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心悸
心悸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当心率加快时感到心脏跳动不适,心率缓慢时感到搏动有力,心悸时,心率可快,可慢,也可有心律失常,心率、心律正常者也可以有心悸。
心悸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多认为与心脏过度活动有关,心率及心搏出量均可影响其变化。正常心律起源于窦房结,频率为60~100次/分,较规则。期前收缩时在一个较长的代偿期之后的心跳往往强而有力,会感觉心悸。突发的心动过速心悸症状较为明显。
心悸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主观症状,并无特异性,可由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心律失常引起。其发生原因较多,如运动、情绪激动、体位变化、睡眠、吸烟、饮酒、咖啡、冷热刺激等生理因素及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代谢异常、药物影响、电解质紊乱、毒物或药物中毒、麻醉、手术或心导管手术、除颤、电击等病理因素。其机制为激动起源异常、激动传导异常或二者同时存在。
一、激动起源异常
1.慢反应纤维自律性变化诱发的异位心律
(1)被动性异位搏动和异位心律∶如窦房结自律性减低或激动下传受阻,低位节律点被动地按其自律性发出激动,其特点为延迟出现。临床上多见的是交界性逸搏或心律、室性逸搏或心律。
(2)主动性异位心律∶窦房结下的节律点自律性增高,赶在窦房结激动到达前发出激动,其特点是提早出现,多见的是期前收缩(早搏)、加速性自主心律等。临床上加速性交界性心律或加速性心室自主心律多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或洋地黄中毒。
2.快反应纤维转变成慢反应纤维引起的心律失常
药物影响或心肌细胞缺血、乏氧状态下可使快反应纤维出现4相自动除极化,因而产生异位搏动或心动过速。
3.触发自律性
心肌细胞复极过程或结束时产生的后除极震荡电位达不到阈电位,因而不能引起激动。但病理或药物影响下促使其震荡电位达到阈电位,从而引起一个或多个激动。单个发生导致过早搏动,多个连续发生导致心动过速。目前触发自律性是引起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
二、激动传导异常
1.传导障碍
可发生在心脏任何部位,也可以发生于异位节律点外出传导。
2.折返激动
是一种不均质传导,可发生于心中任何部位,是目前公认的形成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最重要的机制。绝大多数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多数的室性心动过速和过早搏动都是由于折返激动引起的。
生理性心脏搏动有力多见于健康人剧烈活动或压力过大精神紧张时;大量饮酒、喝浓茶或咖啡后;应用茶碱片、肾上腺素、甲状腺片等药物后。病理性心脏搏动有力见于心室肥大及心脏工作量增加或做功增多,如贫血、发热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心脏神经症∶心脏本身并无器质性病变,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致,青年女性多见。常伴疲乏、失眠、盗汗、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表现,焦虑及情绪激动时易诱发。心电图可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ST段轻度下移、T波低平或倒置,与器质性心脏病鉴别时可进行药物负荷试验(普萘洛尔)。
病因鉴别引起心悸的原因很多,大体可见于以下几类疾病。
一、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心悸
常见于各种类型的心脏病,如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炎、心律失常及高血压等。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由柯萨奇病毒,埃可(ECHO),脊髓灰质炎,腺病毒40、41,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或慢性炎症病变,属于感染性心肌疾病。应除外β受体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二尖瓣脱垂综合征及影响心肌的其他疾患,如风湿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冠心病、结缔组织病、代谢性疾病以及克山病(克山病地区)等。心肌疾病是指除外心脏瓣膜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血管病和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等以外的心肌病变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注意与风源性心脏病、心包积液、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鉴别。
二、非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心悸
常见于贫血、低血糖、大量失血、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以及胸腔积液、气胸、肺部炎症、肺不张、腹水、肠梗阻、肠胀气等;还可见于应用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氨茶碱、阿托品等药物后出现的心悸。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一组常见内分泌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多食、消瘦、畏热、多汗、心悸、激动等高代谢证候群,神经和血管兴奋增强,以及不同程度的甲状腺肿大和突眼、手颤、颈部血管杂音等,严重的可出现甲亢危象、昏迷甚至危及生命。常与单纯性甲状腺肿、自主性高功能性甲状腺结节、心脏神经官能症及其他疾病相鉴别。低血糖症是指血糖水平低于4.0mmol/L而导致的一系列症状,主要表现为∶出汗,神经质,颤抖,无力,眩晕,心悸,饥饿感,及意识混乱,行为异常,视力障碍,木僵,昏迷和癫痫等。常与精神病、酗酒、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嗜铬细胞瘤、更年期综合征、癫痫或其他器质性脑病、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等疾病相鉴别。
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心悸
最为常见,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惊恐或过度兴奋、剧烈运动后均可出现心悸。
器械检查中最重要的是心电图检查,方便快捷,患者无痛苦。心电图检查,不仅可以发现有无心律失常,还可以鉴别心律失常的性质。若静息时心电图未发现异常可嘱患者适当运动或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对于怀疑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为进一步明确病因,还可进行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以了解心脏病变的性质及严重程度。实验室检查辅助诊断若怀疑患者有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或嗜铬细胞瘤等疾病时可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测定血清T3、T4甲状腺吸碘率、血糖、血、尿儿茶酚胺等。怀疑贫血时,可查血常规,必要时可进行骨髓穿刺检查骨髓涂片以进一步明确病因。目前心电监护、心室晚电位、心率变异分析、心电生理检查等均可作为诊断心悸的手段。
对于影响血液动力学改变的恶性心律失常及时给予药物或电复律,甚至电除颤。同时应注意纠正原发病。心悸常伴随胸闷、心前区疼痛、发热、大汗、晕厥及抽搐、贫血、呼吸困难等,明确诊断时应详细询问病史及心悸发作时的情况,如发作诱因、次数、频率、历时、缓解方式及进程,同时要关注其发作时血压、心律(率)、晕厥、抽搐、气短、呼吸困难等情况。同时也不能忽视询问心血管系统以外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