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凌康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症状自查 >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来源:内科学/葛均波,徐永健,王辰主编.—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 基本信息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spherocytosis,HS)是一种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导致的溶血性贫血,临床特点为自幼发生的贫血、间歇性黄疸和脾大。
    英文名称
    hereditaryspherocytosis,HS
    常见症状
    反复发生的溶血性贫血,间歇性黄疸和不同程度的脾大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内科
    检查项目
    血常规、红细胞破坏增加的检查、红系代偿性增生的检查等
    主要病因
    常染色体遗传
  • 病因

      约75%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5%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无家族史的散发病例可能为新发生的基因突变所致。


      病理基础为红细胞膜蛋白基因异常,致膜骨架蛋白缺陷,细胞膜脂质丢失,细胞表面积减少,细胞球形变。球形红细胞的变形性和柔韧性降低,当通过脾脏时容易被破坏,出现血管外溶血性贫血。脾脏不仅扣留破坏球形红细胞,脾脏微环境也不利于红细胞的生存,低pH、低葡萄糖和低ATP浓度以及附近巨噬细胞产生的局部高浓度氧自由基都可对细胞膜造成进一步损伤,造成球形红细胞的变形性进一步降低,加速在脾内破坏。


  • 临床表现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反复发生的溶血性贫血,间歇性黄疸和不同程度的脾大为常见临床表现。半数有阳性家族史,由于遗传方式和膜蛋白缺陷程度不同,病情异质性很大。


      常见的并发症有胆囊结石(50%),少见的并发症有下肢复发性溃疡、慢性红斑性皮炎、痛风、髓外造血性肿块。严重者常因感染诱发溶血危象、再障危象。此外,饮食中叶酸供给不足或机体对叶酸需求增加可诱发巨幼细胞贫血危象。


  • 诊断

    有HS的临床表现和血管外溶血为主的实验室依据,外周血小球形红细胞增多(>10%),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结合阳性家族史,本病诊断成立。若家族史阴性,需排除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原因造成的继发性球形红细胞增多;部分不典型病人诊断需要借助更多实验,如红细胞膜蛋白组分分析、基因分析及酸化甘油溶血试验、伊红-5-马来酰亚胺结合试验等。


  • 治疗

      脾切除对本病有显著疗效。术后90%的病人贫血及黄疸可改善,但球形细胞依然存在。脾切除后可发生致命的肺炎链球菌感染(特别是<6岁的小儿),故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儿童熏型HS,手术时机尽可能延迟到6岁以上;年长儿和成人HS,如病情轻微无需输血,则无强烈手术指征。手术方式应首选腹腔镜切脾,脾脏次全切除术也是一种选择。手术前、后需按期接种疫苗。贫血严重时需输注红细胞,应注意补充叶酸以防叶酸缺乏而加重贫血或诱发危象。


      本病预后良好,少数死于溶血危象或脾切除后并发症。


  • 基本信息

  • 病因

  • 临床表现

  • 诊断

  •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