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牙本质过敏症
牙本质过敏症不是一种独立疾病,而是一种牙齿遇温度(冷、热)、化学性(酸、甜、高渗物质)、机械性的刺激时,产生针刺样尖锐而短暂的疼痛或酸软感,并且无法用其他形式的牙体缺损加以解释的症状,发病的高峰年龄在40岁左右。
牙本质过敏症的特点是发作迅速、疼痛尖锐、时间短促。这种典型的症状主要是由于磨耗、酸蚀、楔形缺损、釉质发育不全、牙颈部无釉质和牙骨质覆盖、使牙本质小管直接开放于口腔环境中所致,凡能使釉质完整性受到破坏,牙本质暴露的各种疾病,如酸蚀、磨耗、牙龈退缩、牙周治疗、修复体无法覆盖牙颈部、咬合创伤、神经源性炎、全身因素(精神、心理状态)、楔状缺损、牙折以及牙周萎缩致牙颈部暴露等均可发生牙本质敏感症,其主要病因为牙本质暴露和牙髓神经敏感性提高,个别釉质完整的牙也能产生敏感。据不同研究报道,牙本质过敏症的发病率在8%~57%,亦有报道为4%~69%,我国44%的人口患不同程度的牙本质过敏,牙本质过敏症发病率因工作环境、生活状态不同而差异较大。此外,环境气候、健康状况、机体反应性及心理状态都对此症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牙本质敏感症的诊断是建立在病史的收集及患者的主观症状。通常在寒冷、机械与化学刺激或渗透压变化下出现的短暂而尖锐的疼痛。诊断牙本质过敏时的有效手段包括∶叩诊、咬合分析、咬合力测试、温度刺激、探针接触等方法。其他的诊断方法有选择性麻醉。如果没有发现确切的疼痛和过敏部位,则没有治疗的必要。如果有,就需要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病史,并进行认真的检查以排除某些病理性改变。
对患者的病史,需要了解以下情况∶疼痛的性质和持续时间是否有诱发因素(如温度变化、某些食物等)患者是否有强烈的诊治欲望患者的饮食习惯患者是否有反胃、频繁呕吐等病征。需要排除的病理性改变有牙齿隐裂或折裂、龋病、牙髓炎、牙龈炎症、充填体边缘不密合或折裂等。这些因素导致的疼痛与牙本质过敏症疼痛可能十分相似或同时存在。牙本质过敏症可能只对一种刺激敏感,也有可能对多种刺激均敏感。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在临床中要使用多种手段来测定,其中至少要有一种可定量的试验。确定患者的病史和症状是否与牙本质过敏相符,如果不相符,则继续寻找其他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治疗。如果可以确诊,就要进行治疗。
临床上常见的各种疾病如磨耗、楔状缺损、龋病、牙折、牙龈萎缩、牙周治疗、刷牙方法不当等均可引起牙本质过敏症。在进行诊断时,必须明确,牙本质敏感症是一种急性的尖锐的一过性的酸痛感,在刺激因素去除后症状马上消失。
1.磨损 一般发生在咬合面或切缘,开始在牙尖或峭上出现光滑的小平面,切峭稍扁平,牙高度降低,拾斜面扁平,牙本质暴露导致牙本质过敏症。
2.酸蚀症 指由生活或工作环境中酸雾或酸酐直接作用于牙齿而造成的牙齿硬组织损害。最初仅有感觉过敏,以后逐渐产生实质缺损。食物酸常引起上前牙唇面表面光滑的大而浅的凹陷,胃酸常引起前牙腭舌面及后牙的殆面和舌面酸蚀。由盐酸所致常表现自切缘向唇面形成刀削状硬无色的光滑面。由硝酸所致常表现在牙颈部或口唇与牙齿接触易于形成滞留的地方呈白垩状。
3.龋病 早期龋常无临床症状,发展到中龋时有遇酸、甜、冷、热刺激痛。肉眼可见龋洞,刺激去除后疼痛可立即消失。
4.牙隐裂 指牙冠表面的非生理性细小裂纹,常渗入到牙本质结构。多发生于上颌磨牙,隐裂位置多于牙合面窝沟位置重叠并向一侧或两侧边缘嵴伸延。表浅的隐裂常无症状,较深的隐裂则遇冷热刺激敏感或咬合不适感,因咀嚼压力加大而加重疼痛。达牙本质深层时,多伴有牙髓炎症状。
5.楔状缺损 是唇、颊侧颈部硬组织发生缓慢消耗所致的缺损,好发于前磨牙,尤其是第一前磨牙,一般有牙龈退缩。组织缺损少时一般无牙本质敏感症。缺损较大者,常伴有牙本质敏感症。露髓者有牙髓、根尖周感染。
6.牙龈萎缩及牙周治疗 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龈逐渐出现萎缩,牙间乳头的退缩可导致牙同隙显露,引起食物嵌塞,边缘龈的退缩则可导致牙根的外露,使牙本质暴露,另外,牙龈袭缩可使食物嵌塞的发病率增加,将严重危害人牙周组织的健康。人牙周组织的这些改变,使根面龋、牙周创伤、食物嵌塞的发生率增加,临床上会出现遇冷热、酸甜刺激的牙齿敏感的症状。这就要求口腔医师在临床上更加重视牙周疾病的防治。
7.牙本质敏感症 一般刺激产生的牙本质敏感症状持续时间短暂,且不随时间延长而加重,也不会因咀嚼压力而激发。
很多方法用于治疗牙本质过敏症,但总的来说,临床上牙本质过敏的治疗主要有两种针对性∶①化学性或物理性的脱敏剂用于降低神经兴奋或封闭暴露的牙本质小管;②镇静牙髓神经。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1.硝酸银
用于牙本质脱敏的药物中,最早使用比较有效药物的是硝酸银,硝酸银能与牙本质小管内蛋白质结合使其凝固成蛋白银沉淀,堵塞牙本质小管,阻断牙本质小管体液的流动,从而起到脱敏效果,但硝酸银因具有腐蚀性可对周围软组织存在损伤作用,对牙体硬组织具有脱矿作用,并且使牙色变黑,使用时药量不可过多,也不可连续使用,并且也要考虑到美观方面,使用范围非常有限。
2.神经脱敏
钾离子能降低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同时能阻塞牙本质小管。常用的有草酸钾、硝酸钾,氯化钾,氟化钾及柠檬酸钾,其脱敏机制是增加牙髓感觉神经感受器周围的钾离子浓度,产生去极化现象而降低神经兴奋性,产生不溶性物质堵塞牙本质小管。
3.氟化物
氟化物涂膜为临床上常见的以生物作用为主的脱敏剂。多种氟化物涂膜应用于防龋、脱敏在国外已有大量的试验和临床研究,且效果肯定。
氟离子可与牙体中的钙离子形成氟磷灰石,阻塞牙本质小管。很多临床研究表明用含氟牙膏和氟浓缩剂涂在暴露的牙根表面,能有效地治疗牙本质敏感。氟化钠的可能脱敏机制是氟化合物的沉淀机械性堵塞了暴露的牙本质小管或在牙本质小管内的氟阻滞了刺激的传导。单氟磷酸钠牙膏也能有效治疗牙本质敏感,氟化亚锡能在牙本质表面形成沉淀物从而堵塞牙本质小管。氟离子导入对于治疗牙本质敏感症有较显著的即刻效果,且在1个月内的疗效仍可保持较高水平。
氟化铵银中的银离子可与牙本质小管中的蛋白质形成蛋白银沉淀,更加增进了堵塞作用,脱敏效果优于氟化钠。10%的氟化钼酸铵的堵塞效果与38%的氟化铵银无异,并且无牙龈染色,无气味,不具有腐蚀性的优点,但需要长时间反复涂布。
氟保护漆是近年来应用较多较广的一种,氟保护漆中所含的乙酸乙酯和丙酸异戊脂基质在涂布后可迅速形成透明薄膜覆盖于牙本质表面,起到初期封闭和保护作用,以待氟化硅颗粒深入牙本质小管发挥抗过敏的作用,使用比较方便,仅需常规清洁干燥,以适量涂布于牙本质过敏处即可,且脱敏效果稳定,不受菌斑的影响。
近来有研究者将氟/钾纳米羟磷灰石涂膜应用于脱敏,取得了比原有的氟脱敏剂更好的效果。
4.盐类脱敏剂
极固宁使目前临床最为常用的盐类脱敏剂,其产品分为A、B两液,使用时分别涂布与过敏牙本质上,所含的磷酸钾、碳酸钾、羟苯甲脂、氟化钙、氟化锶、苯甲酸钠混合之后可以形成四种不溶的钙盐、锶盐和一种钾盐,既可以堵塞牙本质小管又具降低神经纤维兴奋性的双重脱敏效果,治疗牙本质过敏的总有效率为92.59%。
5.牙本质封闭剂
(1)黏接剂∶作为治疗牙本质过敏症的方法,由于光固化黏接系统中的牙本质黏接剂可渗人牙本质小管5~30μm形成树脂突,机械性阻塞牙本质小管口,因此,牙本质黏接剂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牙本质过敏症的治疗,且效果较好,主要用于封闭牙本质小管达到脱敏。Gluma脱敏剂是牙本质黏接剂,其主要成分为36.1%的2-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HENA)和5%的戊二醛。
(2)Nd∶YAG激光治疗牙齿敏感症的可能机制是激光聚集的光斑处产生高温,使牙本质小管表面的无机物熔融、有机物变性、凝固后,在牙本质表面形成一层玻璃样物质,封闭了牙本质小管,从而达到隔断外界刺激经牙本质小管传入牙髓,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疼痛的目的。使用时,功率15W,照射过敏区每次0.5秒,10~20次为一疗程,是治疗牙本质过敏的安全阈值。
6.酚类脱敏
酚类可使牙本质小管内的蛋白质凝固,阻塞牙本质小管,从而减轻过敏症状。临床上常用的有碘粉,麝香草酚及酚醛树脂。酚可使牙本质小管内的蛋白凝固,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断外界对牙髓的刺激,阻塞牙本质小管,减轻过敏症状。使用时用小棉球蘸取药液置于敏感点上,用烧热的器熨烫,以增强脱敏效果,临床有效率可达80%。同时,甲醛可以抑制牙菌斑形成,从而有效减轻过敏症状。但由于酚类较强的毒性和刺激性会加重对周围组织的刺激损伤,该脱敏剂适用范围较窄,对重度磨耗且Ⅲ度敏感者应慎用。
7.调磨充填,修复脱敏
8.中医中药脱敏