口服或由胃管灌入。硫酸钠无硫酸镁所致高血镁所引起的副作用,用于导泻较为安全;中枢抑制药(如苯巴比妥)中毒时不宜使用硫酸镁导泻,以防加重中枢抑制。在较小的儿童,应注意导泻所致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4)全肠灌洗:中毒时间稍久,毒物主要存留在小肠或大肠,需作全肠灌洗;对于一些缓慢吸收的毒物如铁中毒等较为有效。常用大量液体做高位连续灌洗(儿童约用1500~3000ml),直至洗出液变清为止。洗肠液常用1%温盐水或清水,也可加入活性炭,应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对服腐蚀性毒物者或患儿极度虚弱时,禁忌导泻及全肠灌洗。
5)皮肤黏膜的毒物清除:接触中毒时应脱去衣服,用大量清水冲洗毒物接触部位,或用中和法,即用弱酸、弱碱中和强碱、强酸;如用清水冲洗酸、碱等毒物应至少10分钟。
6)对于吸入中毒,应将患儿移离现场,放置在通风良好、空气新鲜的环境,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及时吸氧。
7)止血带应用:注射或有毒动物咬伤所致的中毒,在肢体近心端加止血带,阻止毒物经静脉或淋巴管弥散。止血带应每10~30分钟放松1次。
(2)促进已吸收毒物的排出
1)利尿:大多数毒物进入机体后经由肾脏排泄,因此加强利尿是加速毒物排出的重要措施。静脉输注5%~10%葡萄糖溶液可以冲淡体内毒物浓度,增加尿量,促使排泄。病情较轻或没有静脉点滴条件时,可让其大量饮水。但如病人有脱水,应先纠正脱水。可应用利尿药,常用呋塞米1~2mgkg静脉注射;20%甘露醇0.5~1g/kg,或25%山梨醇1~2g/kg静滴。大量利尿时应注意适当补充钾盐。保证尿量每小时在6~9ml/kg。在利尿期间应监测尿排出量、液体入量、血清电解质等。当病儿苏醒、严重中毒症状减轻或血药物浓度低于中毒水平时,则可停止利尿。
2)碱化或酸化尿液:毒物肾脏的清除率与尿量并不成比例,单独利尿并不意味排泄增加。碱化尿液后可使弱酸如水杨酸和苯巴比妥清除率增加;降低尿pH值使弱碱类排出增加的方法在临床上较少应用。常采用碳酸氢钠溶液1~2mmol/kg静脉滴注1~2小时,在此期间检查尿pH,滴注速度以维持尿pH7.5~8为标准。乙酰唑胺同时有利尿和使尿碱化作用。维生素C1~2g加于500ml溶液中静脉滴入亦可获得酸性尿。
3)血液净化方法:①透析疗法:危重的急性中毒患儿,可采用透析疗法增加毒物排出。腹膜透析较简便易行;血液透析能代替部分肾脏功能,将血液中的有毒物质和代谢废物排出;血液持续净化-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既可替代肾脏功能保持内环境稳定,又能清除中小分子量的毒物。②血液灌流法:此法是将病儿血液经过体外循环,用吸附剂吸收毒物后再输回体内;应用指征类似于血液透析,尤其适用于中大分子、脂溶性、与血浆蛋白牢固结合的毒物中毒,这些毒物通过血液透析不能析出,用血液灌流则有效,如有机磷农药、巴比妥类、地西泮类、抗抑郁药、洋地黄类、茶碱类、酚类等中毒。③血浆置换:能清除病人血浆蛋白结合的毒物,如部分抗生素、降糖药、降压药等。④换血疗法:当中毒不久,血液中毒物浓度极高时,可用换血疗法,但此法需血量极多,临床较少采用。
4)高压氧的应用:在高压氧情况下,血中氧溶解度增高,氧分压增高,促使氧更易于进入组织细胞中,从而纠正组织缺氧。可用于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物、氨气等中毒。在一氧化碳中毒时,应用高压氧治疗,可以促使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分离。
3.特异性解毒剂的应用 详见表17-1。
4.其他对症治疗 及时处理各种中毒所致的严重症状,如惊厥、呼吸困难、循环衰竭等;若不及时治疗,随时可危及生命。在中毒原因不明或无特效治疗时,对症治疗尤为重要。
为了防止儿童中毒的发生,要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1.管好药品 药品用量、用法或存放不当是造成药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家长切勿擅自给儿童用药,更不可把成人药随便给儿童服用。不要将外用药物装入内服药瓶中。儿科医务人员开处方时,应认真计算不同年龄儿童用药量,切勿过量;药剂人员应细心核对药量和剂型,耐心向家长说明服用方法。家庭中一切药品皆应妥善存放,不让儿童取到。
2.农村或家庭日常用的灭虫、灭蚊、灭鼠剧毒药品,更要妥善处理,避免儿童接触,各种农药务必按照规定办法使用。
3.做好识别有毒植物的宣传工作,教育儿童不要随便采食野生植物。
4.禁止儿童玩耍带毒性物质的用具(如装敌敌畏的小瓶、灭鼠用具等)。
5.普及相关预防中毒的健康知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