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凌康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症状自查 >  牙龈出血

牙龈出血

来源:临床症状鉴别手册/姜玉珍,朱孝民,王秀丽主编.—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7
  • 基本信息
    牙龈出血即血液从牙龈毛细血管溢出,包括牙龈表面、牙龈沟内出血,常为渗出性,是牙周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属于病理性出血。一般情况下,见于牙龈炎(牙周组织炎症)或系统性疾病的牙龈表现,也常见于全身系统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糖尿病等。
    英文名称
    常见症状
    牙龈表面、牙龈沟内出血,常为渗出性
    发病部位
    牙龈
    就诊科室
    口腔科
    检查项目
    口腔检查、口腔X线片检查、血液检查等
    主要病因
    牙龈炎、牙周炎,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糖尿病等
  • 定义

    牙龈出血即血液从牙龈毛细血管溢出,包括牙龈表面、牙龈沟内出血,常为渗出性,是牙周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属于病理性出血。一般情况下,见于牙龈炎(牙周组织炎症)或系统性疾病的牙龈表现,也常见于全身系统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糖尿病等。


      牙龈出血指数的分级:0∶牙龈健康,无炎症及出血;1∶牙龈颜色有炎症性改变,探针不出血;2:探诊后有点状出血;3:探诊出血沿牙龈缘扩散;4:出血流满并溢出龈沟;5:自动出血。


      龈沟出血指数分级:0:牙龈健康,探诊无出血;1:探诊出血,龈乳头和边缘龈无水肿及颜色改变;2∶探诊出血,龈乳头和边缘龈有颜色改变,无水肿;3∶探诊出血,龈乳头和边缘龈颤色改变、轻度水肿;4∶探诊后出血,龈乳头和边缘龈颜色改变,明显水肿;5∶探诊出血,有自发出血和颜色改变及水肿。

  • 发生机制

    牙龈出现炎症时,牙龈结缔组织中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沟(袋)内上皮增生,同时上皮发生溃疡和坏死而变薄,连续性中断,以致上皮保护作用减弱,微小刺激即可引起毛细血管破裂,致使血液从毛细血管中溢出。

  • 分类

      1.局部因素引起的牙龈出血


      多见于牙龈炎和牙周炎,主要由近牙龈缘的龈上或龈下菌斑和牙石所引起,也可见于外源性机械刺激,如不良修复体悬突,固定义齿的金属边缘,异物的刺入等均可引起牙龈出血。由于牙龈组织长期受到刺激,从而发生了免疫反应,在保护牙龈的同时也发生了破坏。


      2.全身因素引起的牙龈出血


      许多全身性疾病可以引起牙龈出血,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糖尿病、肝硬化等。常表现为牙龈出血或拔牙后出血不止,使用压迫等止血方法不易止住,需要做血液学检查,并给予止血药物治疗,才可止血。所以在进行拔牙、黏液腺囊肿等门诊手术时,一定要做口腔系统性检查和病史的询问。

  • 常见临床类型

      1.牙龈炎症 慢性龈炎,龈乳头炎和青春期龈炎等,是牙龈出血的常见原因。常在刷牙、咬硬食物、剔牙或其他刺激时发生出血,一般均能自行停止。


      2.坏死性龈炎 为梭形杆菌和口腔螺旋体的混合感染。主要表现为牙间乳头的溃疡、坏死、腐臭、疼痛和牙龈出血。


      3.妊娠期龈炎和妊娠期龈瘤 妊娠期间,牙龈充血、水肿,触之易出血。妊娠3~4个月后,妊娠期龈瘤易发生在牙龈乳头上,呈肿瘤样增生,触之易出血。妊娠期龈炎在分娩后多能自愈,妊娠期龈瘤在妊娠期后可缩小或停止生长。


      4.牙周炎 牙周炎患者的牙龈易出血,牙龈水肿明显,此外,还有牙周袋形成并溢脓,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移位等症状,且患者常伴有口臭。


      5.其他局部刺激因素 牙齿排列不齐、咬殆创伤、食物嵌塞和不良修复体等局部刺激或选择使用的牙刷不正确,对牙龈的机械性刺激过大,造成牙龈出血。


      6.肝脏疾病 肝硬化等可使凝血酶原或纤维蛋白原减少,以致血液凝固不佳,当口腔受到损害时,可发生持续性出血。检查时可见脾肿大,肝功异常,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过长。


      7.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 在口腔黏膜或牙龈受到损害后,可出血不止也可发生牙龈广泛的自发性出血。除口腔外,皮肤和内脏也可出现瘀斑,出血程度与血小板减少程度和口腔局部病变相关,化验时血小板计数减少,出血时间明显延长。


      8.白血病 口腔牙龈常表现为带污秽样的肿胀、溃烂,并可突然发生大出血或长期少量渗出。此外,常出现全身性贫血,白细胞和不成熟白细胞增多等。治疗时,应采取输血、应用可的松、强的松等全身治疗,侧重治疗原发病。


      9.血友病 仅见于男性,多在拔牙或口腔轻微损伤后发生持续性渗血,常因缺乏凝血活素而致血液凝固延长。


      10.再生障碍性贫血 也可表现为牙龈广泛出血,是由于红骨髓明显减少,造血功能低下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常以出血和发热为主要表现。


      11.肿瘤 有些生长在牙龈上的肿瘤如血管瘤,牙龈瘤等,较易出血,有些从身体其他部位转移到牙龈的肿瘤,也可能引起牙龈大出血,如绒毛膜上皮癌等。


      12.其他 有些女性在经期表现为牙龈充血和自发性出血现象,通常在经期过后可缓解。

  • 诊断

      (1)问诊∶部位、症状、时间、加重减轻情况、既往史、系统性疾病史等。


      (2)视诊∶部位、牙龈的颜色、形态,黏膜、牙体情况等。


      (3)触诊∶牙龈质地、牙齿松动度等。


      (4)探诊∶龈沟出血情况、是否溢脓、牙周袋、牙石等。


      (5)确定病因∶局部因素、全身因素。


      (6)治疗∶局部因素去除诱因,对症治疗。


      (7)全身因素控制诱因,局部治疗。

  • 治疗原则

      一、因口腔疾病引发的牙龈出血


      1.牙龈炎


      (1)去除病因∶通过洁治术彻底清除菌斑、牙石,消除造成的菌斑滞留和局部刺激牙龈的因素,对于牙龈炎症较重者可配合药物治疗,但对于伴有全身疾病的慢性龈炎患者不应全身使用抗菌药物。


      (2)手术治疗∶少数患者牙龈纤维增生明显,炎症消退后牙龈形态仍不能恢复正常,可施行牙龈成形术,以恢复牙龈的生理外形。


      (3)口腔卫生宣教∶患者治疗完成后应积极展开口腔卫生宣教工作。指导并教会患者控制菌斑的方法,保持好口腔卫生,并进行定期的口腔健康检查。


      2.妊娠期龈炎和妊娠期龈瘤


      (1)去除病因去除一切局部刺激因素,如牙石、菌斑、不良修复体等。因患者处于妊娠期,所以操作过程中工作应轻柔,尽量减少出血和疼痛。


      (2)药物治疗∶对于处于妊娠期并未病情炎症的患者,需要药物治疗,用药选择时前提应保证不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如1%过氧化氢溶液。


      (3)手术治疗∶对于一些体积较大的妊娠期龈瘤,若已妨碍进食,在基础治疗后可考虑手术切除,但尽量选择妊娠期的4~6个月内,以免引起流产或早产。手术中应避免流血过多。


      3.急性坏死性溃疡性龈炎


      (1)去除局部坏死组织∶急性期应首先去除牙龈乳头及龈缘的坏死组织,并初步去除大块的龈上牙石。


      (2)局部使用过氧化氢剂1%~3%过氧化氢溶液局部擦拭、冲洗和反复含漱,有助于去除残余的坏死组织。


      (3)全身药物治疗∶全身给予维生素C,蛋白质等支持疗法。重症患者可口服甲硝唑等抗菌厌氧药物2~3天,有助于疾病的控制。


      (4)及时的口腔卫生宣教∶应立即更换牙刷,保持口腔卫生,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5)对全身性因素进行矫正和治疗。


      (6)急性期过后,对于已存在的牙龈炎或牙周炎进行及时的治疗,通过洁治去除局部刺激因素。


      4.牙龈瘤


      (1)去除病因∶通过洁治术彻底清除菌斑、牙石,消除造成的菌斑滞留和局部刺激牙龈的因素。


      (2)手术治疗∶基础治疗后,牙龈炎症消退后应进行手术治疗,手术过程中,牙龈瘤的切除必须彻底,否则易复发。如龈瘤旁的牙已松动,则应将牙同时拔出。


      5.牙周炎


      (1)去除病因∶彻底清除龈上和龈下牙石,通过龈下刮治刮出牙周袋内的炎性肉芽组织。


      (2)手术治疗∶基础治疗后6~8周,仍有5mm以上的牙周袋且探诊仍有出血,或某些部位的牙石难以彻底清除,可考虑行牙周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可直视下彻底刮除根面或根分叉处的牙石及炎性肉芽组织。


      (3)建立平衡的颌关系:可通过松牙固定、调殆等治疗使患牙消除继发性或原发性咬合创伤而减少动度,改善咀嚼功能。


      (4)拔出患牙:对于有深牙周袋、过于松动的严重患牙,如已确定无保留价值,应尽早拔出。


      (5)定期维护∶对于炎症消退,病情得到控制的患者,仍需定期维护,否则容易复发或加重。6.其他局部刺激因素局部刺激因素如牙石、咬骀创伤和不良修复体等,应及时清除牙石和菌斑,调整咬合,去除不良修复体,减少局部刺激对牙龈的影响。


      二、因全身疾病引发的牙龈出血


      对于因全身性疾病引发的牙龈出血,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地做相关检查,早期明确病因,并及时转到相关科室进行专业有效的治疗。

  • 基本信息

  • 定义

  • 发生机制

  • 分类

  • 常见临床类型

  • 诊断

  • 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